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针灸学 教材草稿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针灸学 教材草稿
  • 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未知
  • 标注页数:196页
  • 文件大小:14MB
  • 文件页数:20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针灸学 教材草稿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针灸的历史及特点1

第一章 针灸的历史1

第一节 针灸的起源1

第二节 针灸的发展2

一、春秋战国时期2

二、秦汉魏时代3

三、两晋及六朝4

四、隋唐时代4

五、宋代5

六、辽、金、元时代6

七、明代6

八、清代7

九、国民党反动统治时期7

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7

第三节 针灸在国外的情况8

第二章 针灸疗法的特点9

第二篇 孔穴总论10

第一章 孔穴的发展10

一、孔穴的数目10

二、孔穴的演变11

第二章 穴名的意义11

一、象形的穴名11

二、会意的穴名12

三、与解剖有关的穴名12

四、与治疗作用有关的穴名13

五、与医学理论有关的穴名13

第三章 十四经脉14

一、十四经的名称14

二、经脉循行15

三、十四经的阴阳表里关系18

第四章 定穴的方法19

第一节 测量孔穴的尺度19

一、古代医书的孔穴度量法19

二、现行的穴位度量法20

第二节 定穴的其他方法25

第三篇 孔穴各论26

第一章 头颈部26

第一节 头顶部正中线26

第二节 头顶部第一侧线28

第三节 头顶部第二侧线29

第四节 头顶部第三侧线31

第五节 眼区32

第六节 耳区34

第七节 口鼻区36

第八节 颞区39

第九节 颊区41

第十节 颈前区42

第十一节 颈后区44

第二章 肩胛部及背部46

第一节 肩胛区46

第二节 背部正中线49

第三节 背部第一侧线52

第四节 背部第二侧线58

第三章 胸部61

第一节 胸部正中线61

第二节 胸部第一侧线62

第三节 胸部第二侧线63

第四节 胸部第三侧线65

第五节 胸部第四侧线66

第四章 腹部67

第一节 腹部正中线67

第二节 腹部第一侧线70

第三节 腹部第二侧线72

第四节 腹部第三侧线75

第五节 腹部第四侧线76

第五章 上肢部78

第一节 上肢掌挠侧线78

第二节 上肢掌尺侧线80

第三节 上肢掌正中线83

第四节 上肢背桡侧线85

第五节 上肢背尺侧线89

第六节 上肢背正中线91

第七节 十宣穴95

第六章 下肢部95

第一节 下肢前外侧线95

第二节 下肢前正中线99

第三节 下肢前内侧线103

第四节 下肢正内侧线105

第五节 下肢后内侧线108

第六节 下肢后正中线111

第七节 下肢后外侧线113

第七章 十四经穴名117

第一节 手太阴肺经117

第二节 手阳明大肠经117

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118

第四节 足太阴脾经119

第五节 手少阴心经120

第六节 手太阳小肠经120

第七节 足太阳膀胱经121

第八节 足少阴肾经122

第九节 手厥阴心包络经122

第十节 手少阳三焦经123

第十一节 足少阳胆经123

第十二节 足厥阴肝经124

第十三节 任脉125

第十四节 督脉125

第四篇 针灸术127

第一章 针术127

第一节 针的种类与资料127

一、针的种类127

二、针的资料127

第二节 针的各部名称及修针藏针的方法128

一、针的各部名称128

二、修针129

三、藏针129

第三节 施术者的态度130

第四节 施针时病人的体位130

一、卧位130

二、坐位131

第五节 针刺前的操作程序133

第六节 针刺的方向133

第七节 针刺的深浅134

第八节 入针法(进针法)135

一、持针的手式135

二、避开痛点135

三、入针的操作方法135

四、入针困难的处理136

第九节 入针后的手法138

一、针刺时的感觉138

二、手法的基本操作138

三、不适感觉的处理140

四、不产生感觉的处理140

五、施用手法应注意的事项140

第十节 出针法(起针法)141

一、出针法141

二、出针后的处理142

第十一节 针刺时发生的异常现象及处理142

一、弯针142

二、滞针143

三、晕针144

四、折针145

第十二节 刺禁146

第十三节 皮肤针146

第十四节 指针147

第二章 灸术147

一、灸法用的原料147

二、灸法的种类148

三、艾卷灸的操作法149

四、施灸时的注意事项149

第五篇 针灸治病的原理151

第一章 祖国医学对针灸治病的理论观点及临床应用151

第一节 祖国医学对发病机制的解释151

第二节 针灸治病的理论152

第三节 针灸治病的临床应用152

一、针灸取穴152

二、针刺有深浅155

三、根据虚实以行补泻155

四、根据寒热刺有留疾156

第二章 现代医学对针灸治病的理论观点156

一、以细胞病理学的观点看针灸疗法157

二、以巴甫洛夫神经论的观点看针灸疗法157

第三章 针灸治病的三个关键159

一、刺激的手法159

二、刺激的部位160

三、刺激的时机161

第六篇 治疗162

第一章 针灸的适应症与禁忌症162

一、适应症162

二、禁忌症163

第二章 配穴原则及方法163

第一节 配穴原则163

第二节 配穴方法164

第三章 五十种常见症状的随症取穴166

第四章 各系统疾病的针灸治疗172

第一节 传染性疾病172

第二节 内科疾病173

一、消化器官疾病173

二、呼吸器官疾病176

三、泌尿生殖器官疾病176

四、循环器官疾病177

五、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178

六、肌肉与关节病178

七、内分泌疾病179

八、新陈代谢疾病179

第三节 神经精神科疾病180

一、脑脊髓疾病180

二、周围神经疾病181

三、神经官能症183

第四节 外科疾病184

第五节 产科疾病185

第六节 妇科疾病186

第七节 小儿科疾病187

第八节 眼科疾病187

第九节 耳鼻咽喉科疾病188

一、耳病188

二、鼻病189

三、咽喉疾病189

第十节 皮肤科疾病189

〔附图目录〕19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