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歌剧史 1920-2000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歌剧史 1920-2000 上
  • 《中国歌剧史》编委会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 ISBN:7503951206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524页
  • 文件大小:80MB
  • 文件页数:540页
  • 主题词:歌剧-戏剧史-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歌剧史 1920-2000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编 中国歌剧在探索中诞生(1920—1949)3

第一章 中国歌剧探索自己的路3

第一节 国人初识西洋歌剧3

一、西洋歌剧初入国门3

二、西洋歌剧未能落地生根5

第二节 中国歌剧的萌芽——儿童歌舞剧9

一、从学堂乐歌到儿童歌舞剧9

二、黎锦晖和《麻雀与小孩》等儿童歌舞剧10

第三节 中国歌剧初期的探索22

一、阎述诗独创的抒情歌剧/《高山流水》/《风雨之夜》24

二、上海早期的三部探索性歌剧/《王昭君》/《扬子江暴风雨》/《西施》28

三、中央苏区的小调剧/《亡国恨》42

四、歌舞之乡——新疆的民族歌剧47

第二章 抗战时期的歌剧活动57

第一节 延安的歌剧活动57

一、“鲁艺”——新歌剧的摇篮/《农村曲》/《军民进行曲》/《异国之秋》57

二、西北文工团的《塞北黄昏》70

第二节 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歌剧活动74

一、歌舞活报剧的普及与秧歌舞形式的运用75

二、关于“秧歌舞”展开的一场争论80

三、中、小型歌剧与儿童歌舞剧的演出83

四、两部反映敌后抗日斗争的歌剧/《钢铁与泥土》/《不死的老人》89

第三节 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歌剧活动103

一、小调剧、歌剧104

二、戏曲音乐剧106

第四节 “孤岛”上海和“陪都”重庆的歌剧活动109

一、“孤岛”上海的歌剧演出/《上海之歌》/《桃花源》/《江村三拍》/《大地之歌》/《孟姜女》109

二、“陪都”重庆的歌剧活动/《秋子》/《木兰从军》118

第三章 新歌剧在延安诞生130

第一节 秧歌运动——新歌剧的催生剂131

一、从《拥军花鼓》开始的秧歌热潮132

二、小型秧歌剧的诞生/《兄妹开荒》/《一朵红花》/《牛永贵负伤》/《十二把镰刀》142

三、大型秧歌剧的诞生/《血泪仇》/《周子山》156

四、戏剧家张庚、诗人艾青撰文论述秧歌剧165

五、秧歌剧运动的迅速传播与发展170

第二节 新歌剧的里程碑——《白毛女》187

一、歌剧《白毛女》的创作187

二、歌剧《白毛女》首演于延安208

三、抗战胜利后《白毛女》走向全国213

第三节 解放战争时期新歌剧的普及223

一、延安中央管弦乐团演出歌剧《蓝花花》223

二、华北联大在冀中演出多场次秧歌剧《秦洛正》225

三、东北地区解放前后的歌剧活动226

四、天津创演歌剧《松梅风雨》232

五、冀中火线剧社成功演出歌剧《王秀鸾》234

六、晋中太行剧团首演四幕歌剧《赤叶河》239

七、一二○师西北战斗剧社首演歌剧《刘胡兰》242

八、晋察冀军区抗敌剧社演出五场歌剧《不要杀他》247

九、华北联大文艺学院演出小型秧歌剧《一场虚惊》252

十、晋剧名演员郭兰英投身歌剧事业254

结束语259

中编 民族歌剧走向繁荣(1949—1966)273

第一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新歌剧273

概述273

第一节 新时代的艺术之花274

一、新歌剧大传播274

二、新歌剧进城后的新局面276

三、机遇与挑战相伴而来276

四、歌剧发展的新举措277

第二节 三部重大题材的新作品280

一、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长征》280

二、直接表现抗美援朝前线的《打击侵略者》285

三、表现抗美援朝后方的《一个志愿军的未婚妻》289

第三节 六部探索歌剧样式的新作品292

一、试图解决“话剧加唱”的《星星之火》293

二、尝试“一唱到底”的《王贵与李香香》295

三、初次尝试歌剧音乐风格戏曲化的《小二黑结婚》299

四、自由运用戏曲音乐手法的《刘胡兰》304

五、自创戏曲化旋律的《红霞》308

六、西洋歌剧手法与少数民族音乐融合的《草原之歌》312

第二章 第一次歌剧座谈会(1957)320

概述320

一、否认新歌剧的“土教条”321

二、否认新歌剧的“洋教条”323

三、继承传统与借鉴西洋讨论中的“土洋之争”324

第一节 新歌剧座谈会召开326

一、田汉的开场白326

二、贺敬之的说明327

第二节 新歌剧历史、概念、基础之争329

一、历史的认定329

二、概念之争331

三、基础之争334

第三节 戏曲基础论336

第四节 西洋歌剧基础论339

一、音乐为主论339

二、改造论342

第五节 新歌剧基础论344

一、研究戏曲问题344

二、借鉴西洋问题346

三、扩大题材与体裁多样化问题346

四、关于音乐形象的塑造问题347

五、关于音乐逻辑思维问题348

六、关于咏叹调与宣叙调的写作349

七、提高作者问题349

八、刘芝明的结束语350

九、会议的成就与影响350

第三章 民族歌剧走向繁荣354

概述354

第一节 三部民族歌剧精品359

一、音乐形象鲜明结构完整的《白毛女》新版本359

二、着重通过音乐塑造人物的《洪湖赤卫队》368

三、戏剧与音乐平衡发展的《江姐》376

第二节 三部戏曲化歌剧385

一、改编戏曲剧目初次尝试的《槐荫记》385

二、改编戏曲剧目重新谱曲的《窦娥冤》387

三、尝试歌剧戏曲化的《红珊瑚》392

第三节 民间传说故事题材与儿童歌舞剧404

一、广西壮族民间歌舞剧《刘三姐》404

二、山西民间传说故事《哑姑泉》409

三、云南白族传说故事《望夫云》410

四、云南撒尼族传说故事《阿诗玛》419

五、哈萨克民间故事《萨利哈与萨曼》421

六、神话故事《人参仙子》422

七、三部内蒙古长篇叙事民歌改编的歌剧/《嘎达梅林》/《达那巴拉》/《诺丽格尔玛》422

八、三部儿童歌舞剧/《海石花》/《双双与姥姥》/《草原小英雄》426

第四节 革命历史题材歌剧428

一、表现红军长征通过彝族区的故事《凉山结盟》428

二、表现大革命时期农民运动的《春雷》429

三、最早改编小说《红岩》的重庆版歌剧《江姐》433

四、历经波折合作三十年的《红云崖》436

第五节 现实题材歌剧441

一、表现西藏平叛斗争的《柯山红日》441

二、表现海防对敌斗争的《天门岛》442

三、表现人民公社的《向阳川》443

四、表现继承革命前辈事业的《两代人》445

五、改编自电影剧本的《自有后来人》449

第六节 谋求“突破”而被中断的歌剧“三步走”计划450

一、生不逢辰的《阿依古丽》451

二、被政治运动淹没的《南海长城》456

第七节 《文汇报》组织歌剧学术讨论458

一、上海座谈会的中心话题是“话剧加唱”459

二、北京座谈会上的中心话题仍是“话剧加唱”461

三、报刊笔谈的中心话题还是“话剧加唱”462

四、马可《我对新歌剧提高问题的一点理解》464

五、贺绿汀《新歌剧问题》467

六、张拓《论中国歌剧的特性》472

七、赵沨《关于歌剧的一些感想》473

八、郑伯农《浅论歌剧中的戏剧与音乐关系》474

九、李凌《新歌剧形式问题杂谈》476

十、叶林《新歌剧形式之争及其他》478

十一、梁寒光《歌剧民族化问题及其他》481

十二、章枚《歌剧脚本的音乐特点问题》482

十三、李劫夫《歌剧的题材、形式和提高问题》484

十四、舒强《歌剧表演艺术的提高问题》486

十五、于会泳《歌剧的说白问题》488

第八节 民族歌剧的艺术特色491

一、戏剧与音乐并重491

二、有说有唱492

三、民族咏叹调创立493

四、民族歌剧表演体系的建立494

五、戏、歌、诗、舞、乐协调发展494

六、乐队音乐的逐步重视495

第九节 民族歌剧表演艺术的典范——郭兰英495

一、声情并茂、字正腔圆的歌唱497

二、形神兼备、炉火纯青的表演498

三、基于生活、熔融传统的艺术风格499

四、驾驭舞台、处惊不变的超群能力501

结束语510

一、英雄歌剧时代510

二、民族歌剧样式逐步完善514

三、极“左”思潮对歌剧发展的危害51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