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学以为己 传统中国的教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学以为己 传统中国的教育](https://www.shukui.net/cover/14/30312467.jpg)
- 李弘祺著 著
- 出版社: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 ISBN:9629965075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724页
- 文件大小:270MB
- 文件页数:73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学以为己 传统中国的教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引言:中国教育的理想与重要主题1
第一节 个人、社会与受教育者2
1.「为己之学」2
2.教育的社会目的8
3.通才、经学者与君子14
4.理学思想中的人:有德之士、英雄、殉道者23
5.中国传统教育的式微26
第二节 文化一致性及其流弊27
1.保守主义27
2.互为主体与相互影响30
3.儒家正统33
4.权威的生活态度、庶民教育与中国人格特质35
第三节 关键论点43
第二章 中国传统教育制度:学校与考试47
第一节 教育机构的变迁(Ⅰ)48
1.古代传说的学校与射箭的理想48
2.稷下学宫50
3.博士制度与汉代太学52
4.汉代的地方学校56
5.汉代的私人教育59
6.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太学61
7.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地方官学73
第二节 教育机构的变迁(Ⅱ)75
1.隋、唐的高等教育75
2.隋、唐时代的地方教育80
3.宋代的官学与太学82
4.宋代地方官学与书院85
5.辽、金、元的官学教育制度90
6.元代书院95
7.明代的国子监97
8.明代地方官学99
9.明代的书院101
10.结论105
第三节 考试制度:从察举到科举105
1.古代背景106
2.孔子与东周时期的变迁107
3.养士109
4.汉代察举制度111
5.东汉考试制度的改革118
6.魏晋南北朝的选官制度121
7.科举制度的兴起128
8.唐代的科举制度129
9.科举制度的完备134
10.科举文化的兴起140
11.外族朝代的科举制度144
12.明代的科举制度150
13.反思科举的存在理由157
第三章 中国教育的思想史163
第一节 孔子与早期的儒家传统164
1.六艺164
2.孔子165
3.孟子与荀子173
4.孝道与家法180
5.其他古代的教育思想182
第二节 汉代礼治与儒家独尊地位的兴起186
1.董仲舒与汉代的合一思想186
2.经学、政治与教育188
3.礼仪与仪式主义193
4.才能的类别及知识人的分类195
5.怀疑论与怀疑态度的萌芽197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198
1.本体思维与形而上学的追求199
2.思想的重新评价201
3.佛教征服中国202
4.家族教育的贵族理想210
5.师承与道教之影响213
6.经学的新方向216
7.经学、史学与文学223
第四节 隋唐的兼容并蓄态度与自我知识认同的探求227
1.「正」的观念:儒家经典的确立与编纂228
2.从标准化到正统的建构234
3.韩愈、李翱与道统239
4.晚唐理想教师观念的危机245
5.隋唐教育思维裏的佛教思想251
第五节 道学教育和博学257
1.道学教育的思想背景258
2.为个人生活与社会秩序奠定基础的道德人格261
3.童年与童科考试265
4.教学作为职业与志业268
5.经学与「四书」272
6.博学277
7.平民百姓的道德信念281
第六节 游牧民族知识人与汉人世界观的接触287
1.辽、金社会裏的儒家思想287
2.蒙古人与元朝的教育理念290
3.佛教与道教及其重要性294
第七节 明代的道学思想302
1.陈白沙与湛若水303
2.王阳明307
3.明代心学思想的进一步发展309
4.庶民主义、威权主义与儒学正统315
第八节 总结中国教育思想的社会史327
1.善书与功过格328
2.学术研究的仪式化:以经学为例331
第四章 历代教育内容的演变和学习的乐趣337
第一节 历代教育内容的变化338
1.《论语》、《孝经》和汉朝的官学课程340
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学课程342
3.隋唐时期的官学课程内容347
4.宋朝早期的变化351
5.道学的课程思想和实践356
6.道学教育内容的延续和发展362
7.明朝的道学课程364
8.在明代儒学视野之外370
第二节 勤奋读书的乐趣372
1.勤奋学生的故事373
2.藏书376
3.私人藏书和爱书384
第三节 结论:自得、自由和自任400
第五章 识字教育、家族教育以及技术教育403
第一节 识字教育404
1.把识字视为教育理念405
2.唐代之前的启蒙教材与基础教科书407
3.唐代蒙书412
4.宋代蒙书与朱熹420
5.元、明两代的启蒙教材与基础教科书427
6.为女童和女性所编撰的启蒙教材及基础教科书432
第二节家庭教育和家训439
1.古代理论与理想440
2.汉朝至魏晋南北朝期间的家庭教育和家训442
3.传统中国中期的家族教育及家训450
4.透过家庭教育复制的儒家正统461
第三节技术教育469
1.汉代至唐代官学裏的技术学校470
2.宋、辽、金、元的技术教育474
3.明代的技术教育478
4.自然学者与技术人员的教育480
第六章 学生与学生运动495
第一节传统中国的学生:理想与现实495
1.孔子及其门徒观495
2.战国时期的弟子499
3.秦、汉的学生与博士弟子:从礼仪中学习502
4.魏晋南北朝的学生生活:贵族理想与行为表现508
5.唐代的学生:官学学生与科举考生519
6.佛、道僧院戒律以及对庶民学生的教育532
7.书院生活与科举抱负的依违关系:宋代的学生536
8.道学思想家对学规的批评539
9.学习成为汉人:辽金元学校的学生556
10.明代的学校生活:知识自主的追求及其不满558
11.明代学规562
第二节 中国历史上的学生运动575
1.汉代的学生运动575
2.宋代的学生运动578
第七章 结论:晚明以后591
第一节 书写传统的重要性593
1.书面考试的重要性594
2.文献与学术597
3.不屈的自我与威权的性格600
第二节 自我、宗教性与道德感605
1.不证自明的道德真理与道学的宗教性605
2.道德的自信与勤奋的工作伦理608
3.计量道德表现的统计表610
4.道德感613
5.英国善书615
6.权威、自信与清教徒资本主义者617
7.晚明中国人与清教徒的比较619
附录 中国传统教育的特色与反省623
一、养士教育与科举的影响623
二、为己之学与书院的理想与实践630
三、以儒家经学为中心的教育634
四、庶民教育:格言、戏剧、家训、善书、祀典及儒家正统636
五、个别施教;不分年龄班次的教育641
六、文字考试与论辩考试的差别644
七、权威人格的形成647
八、结论649
参考书目651
索引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