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翻译研究概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翻译研究概论](https://www.shukui.net/cover/72/33822271.jpg)
- 吴春梅,魏家海,张万防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ISBN:9787513520539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322页
- 文件大小:143MB
- 文件页数:338页
- 主题词:翻译-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翻译研究概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翻译研究的传统思路和现状1
0.1.1 翻译研究的必要性1
0.1.2 翻译研究的传统思路2
0.1.3 翻译研究的现状7
0.1.4 对翻译研究现状的反思11
第一章 翻译本质论13
第一节 哲学解释学观照下的翻译思想研究13
1.1.0 引言13
1.1.1 理解的历史性冲击了“作者本意”、“文本中心”的观点14
1.1.2 视界融合冲击了作者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16
1.1.3 效果历史冲击了追求“终极译本”的幻想17
1.1.4 反思19
第二节 接受美学观照下的翻译思想研究19
1.2.0 引言19
1.2.1 接受美学对传统译论的颠覆与重建20
1.2.2 接受美学对翻译研究的贡献25
第三节 美学思想与翻译理论的构建26
1.3.0 引言26
1.3.1 美学和翻译的历史渊源27
1.3.2 什么是翻译美学28
1.3.3 翻译客体的审美构成28
1.3.4 译者是翻译美学价值创造的主体30
1.3.5 翻译美学的发展方向32
1.3.6 结语32
第二章 译者的身份和地位论34
第一节 译者文化身份的全球性与民族性34
2.1.0 引言34
2.1.1 译者文化身份的特点34
2.1.2 文化的全球化与译者身份的全球性35
2.1.3 主体文化的依托性与译者文化身份的民族性38
2.1.4 译者两重文化身份的矛盾与协调39
2.1.5 结语40
第二节 译者在不同翻译观中的地位40
2.2.0 引言40
2.2.1 语文学翻译观中译者的地位41
2.2.2 结构主义翻译观中译者的地位41
2.2.3 解构主义翻译观中译者的地位43
2.2.4 建构主义翻译观中译者的地位45
2.2.5 结语47
第三节 翻译的操纵性与译者的主体性47
2.3.0 引言47
2.3.1 意识形态对翻译主体的操纵48
2.3.2 诗学对翻译主体的操纵51
2.3.3 译者在翻译操纵中的主体性52
2.3.4 结语55
第四节 女性主义译论视阈下的译者地位56
2.4.0 概述56
2.4.1 传统译论中的性别隐喻对女性和译者的双重歧视56
2.4.2 女性主义译论下女性和译者地位的双重彰显57
2.4.3 “双性同体”对男性和女性、作者和译者关系的协调59
2.4.4 结语60
第三章 文学翻译论62
第一节 解构语境和再现文学神韵62
3.1.0 引言62
3.1.1 文学文本及文学翻译62
3.1.2 语境的界定及分类64
3.1.3 翻译对语境的解构65
3.1.4 语境影响文学翻译的实例分析66
3.1.5 结语69
第二节 文学翻译与翻译文学的文化误读69
3.2.0 引言69
3.2.1 翻译文学的文化误读的必然性69
3.2.2 翻译文学文化误读的可能性71
3.2.3 文化误读的积极作用75
3.2.4 结语78
第三节 文学翻译与创造性叛逆78
3.3.0 引言78
3.3.1 文学翻译的定义79
3.3.2 文学翻译中创造性叛逆的必然性80
3.3.3 结语81
第四节 诗歌翻译叙事视点的艺术形式和功能82
3.4.0 引言82
3.4.1 单一叙事视点82
3.4.2 内外镶嵌式叙事视点84
3.4.3 联合式叙事视点85
3.4.4 交错式叙事视点87
3.4.5 叠加式叙事视点90
3.4.6 结语93
第五节 诗歌翻译单位意象的前景化93
3.5.0 引言93
3.5.1 意象作为诗歌翻译单位的理论意蕴93
3.5.2 诗歌意象的类型划分与翻译单位的前景化96
3.5.3 诗歌意象的组合及其翻译方法98
3.5.4 结语105
第六节 汉诗意象的意图性与译诗意象的意图性105
3.6.0 引言105
3.6.1 目的论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层次106
3.6.2 中英诗歌意象的内涵107
3.6.3 原诗意象的意图性与译诗意象的意图性108
3.6.4 意象的翻译与译者的整合能力114
3.6.5 结语115
第七节 汉诗英译中意象的时间前景化116
3.7.0 引言116
3.7.1 意象组合中时间意象的类型和特征116
3.7.2 意象静谧美中的时间前景化117
3.7.3 意象和谐美中的时间前景化120
3.7.4 意象含蓄美中的时间前景化123
3.7.5 结语126
第八节 汉诗英译中的空间“象思维”126
3.8.0 引言126
3.8.1 空间“象思维”与译诗中意象的分散化126
3.8.2 空间“象思维”与译诗中意象的平面化128
3.8.3 空间“象思维”与意象的立体化130
3.8.4 空间“象思维”与译诗中字象的句法化132
3.8.5 结语134
第四章 文学翻译变异论135
第一节 文学翻译变异中的话语权力135
4.1.0 引言135
4.1.1 话语权力的历史性、排斥性和颠覆性135
4.1.2 话语权力的抑制性140
4.1.3 结语141
第二节 文学翻译变异中的“间性”关系141
4.2.0 引言141
4.2.1 翻译变异主体间性之间的对话和冲突142
4.2.2 文化间性的文化翻译变异理念144
4.2.3 文本间性的翻译变异观145
4.2.4 结语148
第三节 文学翻译变异论的女性主义译论视角148
4.3.0 引言148
4.3.1 传统的翻译性别隐喻和权力话语148
4.3.2 女性主义对翻译中父权话语的颠覆149
4.3.3 女性主义颠覆式翻译与翻译变异之间的对话关系151
4.3.4 结语154
第四节 文学翻译变异与翻译的现代性154
4.4.0 引言154
4.4.1 创造性叛逆之译155
4.4.2 变通之译158
4.4.3 笑话小说翻译的现代性160
4.4.4 结语163
第五节 文学翻译变异的另一面163
4.5.0 引言163
4.5.1 理论依据方面的偏颇性163
4.5.2 翻译标准的淡化和译者责任的弱化165
4.5.3 译文的过度偏离性168
4.5.4 结语170
第五章 翻译标准论与过程论及文体翻译方法论171
第一节 翻译标准“忠实论”的思辨171
5.1.0 引言171
5.1.1 “忠实”的思辩173
5.1.2 叛逆的介入175
5.1.3 叛逆的分类176
5.1.4 结语180
第二节 翻译过程中的理解新探180
5.2.0 引言180
5.2.1 对英汉翻译基本过程中“理解”的思辨182
5.2.2 翻译过程中“理解”的三维度183
5.2.3 结语187
第三节 翻译策略中的归化与异化取向188
5.3.0 引言188
5.3.1 文化全球化的对翻译策略的反思188
5.3.2 英译中的异化的必要性190
5.3.3 中译英异化的必要性192
5.3.4 结语193
第四节 语篇思维视点与语篇翻译方法193
5.4.0 引言193
5.4.1 人称指称视点差异194
5.4.2 空间指称视点差异197
5.4.3 时间指称视点差异200
5.4.4 结语203
第五节 科技文体的翻译203
5.5.0 引言203
5.5.1 科技英语的词法特征及其翻译204
5.5.2 科技英语的句法特点及其翻译211
第六节 旅游景观文体翻译217
5.6.0 引言217
5.6.1 景点英译中变异的理论视域217
5.6.2 景点翻译变异的基本特点219
5.6.3 景点翻译变异的基本方法221
5.6.4 结语225
第七节 法律文书文体的翻译226
5.7.0 引言226
5.7.1 英文保证书词汇的文体功能及翻译226
5.7.2 英文保证书的句法特点及翻译229
5.7.3 英文质量保证书的语气及翻译233
第八节 新闻文体的翻译235
5.8.0 引言235
5.8.1 英语新闻标题的特点及其翻译236
5.8.2 传播学观照下的新闻英语的翻译244
第九节 影视文体的翻译248
5.9.0 引言248
5.9.1 影视翻译的语言特点248
5.9.2 影视翻译的原则252
5.9.3 影视翻译研究的不足255
5.9.4 结语257
第六章 翻译语料库和IT技术与翻译教学258
第一节 翻译语料库与翻译能力的培养258
6.1.0 引言258
6.1.1 问题的提出258
6.1.2 引入翻译语料库259
6.1.3 TEC在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上的具体应用261
6.1.4 结语265
第二节 翻译语料库在翻译教学中的运用266
6.2.0 引言266
6.2.1 语料库国内外发展回顾267
6.2.2 语料库与翻译研究269
6.2.3 语料库与翻译教学研究271
6.2.4 结语274
第三节 计算机辅助翻译教学274
6.3.1 引言274
6.3.2 实验研究的方法275
6.3.3 结语279
第七章 新型翻译人才的培养280
第一节 英语专业翻译课程定位280
7.1.0 引言280
7.1.1 对翻译教学的反思280
7.1.2 翻译课程定位所涉及的问题281
7.1.3 非重点大学翻译课程的最终定位283
7.1.4 结语284
第二节 英语专业翻译课堂教学的互动285
7.2.0 引言285
7.2.1 互动教学的内涵285
7.2.2 影响翻译课堂互动的归因分析286
7.2.3 进行互动教学的应对策略287
7.2.4 结语289
第三节 英语专业翻译课程改革的目标289
7.3.0 引言289
7.3.1 我国的翻译市场现状290
7.3.2 我国的翻译教学现状290
7.3.3 改革翻译教学与翻译人才培养的职业化292
7.3.4 结语293
第四节 大学英语翻译课程的设置和改革293
7.4.0 引言293
7.4.1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存在的问题293
7.4.2 开设翻译必修课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295
7.4.3 开设翻译课程的模式探究296
7.4.4 结语297
第五节 口译教学实践改革的效果298
7.5.0 引言298
7.5.1 译员自身方面的原因298
7.5.2 学校方面的原因298
7.5.3 应对首次施工现场翻译的问题299
7.5.4 结语303
参考文献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