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多维透视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张远新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ISBN:9787552001693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310页
- 文件大小:20MB
- 文件页数:325页
- 主题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理论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多维透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1
第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起点、动力机制、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1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起点1
(一)学术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历史起点的争论1
(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辟的历史起点2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和发展的动力机制4
(一)解答时代课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和发展的基本前提5
(二)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和发展的实践基础6
(三)解放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和发展的思想先导7
(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和发展的价值诉求8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11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辟的社会主义道路11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立足中国基本国情、切合中国实际的科学发展道路14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发展道路17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为根本任务的发展道路20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以促进社会全面发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为目标的发展道路24
(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的发展道路26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精神实质29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是国家自觉和民族自觉的典型表征,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深度认识和科学把握29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的道路31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道路33
第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特色之处”36
一、历史前提和现实基础的特色36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的历史前提37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的现实基础38
二、矛盾的特殊性和历史任务的独特性41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矛盾特殊性41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根本任务的艰巨性43
三、发展道路和体制模式的特色45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传统社会主义模式45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传统资本主义模式47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民主社会主义模式49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其他社会主义思潮52
四、发展路径和价值取向的特色56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路径56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价值取向61
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中国模式67
一、中国模式的提出及内涵67
(一)中国模式提出的背景67
(二)中国模式提出的过程69
(三)中国模式的内涵70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中国模式具有本质一致性72
(一)“中国模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外表述73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中国模式实质上是一致的74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中国模式”辨析75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模式)对世界各国发展的启示78
(一)对发展中国家发展的启示78
(二)对发达国家发展的启示83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理论体系与道路90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面伟大旗帜90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指导思想91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发展道路93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进方向96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98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98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结构102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意义105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理论体系与道路的关系107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科学指导108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理论支撑110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发展和完善112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115
第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18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必要性118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118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125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131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的重大实践成果134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探索134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的重大实践成果151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突出贡献162
(一)30多年来,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162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165
第六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负责任大国的崛起171
一、“负责任大国”的身份确立171
(一)“负责任大国”提出的国际缘由171
(二)“负责任大国”提出的历史背景175
(三)“负责任大国”的身份确立及其内涵178
二、“负责任大国”之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一致性182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走负责任大国之路的前提和保障182
(二)负责任大国之路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选择185
(三)负责任大国之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辩证统一190
三、“负责任大国”的崛起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192
(一)负责任大国之路与中国辉煌外交192
(二)负责任大国之路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194
(三)坚定不移地走负责任大国之路197
第七章 国际金融危机视野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00
一、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及其影响200
(一)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200
(二)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5
二、各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举措及其成效评价213
(一)各国救市政策的综合评析213
(二)各发达经济体的应对措施及其成效评价217
(三)各新兴经济体的应对措施及其成效评价224
三、中国为挽救危机所采取的对策及成效的评价231
(一)中国为挽救危机所采取的对策及其成效231
(二)各方对中国在金融危机中的表现的评价237
四、国际金融危机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先进性和科学性243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选择是成功规避金融危机的重要保障243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先进性和科学性在金融危机中得到进一步验证246
(三)抓住机遇适时调整,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251
第八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54
一、百年求索: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历史演进254
(一)近代世界坐标系中的中国255
(二)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起义之路256
(三)地主阶级领导的洋务运动之路257
(四)资产阶级领导的资本主义之路259
二、社会主义道路初步探索: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新征程264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之路265
(二)社会主义革命之路267
(三)社会主义建设之路的初步探索269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华民族复兴道路的成功开辟272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273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274
第九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281
一、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勃兴与挫折281
二、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和教训284
(一)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共产党的领导284
(二)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统一285
(三)必须高度重视生产力的发展286
(四)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原则和社会主义方向,警惕和防止资本主义的和平演变阴谋287
(五)必须积极稳妥地推进社会主义改革,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288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复兴的新起点290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开辟290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时代产儿292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挽救和支撑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294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多样化的典范295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走上复兴的新起点297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重要价值299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开辟,验证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300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开辟,拓宽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空间301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开辟,破解了20世纪初期以来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难题”,成功地创造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民族形式”302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开辟,给第三世界发展提供了借鉴303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开辟,向人类展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光明前景304
主要参考文献307
后记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