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批判与建构 《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学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聂锦芳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010106557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693页
- 文件大小:37MB
- 文件页数:716页
- 主题词:德意志意识形态-马恩著作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批判与建构 《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学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 在文本学研究的视野内1
一、马克思文本研究的一般图景勾勒1
二、文本解读中两种不同的探究路径10
三、作为文本个案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15
第一章 思想的传承、决裂和锻造30
一、对一种流行的解释思路的质疑31
二、融入青年黑格尔派35
三、从发生歧见到进行反叛44
四、11部文本所昭示的思想进程52
第二章 未完成的文本如何表述思想70
一、《神圣家族》工作的继续与完成71
二、解读《唯一者及其所有物》77
三、剖析费尔巴哈与“制定新观点”86
四、清算“真正的社会主义”思潮90
第三章 思想的参与者——赫斯“问题”102
一、赫斯是在什么意义上参与写作的102
二、马克思、恩格斯与赫斯之间关系的流变106
三、赫斯是如何与马克思、恩格斯合作的111
四、“真正的社会主义”与赫斯的关系118
第四章 文本命运与版本源流124
一、马克思、恩格斯在世时的刊布情形124
二、遗稿的保存、归档情况130
三、从零散刊布到全书出版137
四、《费尔巴哈》一章的不同版本145
五、MEGA2的编排设想以及编排顺序155
六、版本考证与文本解读、思想阐释的关系160
附录:《德意志意识形态》发表情况一览表165
第五章 “离开思辨的基地来解决思辨的矛盾”169
一、鲍威尔的反批评依据的是什么材料170
二、“莱比锡宗教会议”场景描绘173
三、德国古典哲学的难题及鲍威尔的“解决”176
四、“征讨”费尔巴哈180
五、面对感性时的尴尬和幻觉184
六、在费尔巴哈和施蒂纳之间186
七、费尔巴哈学派哲学前提再定性188
八、人格化了的批判即作为主体的批判190
九、批判的“液体”聚集态变成了“结晶”态191
十、与“莫·赫斯”的诀别195
十一、一段思想姻缘的了断198
第六章 把握人生与历史的方式201
一、人生以什么作为出发点201
二、书写“人”的传记205
三、精神追求史还是“思维的绝技”207
四、“唯一者”体系与德国哲学的思考方式215
五、观念能否解释古代历史的演变220
第七章 究竟该如何把握精神230
一、近代是如何过渡而来的230
二、精神的实质及其创造活动232
三、精神的变形、流转形态235
四、把握精神的规则239
五、“彻底或可靠的历史反思”242
六、“Die Hierarchie”问题247
第八章 自由之境及观念嬗变:政治、社会与人道254
一、在自己的虚构中“享乐”254
二、政治自由主义256
三、社会自由主义262
四、人道自由主义277
第九章 从“人”到“我”思维路径批判284
一、“唯一者”谱系及其逻辑284
二、“利己主义者的现象学”批判288
三、思维能否“建构”世界301
第十章 “独自性”能否超越“自由”323
一、由“自由”悖论引申出“独自性”问题323
二、独自性与自由的差别328
三、个案分析:“身为奴隶者”的自由和独自性331
四、“独自性”的“假设”性质和“贫乏”问题334
第十一章 权利、法律与犯罪:“属人”还是“为我”339
一、自由主义视角下“人”与“我”的分野339
二、内涵复杂的Recht的中译问题346
三、权利的“神圣化”与“现实化”350
四、把法律看作是普遍意志,意味着什么354
五、犯罪:孤立的个人反对统治关系的斗争359
第十二章 什么样的社会能使人的“个性”得以彰显364
一、“通行本”目录和正文中遗失了哪些内容365
二、作为“资产阶级社会的社会”症结何在371
三、独特的超越方式和途径——“暴动”378
四、作为社会的超越形态的“联盟”384
第十三章 “享乐”与现实生活403
一、很多人其实从来没有真正“享受过生命”403
二、“类”思维导致了现实生活中的“无我”状况406
三、回到“我的自我享乐”吧409
四、从社会变迁看享乐生活和享乐观念的演进412
五、两种思路之间是否存在互补、对接的可能性415
第十四章 唯物史观的阐释方式与论证逻辑418
一、《序言》对观念论的嘲讽和质疑419
二、怎样理解恩格斯对标题所作的修正422
三、1842—1845年间的思想图景及其实质423
四、社会、历史的现实前提及运动427
五、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社会结构理论和方法430
第十五章 唯物史观的理论视域和现实归旨434
一、人的现实处境及其“解放”的途径434
二、感性世界·人·历史·自然:超越费尔巴哈式直观435
三、“原初的历史关系”、因素和意识发展的阶段439
四、分工的后果及其前景441
五、异化的逻辑和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443
六、“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及其后果445
七、唯物主义历史观对唯心主义的超越447
八、唯物主义怎样才能透视清楚唯心主义449
第十六章 “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的过程与环节453
一、“世界历史”形成前后两个时代的变迁453
二、城市与乡村的分离和对立455
三、城市中行会制度的建立与发展456
四、商人作为一个特殊阶层的出现及其影响458
五、工场手工业的产生459
六、人口跨国度的迁徙和“流浪时期”461
七、“商业和工场手工业集中于一个国家的现象”462
八、大工业的垄断与“世界历史”的形成464
九、防止历史解释中的简单化、极端化466
第十七章 “现实的个人”与“共同体”关系之辨470
一、“现实的个人”与社会历史的发展471
二、个人是怎样隶属于共同体的472
三、共同体缘何会制约个人的个性和自由474
四、个人自主活动对“生产—交往形式”的促进和改变477
五、古代共同体—现代市民社会—自由人的联合体的变迁480
六、个体与社会关系之思的深化、发展与当代意义486
第十八章 社会主义与“哲学论证”489
一、诉诸“思维”和“情感”的“社会主义”490
二、“人道主义”能否超越“社会主义”493
三、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建筑基石”504
第十九章 社会主义史:理解与叙述515
一、文本与思想的理解和叙述516
二、是什么影响着思想家分析问题的深刻性525
三、“德国人”怎样撰写“法国”思想史536
第二十章 超越现实的苦难需要“救世主”吗549
一、同一个人物,两种极端的评论549
二、“库尔曼式”的“启示”方式552
三、“精神王国”的论证和展示554
四、“潜入新世界的规则”557
第二十一章 社会主义与人类之“爱”560
一、以“爱”来宣传的共产主义是一幅什么图景561
二、“爱”能否成为一种“新宗教”564
三、以“爱”来观照现实无法真正触及症结565
四、在什么意义上必须拒斥人类之“爱”568
第二十二章 面对现实,如何避免走向肤浅和天真574
一、现实境况及其描述574
二、现实变革的主体与方式578
三、现实变革的前景和方向583
四、德国现实探究中的“人学”转向586
五、“歌德现象”:德国国民性讨论596
综论 “新哲学”的体系特征、思想史价值和现实意义612
一、“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关系”之辨612
二、“新哲学”的对象、方法和特征621
三、在思想史进程与当代实践格局中631
参考文献645
人名索引656
刊名索引665
主题索引666
后记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