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当代中国的电子工业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当代中国的电子工业
  • 《当代中国的电子工业》编辑委员会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香港祖国出版社
  • ISBN:7801708458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555页
  • 文件大小:140MB
  • 文件页数:643页
  • 主题词:当代中国丛书-出版工作-纪念文集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当代中国的电子工业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一编 发展历程21

第一章 中国电子工业的建立与成长(一九四九——一九五七年)21

第一节 接管官僚资本企业,迅速恢复生产21

一、对官僚资本企业的接管和改造21

二、进入有领导、有计划发展的新阶段22

第二节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展壮大23

一、自力更生方针的确立23

二、从修理装配进入工业性生产24

第三节 开展有计划的重点建设,初步建立起电子工业的基础25

一、电子工业归属国防工业和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任务的确定25

二、进行大规模的重点建设26

三、对原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28

四、整顿和提高质量,加强技术管理28

第四节 对私营企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地方电子工业的形成29

第二章 进入全面建设时期的电子工业(一九五八——一九六五年)32

第一节 “大跃进”给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执行带来挫折32

第二节 贯彻“八字方针”,进行调整、整顿34

一、国防工业三级干部会议的召开和质量整顿34

二、全面整顿企业管理和基建管理35

三、缩短基本建设战线,确保重点项目完成36

第三节 第四机械工业部的成立和服务方针的确立38

一、第四机械工业部的成立38

二、为四个现代化服务方针的提出和贯彻38

三、电子工业技术政策的制订40

第四节 加速发展新产品40

一、建立多层次的科研和产品设计机构40

二、积极开展自行设计,加速发展新产品41

三、促进电子产品向第二代过渡42

第五节 大力发展地方电子工业43

一、地方电子工业的第一次大发展43

二、一批骨干工厂的形成43

第三章 电子工业在挫折中前进(一九六六——一九七六年)47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对电子工业的严重破坏48

第二节 在艰难曲折的斗争中前进49

一、开发新技术,研制新产品50

二、推广应用电子技术,扩大服务面51

三、地方电子工业的蓬勃发展53

第三节 全面开展三线建设55

第四章 电子工业开始走向振兴之路(一九七七——一九八五年)58

第一节 生产的恢复和发展58

第二节 狠抓调整,促进转变60

一、调整军民产品结构61

二、调整基础和整机的比例62

三、调整消费类产品与投资类产品的比例63

四、调整企业结构和工业布局64

五、调整建设重点和投资方向65

第三节 探索改革,开创新局面69

一、全面整顿企业,为改革创造条件69

二、简政放权,改革管理体制70

三、推动企业联合,促进专业化改组72

四、坚持对外开放,促进经济技术交流73

五、实行企业下放,探索行业管理77

六、制定长远发展战略,迎接世界新的技术革命79

第二编 主要专业83

第五章 通信工业和导航工业83

第一节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起步和成长84

第二节 有计划地进行建设86

一、中央直属工厂和研究所的建设87

二、地方通信工业的兴起87

三、全面提高通信行业的素质88

第三节 推行产品半导体化、系列化89

一、以战术通信产品为突破口,实现通信产品半导体化89

二、推行产品系列化设计,为大批量生产打基础90

三、开拓新的产品门类,扩展新的服务领域91

第四节 整顿、改革为通信行业带来活力92

一、由单纯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92

二、引进国外技术,加速技术进步93

三、借鉴国外经验,提高产品质量93

四、为国家重点工程项目承包通信系统工程94

第五节 主要通信产品的发展94

第六节 无线电导航工业101

一、发展概况101

二、产品的开拓102

第六章 雷达工业105

第一节 在微薄的基础上起步106

第二节 开展全面建设,初步形成工业基础108

一、大力加强第一个雷达生产基地的建设108

二、重点建设八个骨干雷达工厂109

三、积极发展科研力量110

四、发展地方雷达生产厂点112

第三节 曲折前进的十年113

第四节 进入新的发展时期115

一、大力发展新技术、新产品116

二、进一步贯彻“军民结合”的方针117

三、技术引进与产品出口118

第五节 雷达产品发展概况119

第七章 电子计算机工业124

第一节 中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124

第二节 电子计算机工业生产的开始126

一、创造工业生产条件126

二、第二代计算机的研制与生产127

第三节 系列计算机的发展和汉字信息处理工程的开发129

一、系列计算机的研制和生产129

二、汉字信息处理系统工程的研制133

第四节 计算机工业体系的初步形成134

一、新的发展环境134

二、以“面向应用”为重点,在调整中前进135

第八章 广播电视工业143

第一节 工业的形成与发展143

一、优先发展广播发射设备143

二、降低产品价格,促进半导体收音机的发展145

三、改革与开放为广播电视工业带来生机和活力146

第二节 广播电视主要产品的发展152

第三节 成就与经验160

第九章 电子测量仪器工业163

第一节 三路并进,开始建设与生产163

第二节 以重点企业为骨干,初步形成门类比较齐全的试制生产体系165

第三节 加强技术基础和综合技术能力,提高工业素质167

第四节 产品品种发展概况172

第十章 电子元件工业180

第一节 电子元件工业的建设和发展180

一、建设骨干厂,改造老企业180

二、补缺配套,改善布局181

三、建设与发展地方电子元件工业182

四、排除干扰,取得新的进展183

五、进入全面发展的新时期183

第二节 电子元件工业的技术发展185

一、技术发展的方针和政策185

二、技术发展的四个重要标志186

第三节 电子元件产品发展概况188

第四节 回顾与展望199

第十一章 电子器件工业203

第一节 电子器件工业发展概况203

第二节 真空电子器件205

一、旧中国的回顾205

二、崭新的一页206

三、高速度的发展207

四、为国防重点工程配套209

五、调整方向,发展新品,为“四化”建设服务210

第三节 真空光电器件211

一、电光源的发展211

二、光电器件的发展进入新阶段212

三、显像管现代化生产规模的形成213

四、品种的不断发展214

第四节 半导体器件215

一、中国第一只晶体管的诞生215

二、半导体器件工业的起步215

三、半导体器件工业的形成216

四、在技术改造中前进217

五、为重点工程配套的半导体微波器件218

六、半导体光电器件的发展219

第五节 半导体集成电路220

一、集成电路的起步及发展220

二、以大规模集成电路为重点,展开全面攻关222

第六节 激光器件224

第十二章 电子专用设备工业227

第一节 行业的形成和发展227

一、厂点的发展和行业的形成227

二、技术进步与新设备的开发230

三、援外、出口和扩大服务领域235

第二节 品种技术的发展237

第三节 几点体会245

第十三章 电子工业科学研究248

第一节 科学研究队伍的成长和壮大248

一、电子科学研究机构的建立248

二、军事无线电电子科学研究院的组建和发展249

三、在调整、改革中前进250

第二节 电子工业科学技术的进步251

一、从仿制到自行设计252

二、半导体化的实现253

三、向集成化技术进军254

四、数字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推广应用256

第三节 电子产品技术质量和可靠性水平的提高257

第四节 标准、科技情报工作260

一、标准化工作260

二、电子科学技术情报工作262

第十四章 电子工业教育264

第一节 概述264

第二节 院校教育266

一、基础的创立266

二、曲折的发展267

三、严重的摧残269

四、恢复和重建270

第三节 职工教育273

一、从识字教育起步273

二、职工教育的迅猛发展273

三、职工教育遭受摧残和艰难复苏276

四、职工教育的全面发展和提高276

第三编 地区电子工业285

第十五章 上海电子工业285

第一节 概述285

一、规模与特点285

二、现状与分布286

三、成就与效益287

第二节 在国家的扶植下恢复生产287

一、生产的迅速恢复与好转287

二、私营电信企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89

第三节 在传统工业基础上发展新型工业290

第四节 在开拓新的工业门类中调整工业布局293

一、新型工业门类的建立293

二、向“技术装备部”发展295

第五节 在技术改造中增强自力更生能力297

一、从低到高的进程297

二、与引进相结合的试点298

三、加快改造的步伐298

第六节 在调整产品结构中形成特点300

第七节 在整顿与改革中突出效益302

第十六章 天津电子工业306

第一节 概述306

第二节 通信广播工业率先起步307

一、没收官僚资本,扶植民族工业308

二、抗美援朝加速了起步的节奏308

第三节 在变革生产关系中形成独立门类310

第四节 在艰苦条件下求发展312

一、新途径的开辟313

二、小型化的实现313

三、新工艺的推广314

四、新品种的开发314

第五节 在改革开放中阔步前进315

一、在“搞活”上下功夫315

二、在“引进”上做文章316

三、在“积累”上求发展317

四、在“应用”上花气力318

第十七章 北京电子工业320

第一节 概述320

第二节 北京电子工业的起步321

一、北京广播器材厂的发展322

二、北京无线电厂的诞生323

第三节 北京电子工业区的建成325

一、中央的重大决策325

二、高速优质的楷模325

三、初步基础的奠定326

第四节 向小型化过渡327

一、工业化生产的形成327

二、半导体收音机的首次攻关328

三、“三机一表”的再次攻关329

四、从半导体到集成电路329

第五节 在调整改革中前进330

第六节 在引进中加快实现国产化333

第十八 章江苏电子工业336

第一节 概述336

一、基础薄弱336

二、发展迅速336

三、成就显著337

第二节 接管改造,建设南京基地338

一、在接管与改造中恢复生产338

二、在经济恢复中求发展339

三、在引进技术中改造提高340

第三节 以老带新,支援省内外电子工业建设341

一、“细胞分裂”,在南京成批组建新工厂342

二、“重点扶植”,在长江沿岸城市形成骨干企业342

三、援建包建,支援全国电子工业建设343

第四节 依托中心城市,发展地方电子工业344

一、在发展中求巩固344

二、在巩固的基础上继续发展345

三、主管部门的支持346

第五节 根据地区特点发展乡镇电子工业346

第六节 贯彻“八字”方针,开创新的局面349

一、实现军用技术向民用转移349

二、使生产适应市场需要350

三、加速企业技术改造352

四、加强横向联系,推进改组联合354

五、提高苏南,发展苏北,扬长避短,形成特色356

第十九章 广东电子工业359

第一节 概述359

第二节 广州电子工业的发展360

第三节 佛山电子工业的新兴362

第四节 汕头超声仪器工业的创新364

一、超声仪器的起步364

二、技术水平的提高365

三、加快新产品发展365

第五节 深圳特区电子工业的崛起366

一、特区成立前后电子工业的对比366

二、特区电子工业高速发展的缘由367

三、特区电子工业发展的新时期368

第二十章 四川电子工业370

第一节 概述370

第二节 重点建设以成都为中心展开372

第三节 基地在三线建设中形成374

第四节 产品门类向广度和深度方向发展375

一、新产品门类的扩大376

二、向微电子技术转移377

三、空间电子设备的发展378

第五节 潜力在调整、改革中得到发挥378

一、调整工业布局378

二、调整产品结构378

三、推进技术进步380

四、向行业管理过渡381

第二十一章 辽宁电子工业383

第一节 自力更生方针的胜利383

一、发挥传统工业的优势384

二、发扬创业精神384

三、采取保护措施385

第二节 统筹规划,加强协作386

一、制定近期规划386

二、组织联合攻关387

第三节 面向市场需要,扩大服务领域388

一、发展消费类产品,活跃城乡市场388

二、开发投资类产品,发挥先导作用389

第四节 贯彻“八字”方针,振兴电子工业390

一、实行专业化,组织大生产390

二、订立《责任状》,开创新局面391

第五节 引进先进技术,加速企业改造393

第二十二章 陕西电子工业395

第一节 概述395

第二节 基地的形成与发展397

一、从军品生产起步397

二、综合基地的形成398

三、三线建设的兴起400

四、作用的初步发挥401

第三节 “军民结合”方针的贯彻与实施403

一、依托城市,调整布局403

二、“转轨变型”,发展民品404

三、根据需要,研制尖端产品405

第四节 陕西彩色显像管总厂的建成投产405

第二十三章 福建电子工业408

第一节 艰难的发展历程408

第二节 沿海优势的发挥410

一、“三来一补”的兴起410

二、小企业展现新貌411

三、福日公司的实践412

四、厦门特区电子工业宏图初展414

五、坚持自力更生,发挥原有优势415

第三节 走向振兴之路416

第二十四章 山东电子工业420

第一节 概述420

第二节 内涵式的发展道路422

一、多种形式创办工厂422

二、群策群力,艰苦创业423

三、四处求师,多方协作424

第三节 从元器件入手,逐步发展整机424

第四节 适应“四化”建设需要,推广应用电子技术425

一、为石油和交通运输服务426

二、为煤炭工业服务426

三、为海洋事业服务426

四、为建筑材料业服务427

五、为编辑排版的自动化服务427

第五节 努力实现国产化428

第二十五章 河北、山西、内蒙古电子工业430

第一节 河北电子工业430

一、以应用为目标,推动电子工业的发展431

二、以消费类产品为主体,调整产品结构432

三、以保定市为中心,兴建电子计算机工业基地433

四、以研究所为骨干,建成一支较强的科研和开发力量434

第二节 山西电子工业435

一、以军品为主,创建山西电子工业435

二、华北后方基地的形成436

三、走上“军民结合”的轨道437

第三节 内蒙古电子工业439

一、内蒙古电子工业的建立439

二、坚持为牧民服务的发展方向440

第二十六章 黑龙江、吉林电子工业442

第一节 黑龙江电子工业442

一、经过三次调整,实现两个转变442

二、建立“以用为本”的产品结构443

三、一个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446

第二节 吉林电子工业447

一、由小到大、逐步发展447

二、在调整中求生存448

三、在引进中求提高449

四、在联合中求发展450

第二十七章 浙江、安徽、江西电子工业452

第一节 浙江电子工业452

一、由外延型走向以内涵型为主的发展道路452

二、形成以小型工厂为主体的生产结构453

三、形成以元器件为主的产品结构453

四、形成以中心城市为依托的工业布局454

五、逐步发展高技术电子产品454

六、开展跨部门、跨地区的技术协作454

七、加强与沿海省市的横向联系455

八、坚持技术进步,提高经济效益456

第二节 安徽电子工业457

一、坚持为能源和资源开发服务458

二、坚持引进技术与人才459

三、坚持厂所联营、厂校挂钩459

第三节 江西电子工业460

一、十厂内迁,促进发展462

二、集中布点,各具特色462

三、引进技术,输出产品463

第二十八章 河南、湖北、湖南、广西电子工业465

第一节 河南电子工业465

一、中央和地方并举465

二、转轨变型,促进发展466

三、因地制宜,形成特色467

第二节 湖北电子工业469

一、通信设备生产潜力得到发挥469

二、计算机和技术服务业在竞争中成长470

三、技术引进采取了多种灵活的方式470

四、广播电视产品成为全省电子工业的支柱471

第三节 湖南电子工业472

一、扬长避短,发展特色472

二、加强横向联系,走联合之路473

三、改革管理体制,提高经济效益474

第四节 广西电子工业474

一、从零开始,历经坎坷475

二、有起有伏,艰苦创业475

三、引进技术,立足改造476

第二十九章 贵州、云南电子工业478

第一节 贵州电子工业478

一、“○八三”基地的建设和发展478

二、振华公司在改革中前进479

三、地方电子工业的成长481

第二节 云南电子工业482

一、从组织合作化开始483

二、进入新的发展时期484

第三十章 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电子工业487

第一节 甘肃电子工业487

一、从起步奠基到形成初步规模487

二、在“军民结合”的道路上不断迈进488

第二节 青海电子工业491

一、在薄弱的基础上起步491

二、提高企业素质,扩大生产能力491

第三节 宁夏、新疆电子工业493

一、宁夏电子工业494

二、新疆电子工业495

结束语497

附录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工业大事年表(一九四九——一九八五年)504

附录二 电子工业基本统计图表533

彩色插图目录550

后记55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