图书介绍

青鸟新巢 科学发展中的新型城市化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青鸟新巢 科学发展中的新型城市化
  • 黄小晶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 ISBN:9787507327786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428页
  • 文件大小:27MB
  • 文件页数:447页
  • 主题词:城市建设-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青鸟新巢 科学发展中的新型城市化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科学发展理论与中国新型城市化1

第一节 传统城市化与新型城市化1

一、城市化与新型城市化内涵2

二、新型城市化“新型”的体现4

三、国内外城市化的发展历程8

四、发达国家推进城乡一体化12

第二节 中国新型城市化的根本动力15

一、科学发展理论引领新型城市化15

二、推进新型城市化的机遇与挑战17

三、新型城市化是城市化必然选择18

第三节 中国新型城市化的战略定位20

一、推进城市科学发展的实践载体21

二、推进城市科学发展的战略定位24

三、推进城市科学发展的战略布局27

第二章 新型城市化战略的实施33

第一节 中国新型城市化道路的探索33

一、浙江率先实施新型城市化战略34

二、江苏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引领35

四、广东以新定位新合作推进探索38

四、湖南加快实施新型城市化战略42

五、山东有特色的新型城市化道路44

第二节 直辖市着力推动城乡协调发展46

一、北京新城和重点镇为中心的战略46

二、天津统筹推进郊区基础设施建设47

三、上海加快推进城郊一体统筹发展48

四、重庆着力构筑城乡统筹发展格局49

第三节 主要城市新型城市化的推动52

一、广州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52

二、武汉市推进“两型”社会建设56

三、成都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实践59

四、内蒙鄂尔多斯市的成功探索61

第四节 其他区域的新型城市化进程64

一、东部新型城市化率先发展65

二、西部开发中的新型城市化67

三、东北振兴中的新型城市化70

四、中部崛起中的新型城市化73

第四节 提升城乡统筹调节能力76

一、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政策取向76

二、建立鼓励科学发展的政策体系78

三、发展特色产业增强城镇凝聚力79

四、推进提升城乡居民的整体素质80

第三章 新型生态城市的形象定位82

第一节 新型城市化与新型生态城市82

一、城市的发展历程和现状82

二、为何建设新型生态城市85

三、新型生态城市基本内涵87

第二节 新型生态城市的形象建设90

一、城市形象的塑造和优化90

二、城市形象的设计和创造93

四、城市形象的载体和建设96

第三节 新型生态城市的节庆文化98

一、城市节庆活动发展状况98

二、节庆文化提升城市价值100

三、推动城市节庆产业发展102

第三节 新型生态城市的营销策略103

一、城市亮点的发现和挖掘104

二、城市亮点的策划和规划105

三、城市亮点的包装和推介107

第四节 城市形象建设实例分析——以广州为例109

一、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积极意义109

二、加快推动建设城市休闲商务区111

三、推动商务会展业与旅游业融合113

四、构建旅游目的地休闲旅游网点116

五、建设美食城形成广州美食盛汇120

六、激活城市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123

第四章 科学规划:新型生态城市的核心127

第一节 国内外城市成功的规划实践127

一、花园型城市的规划和建设128

二、田园型城市的规划和建设130

三、宜居型城市的规划和建设131

四、限制型城市的规划和建设132

五、多核型城市的规划和建设134

第二节 新型生态城市的科学规划136

一、形成城市系统科学规划体系137

二、科学使用政府有形调控之手140

三、强化规划实施的保障和监督143

第三节 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实施144

一、控制开发强度145

二、加强区域协调147

三、加快实施步伐151

第四节 科学保护与开发:城市发展的要旨153

一、城市历史街区保护与开发153

二、城市建筑风格规划与控制155

三、以科学方法加强综合保护160

第五章 新型生态城市的环境营造164

第一节 新型生态城市的生态环境164

一、提升城市品位164

二、找回城市灵气167

三、陶冶城市气质170

第二节 新型生态城市的发展环境172

一、基础设施驱动172

二、营商环境优化174

三、高端人群聚集175

第三节 新型生态城市的文化环境178

一、维持文化的原真性178

二、培育文化的创新性182

三、关注文化的大众性185

第四节 新型生态城市的经济环境188

一、传统经济与循环经济188

二、生态环境与生态工业190

三、能源结构与清洁生产192

四、生态文明与生态建设193

第五节 新型生态城市的旅游环境194

一、旅游产业运行的制约因素195

二、旅游产业链的扩张和延伸198

三、旅游产业运行的机制创新207

四、旅游产业运行的主导业态214

五、旅游产业运行的实现途径220

第六章 新型生态城市的制度创新225

第一节 新型生态城市的管理模式创新225

一、科学发展观对城市管理的新要求226

二、行为规范是城市协调发展的保障228

三、重心下移是城市科学管理的关键230

四、政府公共服务与社会化管理互补232

第二节 新型生态城市的投融资模式创新235

一、城市建设发展资金筹集渠道探析235

二、城市公用事业建设融资方式分析238

三、市政公用资产实施分类经营管理242

四、建立市场准入制度维护公平竞争243

第四节 新型生态城市的的声誉环境创新244

一、我国社会的信用缺失问题244

二、基于资源观点的声誉资产247

三、城市声誉资产的形成机制248

四、如何全面提升城市声誉度250

第四节 新型生态城市的法治环境创新253

一、改革开放以来依法行政的特点253

二、基层政府依法行政存在的问题254

三、建设法治政府要规范执法行为255

第七章 新型生态城市的产业支撑260

第一节 产业转型升级:新型城市化的驱动力260

一、新型城市化与新型工业化互动261

二、新型城市化要协同产业化发展262

三、新型城市化与产业的转移转型263

第二节 现代产业体系:新型城市化的支撑力266

一、自主创新是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关键267

二、吸收再创新是现代产业发展的捷径268

三、现代服务业是现代产业发展的核心269

四、延伸产业链是现代产业发展的必然272

第三节 民营经济:新型城市化的内生力273

一、优化服务,营造发展环境273

二、加强引导,壮大企业实力275

三、强化监督,促进有序发展277

四、激发内力,推动集聚发展278

第六节 高新技术:新型城市化的牵引力280

一、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趋势及现状280

二、主要城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态势283

三、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286

四、加快创建城市创新体系是关键因素290

(附)产业选择和战略:292

新型城市化中汽车产业的调整与振兴战略292

一、汽车制造业发展:超越式战略思路292

二、结构调整战略:延伸拉长产业链条295

三、技术创新战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296

四、品牌营销战略:支持自主品牌生产298

新型城市化中纺织产业的调整与振兴战略300

一、产业升级是纺织产业的发展方向301

二、推动发展园区经济和专业产品区303

三、延伸优化产业链构建产业增值链305

四、从政策制度上规范集群企业竞争306

五、打造企业与区域品牌以实现增值308

第八章 新型生态城市的调节机制311

第一节 新型城市化促社保机制创新311

一、转型期社会保障的制约因素311

二、建立健全新型社会保障体系312

三、以慈善公益为辅的社会救助316

第二节 就业与创业是新型城市化的保障319

一、我国传统和充分就业的模式319

二、我国失业的类型和主要形式320

三、我国的就业战略及就业工程322

四、构建创业为主导的就业格局324

第三节 农村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转化328

一、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重大意义328

二、构建教育培训体系提高农民的素质330

三、构建农技推广体系提高劳动生产率332

四、构建投资体系加大人力资本的投入333

五、构建政策体系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334

第九章 新型城市化促农村现代化336

第一节 国家和社会关注的三农问题336

一、化解“三农”问题的历史足音337

二、离土不离乡的农民就业难338

三、二元结构下生产要素流动难339

四、农民享受社会的公共服务难340

五、中共中央的11个“1号文件”341

第二节 “三农”问题与农业发展348

一、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349

二、农业现代化与农业产业化351

三、加快现代农业精品区建设353

第三节 “三农”问题与农民增收354

一、影响农民增收的结构性因素355

二、农业投入政策促进农民增收357

三、重点推动实施四项基础工程361

四、构建物流配送体系促进增收362

五、延伸产业链条拓宽增收渠道362

第四节 建设社会主义农村新社区364

一、农村新社区的科学内涵364

二、农村新社区的主要功能365

三、新社区建设的目标任务366

四、新社区建设的基本原则368

五、新社区建设的对策措施369

第十章 新型城市化实践与理论探索的启示373

第一节 新型城市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系统工程373

一、以科学发展理念推进新型城市化374

二、统筹好经济社会发展的系统工程375

三、推进城市科学发展评价体系建设378

四、形成城市管理的创新机制和体系380

五、强化城市科学发展体制机制创新382

第二节 新型城市化中城市科学发展的不同模式386

一、推进资源型城市的建设387

二、推进可持续型城市建设390

三、推进质量型城市的建设393

四、推进学习型城市的建设396

五、推进创新型城市的建设400

第三节 新型城市化与区域不平衡发展404

一、新型城市化的不平衡发展404

二、我国区域政策的主要特征407

三、探索切合实际的发展路子409

后记42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