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生产力经济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生产力经济学](https://www.shukui.net/cover/1/30315553.jpg)
- 刘吉贤,张辉编著 著
- 出版社: 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
- ISBN:7806700781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414页
- 文件大小:63MB
- 文件页数:43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生产力经济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1
第一节 生产力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
一、定义1
二、争议1
三、地位4
第二节 生产力经济学的由来与发展6
一、生产力发展史7
二、生产力理论史7
三、生产力经济学产生的原因9
第三节 生产力经济学的理论体系10
第四节 学习生产力经济学的意义12
一、从人类解决经济上的两大问题看学习的必要性12
二、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看学习的重要性12
三、从加速“四化”进程看学习的紧迫性13
四、从提高党政干部必备知识素质看学习意义的全面性13
五、从“三个代表”看学习意义的深刻性14
六、从经济科学体系看学习的基础性14
第五节 生产力经济学的研究方法14
第一篇 因素篇17
第一章 劳动者17
第一节 劳动者的概念及其内在矛盾17
一、劳动者的规定性17
二、劳动者的特点19
三、劳动者的内在矛盾20
第二节 劳动者的地位与作用21
一、劳动者在生产力中的地位21
二、劳动者在生产力中的作用21
第三节 劳动者构成及其变化趋势24
一、劳动者构成的涵义24
二、劳动者总体结构的制约因素25
三、劳动者结构的变化趋势26
第四节 劳动者的合理配置与使用28
一、劳动者劳动能力的多样性及其不平衡性28
二、单个劳动者劳动创造价值的不确定性28
三、企业劳动力的优化组合29
四、社会劳动力的合理配置31
第二章 劳动资料33
第一节 劳动资料的涵义与分类33
一、劳动资料的涵义33
二、劳动资料的分类34
第二节 劳动工具的更新与改造37
一、劳动工具是劳动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37
二、劳动工具的寿命38
三、影响劳动工具更新改造的因素40
第三节劳动工具发展的途径和趋势42
一、劳动工具发展的途径42
二、劳动工具发展的趋势43
第四节劳动工具的选择和使用45
一、劳动工具的选择45
二、劳动工具的合理使用47
第三章 劳动对象49
第一节劳动对象在生产力中的地位和作用49
一、劳动对象的涵义及其分类49
二、劳动对象在生产力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52
第二节 劳动对象的发展趋势54
一、劳动对象的范围不断扩大化54
二、劳动对象加工日益深化55
三、人工合成材料的作用和所占的比重日益提高55
四、多功能材料的作用日益增大56
五、结构性材料高质量化57
六、材料纳米化57
第三节 劳动对象的合理利用与保护58
一、劳动对象合理利用的意义58
二、劳动对象合理利用的主要途径59
三、劳动对象的保护62
第四章 科学技术65
第一节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65
一、科学技术的涵义与分类65
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67
第二节 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70
一、科学技术加速发展的趋势70
二、科学技术综合化发展的趋势71
三、科技技术应用于生产的周期大为缩短的趋势73
第三节 世界新技术革命与我国的对策73
一、新技术革命的内容与特征73
二、面对新科技革命,我国科技工作的基本方针77
第五章 现代教育80
第一节 教育是生产力的因素80
一、教育的本质和组成80
二、教育的生产力功能82
第二节 现代教育的特点与趋势85
一、现代教育的特点85
二、教育先于经济发展的趋势88
第三节 提高教育投资效益89
一、教育投资的性质89
二、教育投资带来的经济效益90
三、提高教育投资效益的途径92
第六章经济管理95
第一节 经济管理的性质和职能95
一、经济管理的性质95
二、经济管理的职能98
三、经济管理独立化为生产力因素的过程100
第二节 经济管理对生产力发展的作用101
一、微观经济管理对生产力发展的作用101
二、宏观经济管理对生产力发展的作用103
第三节 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104
一、管理手段现代化105
二、管理方法现代化105
三、管理组织现代化105
四、管理内容信息化106
第四节 加强和改善国有企业管理106
第二篇 组合篇110
第七章 生产力因素组合一般110
第一节生产力因素组合的内容与特点111
一、生产力因素组合的涵义111
二、生产力因素组合的内容114
三、生产力因素组合的特点114
第二节 生产力因素组合合理化的标准115
一、生产力因素组合要符合经济可能115
二、生产力因素组合要符合经济优势115
三、生产力因素组合要符合经济需要117
四、生产力因素组合要符合经济效果118
第三节 生产力因素组合的制约因素118
一、自然条件118
二、经济条件119
三、社会条件121
第八章 生产力结构与结构经济129
第一节 生产力结构基本概念与分类129
一、生产力结构基本概念129
二、生产力结构分类130
第二节 结构经济的来源136
一、同质满负荷效应136
二、同质优化效应137
三、同质激励效应138
四、同质结合可节约关联费用提高关联质量138
五、同质结合的创新效应139
第三节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139
一、新中心取代老中心139
二、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140
三、轻工业为主向重工业为主转变142
四、“一二三”向“三二一”转变143
五、劳动密集型为主向知识技术密集型为主转变144
六、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146
第九章 分工150
第一节 分工的性质与起源150
一、分工是什么150
二、分工的种类154
三、分工的起源162
第二节 分工对生产力发展的作用164
一、形成集体力165
二、提高劳动技能166
三、节约劳动时间167
四、降低劳动成本167
五、改进劳动工具和促进机器发明168
六、分工劳动的局限性170
第三节 分工的历史演进及其规律171
一、分工的历史演进171
二、分工的规律175
第十章 第一产业生产力178
第一节 第一产业生产力的特点178
一、第一产业是生物生产178
二、生物生产要遵循生物规律179
三、生物生产要遵循生态平衡规律180
四、生物生产要坚持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180
第二节 第一产业生产力的地位与作用182
一、农业是维持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需的粮食等基本生活资料的来源182
二、农业是发展工业和其他事业所需要劳动力的主要来源183
三、农业是工业特别是轻工业所需原料的主要来源183
四、农村是工业产品、资金、技术等的重要市场183
五、农业是国家资金积累的重要来源183
第三节 第一产业发展趋势184
一、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移184
二、农林牧渔协调发展187
三、农工商相结合189
第四节 我国的农业产业化190
一、农业产业化的涵义及特征190
二、农业产业化的类型191
三、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192
四、促进我国农业产业化需要处理好的几个问题193
第五节 农村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的两条道路194
一、渐变式道路195
二、突变式道路196
三、两条道路的关系198
第十一章 第二产业生产力200
第一节 第二产业生产力的特点200
第二节 第二产业生产力的地位与作用201
一、现代化劳动资料的惟一来源201
二、各种用房的惟一来源201
三、燃料、动力和原材料的主要来源201
四、生活必需品的重要来源202
五、农业的重要市场202
六、国民收入的重要来源202
第三节 工业生产力的发展趋势202
一、以农轻重为序202
二、以采掘、原材料、制造为序203
三、由吃穿用向用穿吃转变206
四、由工业化向信息化转变207
第四节 建筑业生产力208
一、特点与作用208
二、建筑工业化209
三、建筑业现代化210
第五节 我国工业结构调整的方向211
一、优化工业结构的方针211
二、优化工业结构的任务与重点212
第十二章 第三产业生产力216
第一节 第三产业的性质与作用216
一、第三产业的产业性质216
二、第三产业的地位与作用217
第二节 第三产业的发展趋势220
一、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的对应关系220
二、第三产业产值和就业比重的上升趋势221
三、第三产业的内部趋势222
第三节 大力发展我国的服务业223
一、我国服务业发展现状223
二、目前我国服务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224
三、发展现代服务业,改造传统服务业225
第十三章 生产力规模与规模经济229
第一节 经济规模和规模经济的涵义229
一、几个相关概念229
二、经济规模的分类232
第二节 规模经济的来源233
一、规模经济产生的内因233
二、规模经济产生的外部原因236
第三节 经济规模的发展趋势237
一、企业规模大型化及其原因237
二、企业规模小型化及其原因238
第四节 经济规模优化的方法和我国企业组织结构政策243
一、经济规模优化的方法243
二、我国的企业组织结构政策245
第十四章 生产力布局与布局经济247
第一节 生产力布局一般247
一、几个相关概念247
二、分类248
三、基本规律与指导思想249
第二节 宏观布局250
一、宏观布局的地位与任务250
二、宏观布局的一些规律250
三、我国经济区划的演变过程252
四、我国投资重点地区的演变过程253
第三节 中观布局254
一、区域经济的布局255
二、经济基点位置与规模的选择256
第四节 微观布局259
一、各小区布局的内容与目标259
二、厂址选择的基本要求261
第十五章 生产力时间与时序经济263
第一节 时间构成与时间组合形式263
一、时间的特征263
二、时间的构成264
三、时间的组合形式266
第二节时间组合的基本矛盾267
一、时间组合的基本矛盾的涵义267
二、时间组合基本矛盾的表现267
三、解决时间组合基本矛盾的方法271
第三节 三级时序273
一、宏观时序273
二、中观时序274
三、微观时序275
第四节 提高时间效益276
一、不断提高时间节约的标准276
二、缩短并消灭时间差距277
三、实现最优的时速278
四、实现结合中的准时“正点”279
五、树立对时间的五种观念280
第三篇 环境篇283
第十六章 自然环境与生产力283
第一节 自然环境及其构成284
一、自然环境是生产力的外部条件284
二、从生产力角度看自然环境的构成286
第二节 自然环境与生产力的交互作用288
一、自然环境对生产力的作用288
二、生产力对自然环境的作用294
第三节 生产力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296
一、生产力发展要适应生态平衡规律296
二、生产力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原则298
第十七章 经济环境与生产力302
第一节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区间”303
一、“区间”的涵义303
二、“区间”形成的根据和条件305
第二节 社会主体对生产关系的选择309
一、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区间”是主体选择的客观依据309
二、主体选择过程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311
三、实践是社会客观发展和主体能动选择统一的现实基础313
四、如何实现正确的选择314
第三节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机制316
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中介环节316
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是通过物质利益机制转动的321
第十八章 政治文化环境与生产力325
第一节 上层建筑与生产力相互作用的形式325
一、间接作用——折光式325
二、直接作用——辐射式326
三、环境影响——普照式328
第二节 政治环境和生产力330
一、国家权力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330
二、政治法律制度对生产力发展的影响332
第三节 思想环境和生产力334
一、政治法律思想对生产力的影响334
二、道德规范对生产力的影响335
三、劳动者心理状态对生产力的影响337
第四篇发展篇341
第十九章 生产力发展的动力341
第一节 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力341
一、同类的生产力因素内部的矛盾及其运动341
二、不同类的生产力因素之间的矛盾及其运动345
三、生产力系统层次之间的矛盾及其运动346
四、生产力基本矛盾及其运动346
五、需要是生产力发展的目的性动力347
第二节 生产力发展的外在动力349
一、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的利益动力350
二、相对适宜的自然环境是生产力发展的天然动力354
三、适合生产力状况的思想政治是生产力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政治动力355
第二十章 生产力发展战略一般359
第一节 生产力发展战略的概念与构成359
一、生产力发展战略的概念359
二、生产力发展战略的意义360
三、生产力发展战略的构成361
第二节 制定生产力发展战略的依据和方法364
一、制定生产力发展战略的依据364
二、制定生产力发展战略的方法367
第三节我国生产力发展总战略的选择369
一、一般构想369
二、我国三步走发展战略369
第二十一章生产力发展战略特殊373
第一节 科教兴国战略与可持续发展战略373
一、科教兴国战略373
二、可持续发展战略378
第二节 结构调整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382
一、经济结构调整战略382
二、西部大开发战略384
第三节 城镇化战略与“走出去”战略386
一、城镇化战略386
二、“走出去”战略389
第二十二章 生产力标准392
第一节 生产力标准的科学规定性392
一、生产力标准及其检验对象与检验角度392
二、生产力标准的客观依据393
三、生产力标准自身尺度396
四、生产力标淮和实践标准的关系399
第二节 科学地把握生产力标准402
一、生产力标准和各部门具体工作标准402
二、生产力标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403
三、生产力标准——局部效益和整体效益的统一405
四、生产力标准——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的统一405
五、生产力标准——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406
六、生产力标准和四项基本原则407
第三节 生产力标准和人的全面发展409
一、生产力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409
二、生产力标准和人的价值标准411
三、生产力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412
后记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