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微生物学 第8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沈萍,陈向东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040444957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467页
- 文件大小:95MB
- 文件页数:480页
- 主题词:微生物学-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微生物学 第8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绪论1
一、微生物和你2
二、微生物学3
三、微生物的发现和微生物学的发展4
四、20世纪的微生物学8
五、21世纪微生物学发展的特点和趋势11
第2章 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技术13
第一节 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培养14
一、无菌技术14
二、用固体培养基获得纯培养15
三、用液体培养基获得纯培养18
四、单细胞(孢子)分离18
五、选择培养分离18
六、微生物的保藏技术20
第二节 显微镜和显微技术21
一、显微镜的种类及原理22
二、显微观察样品的制备26
第三节 显微镜下的微生物29
一、细菌和古菌29
二、真菌32
三、藻类35
四、原生动物35
第3章 微生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37
第一节 原核微生物38
一、细胞壁38
二、细胞壁以内的构造48
三、细胞壁以外的构造58
第二节 真核微生物63
一、细胞壁64
二、鞭毛与纤毛66
三、细胞质膜67
四、细胞核68
五、细胞质和细胞器69
第4章 微生物的营养75
第一节 微生物的营养要求76
一、微生物细胞的化学组成76
二、营养物质及其生理功能77
三、微生物的营养类型81
第二节 培养基82
一、配制培养基的原则82
二、培养基的类型及应用85
第三节 营养物质进入细胞89
一、扩散90
二、促进扩散91
三、主动运输91
四、膜泡运输95
第5章 微生物的代谢96
第一节 微生物产能代谢97
一、异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97
二、自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104
三、能量转换105
第二节 耗能代谢110
一、细胞物质的合成110
二、其他耗能反应:运动、运输和生物发光116
第三节 微生物代谢的调节119
一、酶活性调节119
二、分支合成途径调节120
第四节 微生物的次级代谢与次级代谢产物121
一、次级代谢与次级代谢产物121
二、次级代谢的调节122
第6章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及其控制124
第一节 细菌的个体生长125
一、染色体DNA的复制和分离125
二、细胞壁扩增125
三、细菌的分裂与调节126
第二节 微生物生长的测定126
一、计数法127
二、重量法128
三、生理指标法129
第三节 细菌的群体生长繁殖129
一、生长的规律129
二、生长的数学模型131
三、连续培养131
第四节 真菌的生长繁殖132
一、丝状真菌的生长繁殖132
二、酵母菌的生长繁殖135
第五节 环境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138
一、营养物质139
二、水活度139
三、温度139
四、pH140
五、氧141
第六节 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控制142
一、控制微生物的化学物质143
二、控制微生物的物理因素146
第7章 病毒150
第一节 概述151
一、病毒的特点和定义151
二、病毒的宿主范围152
三、病毒的分类与命名153
第二节 病毒学研究的基本方法154
一、病毒的分离与纯化155
二、病毒的测定156
三、病毒的鉴定157
第三节 毒粒的性质158
一、毒粒的形态结构158
二、毒粒的化学组成162
第四节 病毒的复制164
一、病毒的复制周期165
二、病毒感染的起始166
三、病毒大分子的合成168
四、病毒的装配与释放172
第五节 病毒的非增殖性感染174
一、非增殖性感染的类型174
二、缺损病毒175
第六节 病毒与宿主的相互作用177
一、噬菌体感染对原核细胞的影响177
二、病毒感染对真核细胞的影响178
三、机体的病毒感染180
第七节 亚病毒因子181
一、类病毒182
二、卫星病毒182
三、卫星核酸183
四、朊病毒184
第八节 病毒举例185
一、人免疫缺陷病毒185
二、SARS冠状病毒186
三、禽流感病毒187
四、肝炎病毒188
第8章 微生物遗传191
第一节 遗传的物质基础192
一、DNA作为遗传物质192
二、RNA作为遗传物质193
三、朊病毒的发现和思考193
第二节 微生物的基因组结构194
一、大肠杆菌的基因组195
二、酿酒酵母的基因组196
三、詹氏甲烷球菌的基因组197
四、泛基因组198
五、宏基因组及宏基因组学199
第三节 质粒和转座因子199
一、质粒的分子结构200
二、质粒的主要类型200
三、质粒的不亲和性202
四、转座因子的类型和分子结构203
五、转座的遗传学效应204
第四节 基因突变及修复205
一、基因突变的类型及其分离205
二、基因突变的分子基础207
三、DNA损伤的修复210
第五节 细菌基因转移和重组212
一、细菌的接合作用212
二、细菌的转导215
三、细菌的遗传转化217
四、基因组测序219
第六节 真核微生物的遗传学特性221
一、酵母菌的接合型遗传221
二、酵母菌的质粒221
三、酵母菌的线粒体223
四、丝状真菌的准性生殖223
第七节 微生物育种224
一、诱变育种224
二、代谢工程育种226
三、体内基因重组育种227
四、DNA Shuffling技术229
第9章 微生物基因表达的调控231
第一节 转录水平的调控232
一、操纵子的转录调控232
二、分解代谢物阻遏调控235
三、细菌的应急反应236
四、通过σ因子更换的调控236
五、信号转导和二组分调节系统237
六、λ噬菌体溶原化和裂解途径的转录调控239
第二节 转录后调控240
一、翻译起始的调控240
二、mRNA的稳定性241
三、稀有密码子和重叠基因调控241
四、反义RNA调控242
五、翻译的阻遏调控243
六、ppGpp对核糖体蛋白质合成的影响243
七、细菌蛋白质的分泌调控243
第三节 古菌的转录及其调控244
一、古菌的基本转录装置244
二、古菌的转录调控245
第四节 细菌的群体感应调节246
第10章 微生物与基因工程248
第一节 基因工程概述249
一、历史回顾249
二、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250
三、微生物与基因工程的关系251
第二节 基因的分离、合成与诱变252
一、从基因文库或cDNA文库分离基因252
二、基因的化学合成253
三、PCR扩增基因及定位诱变254
第三节 微生物与克隆载体256
一、原核生物克隆载体257
二、真核生物克隆载体259
三、人工染色体261
第四节 基因克隆操作264
一、微生物与基因工程工具酶264
二、外源基因与载体的体外连接265
三、克隆载体的宿主266
第五节 外源基因导入及目的基因筛选鉴定267
一、外源基因导入宿主细胞267
二、目的基因克隆的筛选与鉴定268
第六节 克隆基因在细菌中的表达270
一、克隆基因的转录调节271
二、克隆基因的翻译调节272
三、克隆基因的表达产物272
第七节 基因工程的应用及展望274
一、基因工程药物274
二、基因治疗275
三、转基因植物275
四、转基因动物276
五、基因工程研究展望276
第11章 微生物的生态278
第一节 生态环境中的微生物279
一、微生物生命系统的层次279
二、生境中微生物的基本特点281
三、陆生生境的微生物282
四、水生生境的微生物282
五、大气生境的微生物283
六、污染环境下的微生物283
七、极端环境下的微生物283
八、动物体中的微生物285
九、植物体中的微生物286
十、工农业产品上的微生物及生物性霉腐的控制288
十一、基础研究方法288
第二节 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与作用289
一、生态系统中微生物的角色290
二、微生物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290
三、微生物的生物修复294
第三节 人体微生物及病原微生物的传播294
一、人体微生物294
二、病原微生物通过水体的传播296
三、病原微生物通过食物的传播296
四、病原微生物通过土壤的传播297
五、病原微生物通过空气的传播297
第四节 微生物分子生态学297
一、新的研究平台297
二、新的研究技术298
三、新的理论框架300
四、新的研究成果及应用300
第五节 微生物与环境保护301
一、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与转化301
二、重金属的转化303
三、污染介质的微生物处理303
四、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307
五、环境污染的微生物监测307
六、退化生态系统的生物修复308
第12章 微生物的进化、系统发育与分类鉴定310
第一节 生物进化计时器311
一、进化计时器的选择311
二、rRNA基因作为生物进化的计时器312
三、rRNA基因序列与生物进化312
四、系统发育树314
五、三域生物的主要特征316
第二节 原核生物的分类318
一、分类单元及其等级318
二、原核生物种的概念320
三、分类单元的命名321
四、细菌分类和伯杰氏手册323
第三节 真菌的分类328
第四节 微生物系统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331
一、多相分类学331
二、表型特征331
三、化学组分分析334
四、DNA/RNA分子338
五、遗传重组342
第五节 微生物的快速鉴定与分析技术343
一、生理生化鉴定系统343
二、快速、自动化的微生物检测仪器与设备345
三、现代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技术的应用348
四、生物信息学在微生物系统学中的应用348
第13章 微生物物种的多样性351
第一节 细菌的多样性352
一、细菌系统发育总观352
二、革兰氏阴性菌355
三、革兰氏阳性菌[厚壁菌门]360
四、放线菌(Actinobacterium)[放线菌门]361
五、光合细菌363
六、化能无机营养细菌364
七、有附属物、无附属物芽殖和非芽殖的细菌365
八、鞘细菌、滑行细菌和黏细菌367
九、趋磁细菌367
第二节 古菌的多样性368
一、古菌系统发育总观368
二、极端嗜盐古菌369
三、产甲烷古菌370
四、无细胞壁的古菌371
五、还原硫酸盐古菌371
六、超嗜热古菌372
七、微生物生存的温度极限372
八、古菌是地球早期的生命形式吗?372
第三节 真核微生物的多样性373
一、真核微生物系统发育总观373
二、单细胞藻类374
三、真菌375
四、黏菌380
五、原生生物381
第四节 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382
一、生物多样性的国际公约382
二、微生物资源的特点382
三、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384
第14章 感染与免疫386
第一节 感染的一般概念387
一、感染的途径与方式387
二、微生物的致病性388
第二节 宿主的非特异性免疫390
一、生理屏障391
二、体液因素392
三、细胞因素393
四、炎症394
第三节 宿主的特异性免疫395
一、特异性免疫的一般概念395
二、抗原和抗体398
三、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401
四、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403
五、克隆选择和免疫耐受性404
第四节 抗感染免疫405
一、病毒感染与免疫405
二、细菌感染与免疫407
三、联合抗感染免疫408
第五节 免疫病理409
一、超敏反应409
二、自身免疫病409
三、移植免疫410
四、免疫缺陷412
五、肿瘤免疫412
第六节 免疫学的实际应用414
一、抗体的制备及应用414
二、免疫学技术417
三、免疫预防419
第15章 微生物生物技术423
第一节 微生物产业的菌种和发酵特征424
一、生产菌种的要求和来源425
二、大规模发酵的特征427
第二节 微生物产业的发酵方式432
一、连续发酵433
二、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发酵433
三、固态发酵435
四、混合培养物发酵436
第三节 微生物产业的主要产品437
一、微生物生产的食品和饮料438
二、微生物生产的医药产品441
三、微生物制造的生物基化工、轻纺产品445
四、微生物生产的环保产品447
五、微生物生产的农业、林业产品448
第四节 微生物生物技术的广泛应用453
一、微生物能源453
二、微生物冶金456
三、石油工业中的微生物生物技术457
四、微生物传感器和DNA芯片458
五、微生物塑料、功能材料和生物计算机460
六、海洋和宇航中微生物生物技术的应用461
第五节 微生物生物技术的安全性风险评价和管理462
主要参考书目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