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及其演变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及其演变](https://www.shukui.net/cover/13/30308832.jpg)
- 周立斌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16107225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297页
- 文件大小:13MB
- 文件页数:313页
- 主题词:卢卡奇,G.(1885~1971)-哲学思想-思想评论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及其演变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言 卢卡奇的物化概念与马克思的物化概念1
一、商品拜物教对卢卡奇物化概念的启发1
二、卢卡奇与马克思对物化概念的不同理解4
三、卢卡奇与马克思对物化产生原因的不同理解6
四、卢卡奇与马克思对物化形成路径的不同理解8
五、卢卡奇与马克思对物化后果的不同理解10
第一章 资本主义社会基本领域的物化14
第一节 生产领域的物化14
一、生产领域物化现象的典型:人格沦为旁观者14
二、生产领域物化形成的机制:流水化的作业21
三、生产领域物化的后果:工人“原子化”23
第二节 政治领域的物化25
一、政治领域的物化现象:“铁笼”社会的出现25
二、政治领域物化形成的机制:官僚制30
三、政治领域物化的后果:意义和价值的丧失35
第三节 文化领域的物化38
一、经济学领域的物化:总观念的消失38
二、法学领域的物化:质的内容不可认识42
三、文化领域物化的后果:大象站在乌龟上46
本章小结48
第二章 物化根源的探究50
第一节 理性主义:资产阶级物化认识的根源50
一、近代理性主义:资产阶级物化认识的发源地51
二、德国古典哲学:思维中的商品形式54
三、个体克服物化的尝试:席勒美学61
第二节 反映论:无产阶级物化认识的思维模式64
一、反映论:典型的实证主义认识论模式65
二、反映论的误区:混淆了“自在”和“自为”的含义68
三、反映论的后果:固定了物化意识71
第三节 庸俗马克思主义者物化认识的根源:实证主义的科学方法73
一、科学方法与资本主义社会结构的协调性74
二、过程性:社会事实与自然事实的区别所在78
三、实证主义的后果:总体性辩证法的丧失81
本章小结83
第三章 物化的突围之路84
第一节 总体性辩证法:突破物化的首要法宝84
一、总体性辩证法的来源85
二、总体性辩证法的内涵96
三、总体性辩证法的意义99
第二节 无产阶级意识:冲破物化的主体力量102
一、阶级意识的理论理解103
二、阶级意识的历史功能108
三、阶级意识的历史意义114
第三节 物化的克服之路119
一、无产阶级天然的物化免疫力120
二、克服物化的方法:哲学实践化125
三、理论与实践统一的方法和步骤128
本章小结133
第四章 物化理论的转向:工具理性批判135
第一节 工具理性批判与物化136
一、物化理论转向的时代原因138
二、物化理论转向的理论原因139
三、启蒙辩证法:物化理论转向的标志142
第二节 工具理性批判的理论形成153
一、工具理性批判的特征153
二、工具理性批判的作用161
三、工具理性批判的意义164
第三节 工具理性批判的延伸:纳粹控制和文化工业167
一、工具理性与纳粹控制168
二、机械复制与文化工业178
三、模拟理论:工具理性突破的希望193
本章小结198
第五章 物化理论的巅峰:“单向度”理论201
第一节 理性的蜕变之路202
一、理性的特征与黑格尔的拯救方案203
二、技术理性形成的心理学基础209
三、技术理性形成的哲学基础212
第二节 技术理性扩张的后果215
一、“虚假的需求”与“单向度的人”215
二、社会“一体化”的形成217
三、“单向度社会”的形成221
第三节 美学乌托邦与大拒绝理论224
一、感官的解放与青年马克思的客观世界“美学”224
二、美学的乌托邦:技术理性的摆脱之路227
三、大拒绝理论:不抱希望人的希望229
本章小结233
第六章 物化理论的变奏:海德格尔的“集置”理论235
第一节 海德格尔的物化探索之路236
一、《存在与时间》中的物化:“非本真性状态”237
二、《真理的本质》中的物化:“存在的遗忘”243
三、《世界图像的时代》中的物化:“形而上学的宰制”245
第二节 物化的巅峰状态——“集置”247
一、“集置”的特点248
二、“集置”的作用249
三、“集置”的危害251
第三节 技术的本质与物化253
一、技术、真理与物化254
二、本源时间与物化257
三、“诗”与“思”:走出“集置”的途径259
本章小结261
第七章 物化理论的最后走向: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263
第一节 哈贝马斯对物化理论的批判264
一、《理论与实践》:物化批判的认同期265
二、《认识与兴趣》:物化批判的转型期267
三、《交往行为理论》:交往理论的形成期269
第二节 哈贝马斯对工具理性批判的批判272
一、工具理性批判的时代局限273
二、工具理性批判的内在缺陷275
三、工具理性批判的实践缺陷276
第三节 哈贝马斯对物化理论的重建277
一、米德和涂尔干的社会学范式的启发278
二、生活世界的殖民化:物化的新样式283
三、物化的克服:交往行为理论284
本章小结291
主要参考文献293
后记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