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权利与利益区分保护的侵权法体系之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权利与利益区分保护的侵权法体系之研究](https://www.shukui.net/cover/74/33827071.jpg)
- 于飞著;梁慧星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法律出版社
- ISBN:9787511838117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274页
- 文件大小:11MB
- 文件页数:287页
- 主题词:侵权行为-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权利与利益区分保护的侵权法体系之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一章 侵权法中权益区分的正当性11
第一节 立法、理论与实践现状:讨论基础与问题所在11
一、立法基础11
二、现有的理论讨论14
三、实践中的问题与困惑21
第二节 权利与利益区分的正当性探析27
一、权利受侵害——侵权法第一个最基础的类型化27
二、建立一套由立法控制的利益遴选和排除机制31
三、过错之所及上的差异——权益适用同样保护规则之不适宜性的进一步论证35
四、限制侵权责任37
五、保护行为自由40
六、合同法角度的观察43
七、经济角度的观察45
八、附论:关于权利与利益不同的保护强度的反思47
第二章 侵权法中权益区分的可能性52
第一节 德国侵权法上的权益区分理论54
一、德国学者权益区分理论之梳理55
二、归属效能57
三、排除效能60
四、社会典型公开性61
第二节 权益区分理论的应用64
一、“重庆电缆案”65
二、“齐玉苓受教育权案”66
第三节 法政策角度对权益区分理论解释力的补充68
一、权益区分理论解释力的限度68
二、权益区分的法政策视角73
第三章 权利的保护:过错不法侵害他人权利79
第一节 比较法上的示范分析:以《德国民法典》第823条第1款为中心80
一、《德国民法典》第823条第1款的发生史80
二、权利“列举”导致保护限制?——“其他权利”的发展与功能87
三、如何评价中国《侵权责任法》第2条第2款上的权利列举90
第二节 若干权利的边界界定94
一、身体权94
二、人身自由权99
三、“一般人格权”概念之否定106
第三节 “法益”——权利与利益之外的独立保护对象?116
一、讨论现状及问题意识116
二、“法益”是什么——当代德国学者的观点120
三、“法益”的初始含义、功能与实践123
四、“法益”含义、功能与实践的发展126
五、我国是否有必要设立与“权利”、“利益”并列的“法益”概念130
第四章 利益的保护之一:过错违反保护他人的法律134
第一节 “过错违反保护他人的法律”的沿革与比较136
一、《德国民法典》之前“过错违反保护他人的法律”的历史沿革136
二、《德国民法典》第823条第2款的发生史137
三、英美法上“过错违反保护他人的法律”制度140
四、我国台湾地区侵权法上“过错违反保护他人的法律”制度142
第二节 “过错违反保护他人的法律”的功能143
一、合理扩张侵权法的保护范围143
二、统合公法与私法的价值144
三、使公法与私法相互支援146
四、增强侵权法的确定性147
第三节 “以保护他人为目的的法律”的认定148
一、“保护他人的法律”的范围148
二、“保护他人的法律”的认定标准153
三、“过错违反保护他人的法律”的构成要件156
第五章 利益的保护之二:违背善良风俗故意致损163
第一节 “背俗故意致损”的功能变迁166
一、《德国民法典》立法者设置第826条的初衷166
二、学说对第826条功能的阐发170
三、瓦格纳对第826务功能的新定位——纯粹经济损失保护175
第二节 “背俗故意致损”中的“故意”要件179
一、“故意”要件的发生179
二、“故意”要件并非必要?180
三、“故意”要件的法解释论构成182
四、轻率=故意?“背俗故意致损”的再定位184
第三节 “背俗故意致损”中的“背俗”要件191
一、背俗的判断标准不在法外,而在法内191
二、“背俗”判断标准位于法内何处?——宪法、法律一般价值抑或判例?194
三、判例类型如何形成?——动态系统理论196
第四节 “故意背俗致损”与我国纯粹经济损失保护体系的建立200
一、纯粹经济损失的非统一性200
二、我国纯粹经济损失保护立法上的三层保护体系202
三、最后的隐忧——新型过失纯粹经济损失类型的请求权基础问题204
第六章 过错推定责任、无过错责任、公平分担损失及补偿规则的保护范围206
第一节 我国过错推定责任侵权规范的保护范围208
一、教育机构对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人身损害的赔偿责任(《侵权责任法》第38条)208
二、物件损害责任(《侵权责任法》第十一章 )210
第二节 我国无过错责任侵权规范的保护范围213
一、产品生产者责任(《侵权责任法》第五章 )213
二、饲养动物损害责任(《侵权责任法》第十章 )217
三、环境污染责任(《侵权责任法》第八章 )220
四、监护人责任(《侵权责任法》第32条)、雇主责任(《侵权责任法》第34、35条)222
第三节 公平分担损失及侵权法上补偿规则的保护范围222
一、公平分担损失侵权规范的保护范围(《侵权责任法》第24条)222
二、其他补偿制度的保护范围(《侵权责任法》第23条、第31条后段、第87条)228
第七章 我国权益区分保护的侵权法体系的建立:以解释论为中心231
第一节 比较法上利用解释论由权益不区分转化为权益区分的立法例233
一、《奥地利民法典》233
二、《日本民法典》235
三、直接参照比较法上的方法进行解释的可能性237
第二节 我国学说中的既有讨论239
一、葛云松教授的“目的性限缩”方法239
二、进一步增强说服力的可能与方向240
第三节 笔者的解释方案245
一、《侵权责任法》第6条第1款的“法律目的”245
二、对《侵权责任法》第6条第1款的限缩解释248
三、开放性漏洞与目的性扩张252
四、“目的性扩张”的制度基础——“违法性”要件的确立253
五、依据“违法性”要件的继续类型化254
结语:“无自由的正义不值得考虑”258
参考文献261
后记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