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材料成形原理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林小娉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22085702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326页
- 文件大小:59MB
- 文件页数:337页
- 主题词:工程材料-成型-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材料成形原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0绪论1
0.1材料液态成形技术1
0.2材料连接成形技术2
0.3材料塑性成形技术3
0.4粉末成形技术4
0.5本课程的性质与任务4
0.6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5
第一篇 液态金属的凝固6
第1章 液态金属的结构与性质6
1.1固态金属的加热、膨胀及熔化6
1.1.1原子间作用力的电子理论6
1.1.2金属的加热膨胀7
1.1.3金属的熔化7
1.2液态金属的结构8
1.2.1从物质熔化过程对液态金属结构的认识8
1.2.2 X射线衍射对液态结构的研究8
1.2.3理想液态金属结构9
1.2.4实际金属和合金的液体结构10
1.3液态合金的性质11
1.3.1液态合金的表面张力11
1.3.2液态合金的黏度15
1.4液态金属的流动性与充型能力16
1.4.1流动性与充型能力的基本概念17
1.4.2影响液态金属充型能力的因素及铸造工艺中的促进措施18
思考与练习23
第2章 铸件的凝固24
2.1铸件的温度场24
2.1.1数学分析法24
2.1.2数值计算方法25
2.1.3铸件温度场的测定29
2.1.4影响铸件温度场的因素29
2.2铸件的凝固方式31
2.2.1凝固动态曲线31
2.2.2凝固区域及其结构31
2.2.3铸件的凝固方式32
2.2.4影响铸件凝固方式的因素33
2.3铸件的凝固时间34
2.3.1理论计算法34
2.3.2经验计算法——平方根定律34
思考与练习36
第3章 液态金属结晶的基本原理38
3.1生核过程38
3.1.1液态金属结晶的热力学条件38
3.1.2自发形核39
3.1.3非自发形核41
3.2晶体的长大43
3.2.1晶体长大的动力学条件43
3.2.2液-固界面自由能及界面的微观结构44
3.2.3晶体的微观生长方式和速率45
3.2.4晶体的生长方向和生长表面47
3.3凝固过程中的质量传输47
3.3.1溶质分配方程47
3.3.2凝固传质过程的有关物理量48
3.3.3稳定态扩散过程的一般性质49
3.4单相合金的凝固51
3.4.1溶质再分配现象的产生51
3.4.2平衡凝固时的溶质再分配51
3.4.3非平衡凝固时的溶质再分配52
3.4.4成分过冷的产生58
3.4.5界面前方过冷状态对凝固过程的影响60
3.5共晶合金的凝固65
3.5.1共晶组织的分类与特点65
3.5.2规则共晶的凝固66
3.5.3非小平面-小平面共晶合金的凝固70
思考与练习72
第4章 铸件宏观凝固组织的形成与控制74
4.1铸件宏观凝固组织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74
4.1.1铸件宏观凝固组织特征74
4.1.2凝固过程中晶粒游离的产生74
4.1.3表面细晶粒区的形成76
4.1.4柱状晶区的形成77
4.1.5内部等轴晶区的形成77
4.2铸件宏观凝固组织的控制78
4.2.1铸件凝固组织对铸件质量和性能的影响78
4.2.2等轴晶组织的获得和细化78
思考与练习84
第5章 凝固新技术85
5.1快速凝固85
5.1.1快速凝固技术85
5.1.2快速凝固的热力学及动力学87
5.1.3快速凝固晶态合金的显微结构特征89
5.1.4快速凝固的非晶态合金89
5.2定向凝固90
5.2.1定向凝固的理论基础90
5.2.2单晶生长92
5.2.3柱状晶的生长93
5.3半固态金属的特性94
5.3.1连续搅拌对半固态金属凝固的影响94
5.3.2半固态铸造95
第二篇 材料连接成形基础97
第6章 焊接热过程97
6.1焊接热过程的特点97
6.2焊接热源97
6.2.1单一热源98
6.2.2复合热源98
6.3焊接热效率99
6.3.1焊接热效率及其影响因素99
6.3.2焊接热效率的测试及计算方法100
6.4焊件加热区的热能分布102
6.5焊接温度场104
6.5.1焊接温度场的分类104
6.5.2影响温度场的因素104
6.6焊接热过程计算107
6.6.1解析法108
6.6.2数值方法110
6.7焊接热循环111
6.7.1焊接热循环的特征参数111
6.7.2焊接热循环参数的测试与计算113
6.7.3多层焊热循环114
思考与练习116
第7章 焊接化学冶金117
7.1焊接化学冶金的特点117
7.1.1焊接过程对金属的保护117
7.1.2冶金反应区118
7.1.3冶金反应的影响因素119
7.2气体对金属的作用120
7.2.1气体的来源与组成120
7.2.2气体对金属的作用121
7.3焊接熔渣125
7.3.1熔渣的作用125
7.3.2熔渣的成分及结构理论126
7.3.3熔渣的性能127
7.4焊接过程中的化学反应129
7.4.1氧化反应及脱氧129
7.4.2合金化134
7.4.3焊缝中硫、磷的控制136
思考与练习137
第8章 焊缝金属的组织和性能138
8.1焊接熔池的形成及凝固138
8.1.1熔池凝固的特点138
8.1.2熔池凝固的一般规律139
8.1.3熔池的结晶形态141
8.2焊缝金属的组织143
8.2.1焊缝金属的一次结晶组织143
8.2.2焊缝金属的固态相变143
8.3焊缝金属的强韧化148
8.3.1焊缝金属的强韧化方式148
8.3.2焊缝金属的强韧性匹配151
8.4焊缝金属的性能控制152
8.4.1焊接工艺152
8.4.2变质处理153
8.4.3振动结晶153
8.4.4其他方法154
思考与练习154
第9章 焊接热影响区156
9.1焊接热影响区的组织分布156
9.2焊接热影响区的组织转变158
9.2.1相变温度159
9.2.2晶粒的长大159
9.2.3焊接热影响区的组织转变161
9.2.4焊接条件下的CCT图及其影响因素162
9.3焊接热影响区性能164
9.3.1焊接热影响区的力学性能164
9.3.2焊接热影响区的硬度165
9.3.3软化166
9.3.4脆化168
9.3.5焊接热影响区的韧性170
9.4焊接热模拟技术171
9.4.1焊接热模拟的原理及试验装置171
9.4.2焊接热模拟技术的应用及局限性172
思考与练习174
第三篇 材料成形过程中缺陷的形成与控制175
第10章 化学成分的不均匀性175
10.1微观偏析175
10.1.1枝晶偏析175
10.1.2晶界偏析176
10.1.3胞状偏析177
10.2宏观偏析177
10.2.1晶间液体的流动对宏观偏析的影响177
10.2.2正常偏析179
10.2.3逆偏析180
10.2.4 V形偏析和逆V形偏析180
10.2.5带状偏析181
10.2.6重力偏析181
10.3焊接接头的化学成分不均匀性182
10.3.1焊缝中的化学成分不均匀性182
10.3.2熔合区的化学成分不均匀性183
思考与练习183
第11章 气孔与夹杂物184
11.1气孔184
11.1.1气体的析出与气泡的形成184
11.1.2析出性气孔的形成及防止措施185
11.1.3反应性气孔的形成及防止措施187
11.1.4焊缝中的气孔188
11.2非金属夹杂物190
11.2.1夹杂物的来源和分类190
11.2.2一次非金属夹杂物191
11.2.3二次氧化夹杂物193
11.2.4偏析夹杂物193
11.2.5焊缝中的夹杂物195
思考与练习196
第12章 缩孔与缩松197
12.1金属收缩的概念197
12.1.1液态收缩197
12.1.2凝固收缩198
12.1.3固态收缩199
12.1.4铸件的收缩200
12.2缩孔与缩松的形成机理200
12.2.1缩孔的形成201
12.2.2缩松的形成201
12.2.3缩孔和缩松的相互转化202
12.2.4灰铸铁和球墨铸铁铸件的缩孔和缩松203
12.3防止铸件产生缩孔和缩松的途径205
12.3.1顺序凝固205
12.3.2同时凝固206
12.3.3浇注系统的引入位置及浇注工艺207
12.3.4冒口、补贴和冷铁的应用207
12.3.5加压补缩207
思考与练习208
第13章 热裂纹209
13.1焊接热裂纹209
13.1.1结晶裂纹210
13.1.2高温液化裂纹213
13.1.3多边化液化裂纹215
13.2铸件的热裂及其影响铸件热裂纹的因素、防止措施216
13.2.1铸件的热裂纹216
13.2.2影响铸件热裂因素216
13.2.3防止铸件产生热裂的途径217
思考与练习218
第14章 应力与变形、裂纹219
14.1内应力219
14.1.1内应力的形成机理219
14.1.2焊接件残余应力的分布规律220
14.1.3残余应力的防止及去除措施222
14.2焊接变形与焊接变形的控制与消除223
14.2.1焊接残余变形223
14.2.2焊接变形控制与消除224
14.3焊件冷裂纹226
14.3.1焊接冷裂纹的分类及特征226
14.3.2冷裂纹的形成机理227
14.3.3焊接冷裂纹的防止230
14.4铸件的变形、冷裂及其控制与消除230
14.4.1铸件的变形230
14.4.2铸件的冷裂纹231
14.4.3防止铸件产生变形、冷裂的途径231
思考与练习232
第四篇 金属塑性成形力学原理233
第15章 应力状态分析233
15.1外力、内力与应力233
15.2斜面上的应力234
15.3主应力与主方向236
15.4最大剪应力与正八面体面应力238
15.5应力球张量与偏张量239
15.6平衡微分方程240
15.6.1直角坐标系中的平衡方程240
15.6.2平面极坐标系中的平衡微分方程242
思考与练习242
第16章 应变状态分析244
16.1几何方程244
16.1.1直角坐标系中的几何方程244
16.1.2其他正交坐标系中的几何方程245
16.2主应变和任意方向的线应变246
16.2.1任意方向的线应变246
16.2.2主应变248
16.3主剪应变和应变张量的分解248
16.4应变率张量与应变增量张量250
16.4.1应变率张量250
16.4.2应变增量张量251
16.5应变协调方程251
思考与练习252
第17章 弹性平面问题254
17.1弹性本构方程254
17.1.1直角坐标系中的本构方程254
17.1.2柱坐标系中的本构方程255
17.2弹性平面问题255
17.2.1平面应力问题与平面应变问题255
17.2.2艾雷应力函数256
17.2.3逆解法与半逆解法257
17.3受均布载荷的简支梁258
17.4平面问题的极坐标解答261
17.4.1极坐标系中的应力函数与协调方程261
17.4.2轴对称问题的应力和位移262
17.5受均布压力作用的圆环264
17.6薄板中圆孔附近的应力集中265
思考与练习268
第18章 屈服准则与塑性本构关系269
18.1弹性与塑性269
18.1.1弹性变形与塑性变形269
18.1.2几种简化的本构模型269
18.2屈服准则270
18.2.1屈服准则的概念270
18.2.2特雷斯卡屈服准则271
18.2.3米塞斯屈服准则272
18.3屈服准则的几何描述273
18.3.1平面应力状态下的屈服轨迹273
18.3.2三维主应力空间中的屈服曲面274
18.3.3π平面上的屈服轨迹275
18.4屈服准则的实验验证275
18.4.1罗德实验275
18.4.2泰勒和奎宁实验276
18.4.3两个屈服准则作比较276
18.5塑性本构关系277
18.5.1塑性变形的特点277
18.5.2增量理论278
18.5.3全量理论281
思考与练习282
第19章 弹塑性问题分析实例283
19.1圆轴的弹塑性扭转283
19.2梁的弹塑性弯曲284
19.2.1纯弯曲梁的弹塑性分析284
19.2.2横力弯曲梁的弹塑性分析285
19.2.3残余应力的计算287
19.3厚壁筒的弹塑性分析287
19.3.1厚壁筒的弹性分析287
19.3.2厚壁筒的弹塑性分析288
19.3.3厚壁筒的位移计算290
19.3.4厚壁筒的残余应力计算290
思考与练习292
第20章 塑性问题分析实例293
20.1主应力法及其应用293
20.1.1受内拉塑性圆环问题293
20.1.2平行模板间平面应变镦粗294
20.1.3平行模板间圆柱体镦粗295
20.2滑移线场法及其应用297
20.2.1滑移线场的概念297
20.2.2滑移线场的性质298
20.2.3几种典型的滑移线场299
20.2.4滑移线场确定极限载荷举例300
20.3上限法及其应用302
20.3.1动可容速度场302
20.3.2变形体的虚功原理302
20.3.3最大散逸功原理303
20.3.4上限定理304
20.3.5上限法应用实例305
思考与练习306
第五篇 粉末成形原理308
第21章 粉末成形过程与原理308
21.1粉末的制取及性能308
21.1.1粉末体及粉末性能308
21.1.2粉末粒度及其测定308
21.1.3粉末的比表面积309
21.2粉末压制成型309
21.2.1金属粉末压制过程309
21.2.2影响压制过程的因素309
21.3烧结311
21.3.1烧结过程热力学基础311
21.3.2烧结机构312
21.3.3烧结装置与烧结气氛314
21.3.4烧结体的性能314
21.4液相烧结316
21.4.1液相烧结方法316
21.4.2液相烧结条件与过程318
21.4.3影响液相烧结的因素319
21.4.4液相烧结的优缺点与应用321
附录A指标符号与二阶张量322
参考文献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