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走进马克思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走进马克思](https://www.shukui.net/cover/6/30301393.jpg)
- 孙伯鍨,张一兵主编 著
- 出版社: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14081209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638页
- 文件大小:27MB
- 文件页数:650页
- 主题词:马克思主义-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走进马克思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作者的话1
导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150年1
一 走出唯心主义2
二 两条逻辑思路的碰撞11
三 新唯物主义的诞生19
四 第二国际与马克思主义的庸俗化29
五 在革命实践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哲学39
六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西方思潮50
七 走进马克思61
上卷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第一编 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逻辑基点第一章 直观唯物主义和实践的唯物主义85
第一节 近代唯物主义的历史局限与思维特点85
一 近代唯物主义的兴起85
二 近代唯物主义的思维特征及其对哲学发展的影响87
三 作为近代唯物主义对立面的近代唯心主义89
第二节 近代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中的失落91
一 人与环境的二律背反91
二 费尔巴哈哲学的历史性突破与局限93
第三节 直观唯物主义、实践人道主义与伦理社会主义96
一 直观唯物主义与实践人道主义96
二 实践人道主义与伦理社会主义98
第四节 实践:新唯物主义的逻辑基点101
一 从感性对象到感性活动101
二 新唯物主义哲学的逻辑基点是社会实践105
第二章 从实践的唯心主义到实践的唯物主义109
第一节 德国古典哲学的实践唯心主义109
一 实践理性与价值悬设110
二 劳动辩证法与黑格尔哲学的主题112
三 马克思改造黑格尔辩证法的逻辑起点116
第二节 早期马克思的实践概念117
一 早期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逻辑建构118
二 从异化史观向实践观点的回归123
三 经济学研究与马克思实践概念的升华126
第三节 作为哲学范畴的马克思的实践概念128
一 对黑格尔、费尔巴哈哲学的批判129
二 实践概念的辩证本性:对本质唯心主义与经验唯物主义的拒绝132
三 实践的社会历史具体性与社会历史生活情境的特殊性134
第四节 自然、实践、社会、人类:一条崭新的逻辑思路137
一 自然:社会存在的前提137
二 实践:社会生活的本质规定139
三 社会实践与人的本质141
第二编 历史: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空间第一章 生产:历史的起点和发源地149
第一节 生产的双重性质:物质产品的生产和社会关系的生产149
一 物质生产的双重性质149
二 社会关系的生产151
第二节 人的生产与物的生产156
一 两种生产的历史性考察156
二 向以人为目的的社会的回归161
第三节 生产、语言与意识165
一 实践是意识的最切近的现实基础165
二 意识的社会历史性170
第二章 历史本质上是生产发展的历史175
第一节 物质生产是历史的现实基础175
一 向现实历史基础的回归175
二 物质生产方式是现实历史的基础178
第二节 社会历史的现实内容:物质技术结构、交往方式及精神观念的生产和再生产181
一 社会物质技术结构与交往方式的生产和再生产181
二 社会精神观念的生产和再生产189
第三节 社会形态的演进195
一 历史分期与社会形态195
二 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201
第四节 历史运动中主体和客体的辩证法204
一 历史主体是“现实的人”204
二 历史运动中的主体与客体的辩证法211
第五节 历史与理性216
一 不是理性支配历史,而是现实历史的发展决定理性216
二 卢卡奇及法兰克福学派的理性概念和批判理论218
第三章 历史的辩证法和辩证法的历史228
第一节 社会实践活动及其历史发展的辩证本性228
一 唯物主义的实践概念是历史辩证法的基础229
二 是否存在一种实践辩证法235
第二节 实践的功能性和中介性作用239
一 实践的功能性作用240
二 实践的中介性作用244
第三节 历史辩证法的结构及其表述248
一 黑格尔与马克思在辩证法结构上的联系与区别248
二 如何表述辩证法的结构257
第四章 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和客体向度267
第一节 自然与历史的关系267
一 马克思以实践为中介所展示的白然与历史的辩证关系268
二 由新康德主义发端的在自然与历史的关系问题上的方法论讨论271
三 法兰克福学派对两种自然观的批判272
第二节 在历史领域中讨论自然辩证法有意义吗275
一 自然史与人类史276
二 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279
第三节 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和客体向度的内涵与表述283
一 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与实践本体论在方法论上的区别283
二 历史辩证法的客体向度与机械唯物主义在方法论上的区别287
三 双重向度的统一与历史辩证法的整体功能289
第五章 历史中的一次性和重复性及历史的意义和规律性292
第一节 历史的进步及其评价292
一 历史进步的抽象理解和辩证理解293
二 评价历史事件的主观尺度和客观尺度295
三 关注现实是评价历史的前提296
第二节 一次性历史事件的双重分析在历史辩证法中的整体统一298
一 一次性历史事件的结构性分析和动态分析298
二 历史整体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是“一次性事件”的辩证基础301
第三节 对历史的意义和规律的综合理解304
一 从分离到综合:一种历史的回归304
二 萨特的整体化尝试:从实践理性到行动现象学306
三 结构主义的意识形态本质:一种符号幻觉309
四 综合理解:反对“结构拜符教”与认识论主义312
第四节 历史目的论与历史决定论的对立及其扬弃318
一 历史中的目的性与因果性关系318
二 历史决定论与人的自由321
三 “历史主义”与结构主义:调和还是扬弃325
第三编 社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第一章 马克思的社会存在论331
第一节 马克思的社会概念331
一 类与社会332
二 马克思的社会概念339
三 评当今的类哲学343
第二节 马克思的社会存在论348
一 马克思的新物质观与社会存在348
二 通过经济学实现对市民社会的解剖352
三 社会存在的历史性与结构性355
四 卢卡奇的社会存在概念及其形而上学残余359
第二章 社会和历史364
第一节 历史本质上是社会发展的历史364
一 人通过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创造自己的历史365
二 人对自然的关系和人对人的关系的发展是历史运动的本质内容370
三 个人是什么样的取决于他们的生产方式374
第二节 社会发展的基本问题378
一 人的历史还是社会的历史378
二 社会发展中的历史联系381
三 社会发展道路的同一性与非同一性384
四 社会发展的普遍化和一体化趋势388
第三章 个人和社会391
第一节 社会:人的生活世界和历史空间391
一 社会——人的生活世界:社会存在和个人存在392
二 社会——个人活动的历史空间:社会发展和个性发展396
第二节 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400
一 从狭隘的地域性个人向世界历史个人的转变400
二 从自发分散的个人向着自觉联合的个人转变406
三 社会本位还是个人本位:一个简短的辨析413
下卷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方法第一章 批判与超越: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奠基419
第一节 从自我意识到现实的个人: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起点420
一 “德意志意识形态”把意识看作是有生命的个人420
二 “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425
三 “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431
第二节 从思辨逻辑到现实历史: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基质438
一 思辨哲学把“人类的历史变成了抽象的东西的历史”438
二 现实生活是“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444
三 “我们仅仅知道一门惟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450
第三节 从解释世界到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革命意义455
一 “问题在于改变世界”455
二 “我们的历史观首先是进行研究工作的指南”459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资产阶级经济学在方法论上的对立466
第一节 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非历史、非辩证的方法论466
一 古典政治经济学方法论的形成与发展466
二 古典政治经济学方法的相对科学性474
三 古典政治经济学方法的本质局限性:非历史的和非辩证的480
第二节 庸俗政治经济学方法的经验主义和拜物主义486
一 庸俗政治经济学方法的形成486
二 庸俗政治经济学方法的经验主义和拜物主义489
第三节 《资本论》的逻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典范497
一 《资本论》中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逻辑方法497
二 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是科学上正确的方法504
三 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的一般认识论意义509
第四节 辩证法、逻辑学和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基本原则512
一 黑格尔的“三同一”观点及马克思对它的唯物主义改造512
二 “三同一”只能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中实现517
第五节 现代西方经济学方法论的抽象性和庸俗性520
一 现代西方经济学方法论形成的历史背景520
二 现代西方经济学方法论的抽象性和庸俗性524
第三章 唯物辩证法与实证主义的斗争及其当代意义532
第一节 近代西方哲学变革中的唯物辩证法与实证主义532
一 近代西方哲学认识论的形而上学特征533
二 实证主义的崛起及其哲学倾向538
三 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特征和革命意义543
第二节 实证主义的意识形态本质及其思维方式的历史演变548
一 实证主义的内涵:工业文明的实用价值和自然科学进步的乐观精神548
二 实证主义哲学思潮在20世纪的演变及其影响551
三 西方主流社会科学的实证主义倾向及其意识形态特征556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反对实证主义的斗争及其当代任务564
一 列宁对实证主义的批判及其当代意义564
二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实证主义的批判及其理论启示569
三 唯物辩证法与当代自然科学的发展573
四 唯物辩证地理解当代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578
第四章 现象学方法的批判性探讨582
第一节 现象学方法的历史缘由582
一 对心理主义的反驳583
二 如何把握普遍或一般本身586
三 胡塞尔现象学朝历史哲学转向过程中的方法论嬗变591
第二节 从现象学到存在主义:哲学方法论的一脉相承597
一 胡塞尔现象学的基本哲学方法597
二 海德格尔对现象学方法的改造——本体论化604
三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方法与现代科学方法的分流及其非理性的命运610
四 海德格尔是如何关注时间或历史的614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和现象学方法的对峙与斗争:世纪之交的哲学话题617
一 从抽象到具体与从“意向意义”到“充实意义”617
二 “居间”还是中介622
三 现象学方法的收场:反对方法627
后记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