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当代中国的民族工作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当代中国的民族工作》编辑委员会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香港祖国出版社
- ISBN:7801708458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367页
- 文件大小:95MB
- 文件页数:451页
- 主题词:当代中国丛书-出版工作-纪念文集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当代中国的民族工作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一编 民族工作的发展历程38
第一章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民族工作(上)——民族政策的确立和民族工作方针的制定(一九四九——一九五七年)38
第一节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和新中国的诞生38
一、少数民族代表参加第一届政协会议39
二、《共同纲领》关于民族政策的规定40
第二节 民族事务机构的建立及民族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41
一、中央及地方民族工作机构相继建立41
二、民族工作面临的复杂形势43
三、慎重稳进方针的提出44
第三节 解放少数民族地区45
一、新疆的和平解放45
二、西藏的和平解放47
三、清剿残匪,安定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秩序50
第四节 疏通民族关系的重要措施52
一、中央派访问团到少数民族地区访问52
二、组织边疆少数民族各阶层人士到内地参观55
第五节 为打开新解放的少数民族地区局面而进行的三项工作56
一、尽可能为少数民族办好事57
二、为少数民族培养干部61
三、争取一切可以团结的民族宗教上层人士65
第二章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民族工作(下)——民族政策的实施和民族工作的初期成就(一九四九——一九五七年)68
第一节 帮助少数民族实现民族平等权利和自治权利68
一、消除历史遗留的民族歧视的一切有形痕迹68
二、进行民族识别,确定民族成分69
三、民族区域自治的实施71
四、保障杂居散居少数民族平等权利的措施73
第二节 改革少数民族的社会制度,为各民族的繁荣发展扫清道路75
一、少数民族农村的土地改革75
二、少数民族牧区的民主改革77
三、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改造78
第三节 检查民族政策执行情况,重点批判大汉族主义81
一、一九五二年的第一次大检查82
二、一九五六年的第二次大检查86
第四节 少数民族地区的整风和宗教制度的改革89
一、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整风和社会主义教育90
二、少数民族宗教中的封建特权和剥削制度的改革93
第五节 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成就94
一、社会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94
二、第一个五年计划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实施95
三、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96
四、中共“八大”决定大力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和文化97
第三章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工作(一九五八——一九六五年)99
第一节 少数民族地区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99
一、“大跃进”的形成及其发展99
二、“一步登天”100
三、促进运动发展的两种因素101
第二节 “大跃进”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103
一、为农田水利和地方工业建设打下基础103
二、“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对民族地区生产力的破坏104
三、民族政策和民族关系受到损害104
第三节 民族地区国民经济的调整和对急躁冒进的纠正106
一、国民经济和人民公社所有制的调整106
二、民族关系的调整108
第四节 西藏发生全面武装叛乱110
一、武装叛乱的发生110
二、中央被迫采取平叛改革方针112
第五节 民族工作根本指导思想偏离正确方向113
一、“左”的错误进一步发展114
二、片面强调阶级路线115
第四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民族工作(一九六六——一九七六年)116
第一节 民族工作的一场浩劫116
一、践踏民族政策,取消民族工作117
二、大批民族干部遭受迫害118
第二节 对林彪、江青等人倒行逆施的斗争119
一、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对少数民族干部的保护和对民族地区群众的关怀119
二、各族干部和群众的抵制和斗争121
第三节 十年动乱期间一些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122
一、农牧业生产增长缓慢122
二、工业交通建设有一定发展124
三、民族文化和民族团结破坏严重125
第五章 新时期的民族工作(一九七七——一九八八年)127
第一节 重申政策,拨乱反正128
一、推翻强加给民族工作的罪名128
二、全国边防工作会议重申民族政策129
三、根本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130
四、平反冤、假、错案132
第二节 新时期的民族工作任务和民族工作重点的转移133
一、新时期民族工作任务的提出133
二、民族工作逐步走上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的轨道134
三、中央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分类指导136
第三节 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体制改革138
一、改革的任务138
二、农村、牧区的经济体制改革139
三、城市的体制改革142
第四节 少数民族地区对外开放和边境贸易的发展143
一、对外开放的初步成就143
二、建立横向经济联系144
三、发展边境贸易145
第五节 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政策和措施146
一、扶持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措施146
二、各民主党派为支援少数民族地区建设和脱贫致富做出贡献148
第六节 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健全民族立法150
一、坚持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政策150
二、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成长151
三、民族法制建设的重大成就152
四、其他法规关于民族平等权利的规定154
第七节 为提高少数民族文化素质采取的主要措施155
一、加快发展民族教育事业155
二、促进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和传统体育的发展157
第八节 改革开放的成果及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158
一、改革开放的初步成果158
二、改革开放带来的新情况和新问题159
第九节 进一步明确新时期民族工作的指导思想161
一、新时期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161
二、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先进人物表彰大会的召开163
三、加强新时期民族问题的研究164
第二编 民族平等权利和自治权利的实现168
第六章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68
第一节 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制定169
一、中共早期的联邦制口号169
二、民族区域自治的提出170
第二节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171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172
二、民族区域自治受到干扰和破坏174
三、民族区域自治建设的新发展175
第三节 五个自治区建立的方法步骤177
一、内蒙古自治区的建立178
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建立179
三、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建立180
四、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建立181
五、西藏自治区的建立182
第四节 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性质及其特点183
一、民族自治地方是国家统一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183
二、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三个特点184
第五节 民族区域自治的成就和有待进一步完善的问题187
一、民族区域自治的主要成就和优点187
二、实施民族区域自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188
第七章 杂居散居少数民族工作190
第一节 杂居散居少数民族的概况190
一、杂居散居状况的形成和发展190
二、杂居散居的特点及其在各民族共同发展中的作用192
第二节 新中国对杂居散居少数民族的政策和工作193
一、保障杂居散居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193
二、杂居散居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建设195
三、杂居散居少数民族工作的曲折发展196
第三节 城市少数民族工作199
一、城市少数民族及民族工作概貌199
二、城市少数民族职业结构的调整200
三、城市少数民族经济生活的发展变化202
四、城市少数民族的文化教育204
五、城市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得到尊重206
第四节 民族乡的工作207
一、民族乡的发展历程207
二、民族乡的工作208
三、民族乡在经济文化发展上的成就210
第五节 没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的工作212
一、没有条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概况212
二、近四十年来未实行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的发展214
第八章 民族识别217
第一节 复杂的族别情况217
一、众多的族称217
二、族别问题的提出219
第二节 识别民族的依据220
一、中国对“民族”一词的使用220
二、识别民族的依据222
第三节 民族识别的进程227
一、第一阶段的识别工作227
二、第二阶段的识别工作230
三、第三阶段的识别工作232
第九章 培养使用少数民族干部237
第一节 培养民族干部的重要性和各个时期的方针任务237
一、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重要性237
二、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方针任务238
三、培养少数民族专业技术干部的政策239
四、新时期少数民族干部工作的发展241
第二节 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措施242
一、少数民族干部的来源242
二、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具体措施243
三、加强少数民族在职干部的轮训246
四、中国人民解放军为各少数民族培养输送大批干部247
五、汉族干部对少数民族干部成长的帮助248
第三节 活跃在各条战线上的少数民族干部250
一、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发展250
二、干部制度改革给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带来的变化252
三、各级中共组织和政权机关的少数民族干部253
四、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员在各条战线上256
第十章 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的统一战线工作259
第一节 广泛建立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的统一战线259
一、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的基本状况及其特点259
二、上层人士统一战线的历史发展261
第二节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上层统战工作262
一、中国共产党对民族上层人士的政策和工作262
二、帮助民族上层人士不断进步,争取他们在革命和建设中做出贡献267
第三节 民族上层统战工作遭到的挫折和破坏270
一、“左”的思想的干扰270
二、“文化大革命”中对上层统战工作的破坏270
第四节 新时期的上层统战工作271
一、全面落实统战政策271
二、争取达赖集团和国外藏胞回归祖国273
三、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统一战线的发展274
四、少数民族上层人士进一步发挥重要作用275
第十一章 民族团结工作278
第一节 解决历史遗留的民族问题278
一、对流散的哈萨克族的安置279
二、帮助鄂伦春族定居280
三、苦聪人出林落户282
四、大瑶山瑶族的“团结公约”283
五、一些地区的苗、瑶族下山分田定居284
第二节 调解边界和草原纠纷285
一、甘、青两省边界纠纷的调解285
二、川、甘两省齐哈玛草山纠纷的调解285
三、内蒙古、河北边界纠纷的调解286
四、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皇城区与山丹军马场草山纠纷的调解287
第三节 开展民族团结月活动289
一、民族团结月活动的逐步开展289
二、民族团结月活动的主要内容290
三、民族团结月活动的效果292
第四节 普遍开展民族团结进步表彰活动293
一、地方民族团结表彰大会的召开293
二、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295
三、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活动297
第五节 民族团结工作的基本经验299
第三编 少数民族社会面貌的变化306
第十二章 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主改革306
第一节 民主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方针306
一、少数民族中社会结构的四种情况306
二、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方针307
第二节 社会经济结构和汉族相同的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地改革308
一、内蒙古东西部蒙古族地区309
二、西北回族地区310
三、新疆维吾尔族地区311
四、广西壮族和瑶、苗、侗族地区312
五、贵州苗、布依、侗族地区313
六、湖南湘西苗族地区313
七、云南白族地区313
第三节 奴隶制和封建农奴制地区的民主改革314
一、四川彝族、藏族地区的民主改革314
二、西藏的民主改革318
三、云南傣族地区和一些山区的民主改革320
第四节 处在原始公社末期的少数民族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322
一、未进入阶级社会的少数民族的基本特点322
二、改造原始落后因素的主要措施322
第五节 牧区的民主改革323
一、改革的方针和步骤323
二、具体政策324
第六节 废除宗教中的封建特权和剥削制度327
一、宗教封建特权和封建剥削的情况328
二、民主改革的内容和政策界限329
第十三章 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改造332
第一节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332
一、农业合作化的发展历程332
二、西藏农村实行“稳定发展”的方针334
第二节 畜牧业的社会主义改造335
一、牧业合作化的发展历程335
二、对牧主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336
第三节 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337
一、少数民族手工业生产的特点337
二、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338
第四节 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339
一、少数民族私营工商业的特点339
二、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339
第十四章 少数民族中的宗教工作341
第一节 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341
一、少数民族宗教信仰的基本情况341
二、宗教对少数民族的影响343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及法律规定345
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345
二、国家法律中关于宗教问题的规定346
第三节 少数民族中的宗教工作347
一、宗教工作的发展历程347
二、信教群众的正常宗教生活得到保护350
三、对宗教事务的管理351
四、团结少数民族宗教界人士353
第十五章 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356
第一节 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由来及其特点356
一、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由来356
二、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特点358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对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政策360
一、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360
二、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改革362
第三节 发扬传统美德,树立新的观念和风尚364
一、发扬少数民族的传统美德364
二、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树立新观念和新风尚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