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教育发展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教育发展史](https://www.shukui.net/cover/71/33490400.jpg)
- 喻本伐,熊贤君著 著
- 出版社: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2247708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566页
- 文件大小:96MB
- 文件页数:589页
- 主题词:教育史-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教育发展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1
甲编 学校教育的萌生期(远古~公元前207年)3
概说3
第一章 官学的植基——远古至西周的教育(远古~公元前770年)4
第一节 原始社会的教育4
一、原始人群时期的自然教育4
二、氏族公社时期的社会教育6
三、萌芽形态的学校9
第二节 夏、商、西周的文教政策和考选制度11
一、夏“以射造士”12
二、商“以乐造士”12
三、西周“以礼造士”12
四、夏、商、西周的考选制度13
第三节 夏、商、西周的家庭教育及学校教育14
一、家庭教育与宫廷教育14
二、夏的学校15
三、商的学校15
四、西周的学制及实施16
第四节 周公姬旦的教育思想18
一、“修德”的教育作用论19
二、“保民”的教育目的论19
三、“六艺”的教育内容论20
第二章 私学的勃兴——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公元前770~前221年)22
第一节 文教政策与养士制度22
一、百家争鸣22
二、春秋“礼文戎实”23
三、战国“崇法尚武”23
四、养士制度23
第二节 官学的消沉与私学的勃兴24
一、官学的消沉25
二、私学的勃兴26
三、稷下学官的办理27
第三节 孔丘教育学说30
一、人性论及教育作用论30
二、教育对象论及培养目标论32
三、教师专业素质论34
四、教育内容论35
五、道德教育论39
六、知识教育论41
七、简评43
第四节 儒学教育思潮44
一、源流45
二、孟轲的教育思想46
三、荀况的教育思想50
四、《学记》中的教育主张53
五、“人文主义”教育倾向55
第五节 墨学教育思潮56
一、源流56
二、墨翟的教育思想57
三、《墨子》中的科技教育主张62
四、“科技主义”教育倾向63
第六节 道家教育观64
一、源流64
二、老聃的教育观65
三、庄周的教育观68
四、“自然主义”教育倾向71
第七节 法家教育观72
一、源流72
二、商鞅的教育观74
三、韩非的教育观75
四、“权威主义”教育倾向78
第三章 官学和私学俱废——秦代的教育(公元前221~前207年)79
第一节 “独尊法家”的文教政策79
一、独尊法家的内涵79
二、独尊法家的措施80
三、独尊法家的影响82
第二节 社会教化的全面推行82
一、禁私学和游学82
二、社会教育的推行83
三、私学的潜流84
第三节 “学室制”与“博士制”84
一、学室制概要84
二、学室教育的内容85
三、博士制度86
乙编 学校教育的定型期(公元前207~公元581年)89
概说89
第四章 学校教育的复兴——两汉的教育(公元前207~公元220年)90
第一节 文教政策与选士制度90
一、倚重黄老,百家复现90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91
三、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争92
四、察举制度92
第二节 官学制度及实施94
一、官学系统及其特征94
二、教育行政管理制度94
三、太学的办理概况95
四、其他各学的办理概况98
第三节 私学的复兴与发展99
一、私学的沿革100
二、私学的类别及其办理100
三、私学与官学的发展规律102
第四节 神学化儒学教育思潮103
一、源流103
二、董仲舒的教育思想104
三、《白虎通》中的教育主张108
第五节 非神学化儒学教育思潮110
一、源流110
二、王充的教育思想111
三、《说苑》、《新序》和《列女传》中的教育主张115
第五章 私学的相对炽盛——魏晋南北朝的教育(公元220~581年)117
第一节 文教政策与选士制度117
一、“三教分立”的文化格局117
二、三国的文教政策119
三、西晋的文教政策120
四、十六国和北朝的文教政策121
五、东晋和南朝的文教政策122
六、九品中正制123
第二节 官学制度及实施124
一、三国的官学制度及实施124
二、西晋的官学制度及实施126
三、十六国和北朝的官学制度及实施127
四、东晋和南朝的官学制度及实施129
第三节 私学“百家”的涌现131
一、私学政策131
二、儒家私学132
三、寺庙传经与居士讲经134
四、道家私学、道观习经和道馆授徒136
五、综合性私学137
六、其他私学138
第四节 玄学教育思潮139
一、源流139
二、王弼的教育观140
三、嵇康的教育观142
第五节 佛学教育思潮144
一、源流145
二、道安的教育观146
三、慧远的教育观149
第六节 儒学教育思潮152
一、源流152
二、傅玄的教育主张153
三、颜之推的教育思想155
丙编 学校教育的拓展期(公元581~1276年)161
概说161
第六章 官学的相对兴盛——隋唐及五代的教育(公元581~960年)163
第一节 隋代的教育163
一、文教政策与考选制度163
二、官学制度及实施165
三、中央教育行政管理机构的专设165
四、私学办理166
第二节 唐的文教政策与考选制度166
一、“主以儒学”的原则167
二、“辅以佛道”的方略167
三、科举雏形168
第三节 唐的官学制度及实施170
一、官学系统及其特征170
二、中央官学的办理171
三、地方官学的办理174
四、留学教育的实施174
第四节 唐的私学办理175
一、私学的沿革175
二、专习文学私学的出现176
三、退隐山林讲学成风176
第五节 五代十国的教育177
一、文教政策与考选制度177
二、官学制度及实施178
三、私学的兴盛与书院的探头179
第六节 “三教归一”教育思潮179
一、源流180
二、王通的教育思想181
三、柳宗元的教育主张183
第七节 “攘佛斥老”教育思潮186
一、源流186
二、韩愈的教育思想187
三、皮日休的教育主张190
第七章 学校教育的改革——两宋的教育(公元960~1276年)193
第一节 文教政策与考选制度193
一、重文崇儒193
二、兼容佛道194
三、倚重理学195
四、强化科举196
第二节 官学制度及实施198
一、官学系统及其特征198
二、中央官学简介199
三、太学规制及办理概况200
四、地方官学制度及实施201
第三节 北宋三次兴学运动202
一、“庆历兴学”202
二、“熙宁·元丰兴学”204
三、“崇宁兴学”204
第四节 蒙学的遍设206
一、私学沿革206
二、蒙学类别207
三、蒙学教材及教法207
第五节 书院制度确立209
一、书院特质209
二、书院渊源及沿革210
三、两宋知名书院211
四、书院教学与管理212
第六节 朱熹教育学说213
一、人性论及教育作用论213
二、培养目标论215
三、“小学”与“大学”教育异同论216
四、“居敬”的道德教育论218
五、“穷理”的知识教育论219
六、“朱子读书法”221
七、简评223
第七节 求实变法的教育思潮224
一、源流224
二、胡瑗的教育思想225
三、王安石的教育思想228
第八节 理学教育思潮231
一、源流231
二、张载的教育主张233
三、陆九渊的教育思想235
丁编 学校教育的中衰期(公元1276~1862年)241
概说241
第八章 学校的沉沦——元的教育(公元1276~1368年)243
第一节 辽、西夏和金的教育243
一、辽、西夏和金的文教政策及考选制度243
二、辽、西夏和金的官学制度及实施245
三、辽、西夏和金的私学办理247
第二节 元的文教政策与选士制度248
一、民族歧视的“四等人制”248
二、尊孔重儒249
三、推崇程朱理学249
四、屡颁兴学诏令250
五、科举中衰251
第三节 元的官学制度及实施251
一、官学系统及其特征252
二、中央官学的办理252
三、地方官学的办理254
第四节 元的私学、书院和社学255
一、元代私学255
二、元代书院256
三、元代社学257
第九章 学校的僵化与反僵化——明的教育(公元1368~1644年)258
第一节 文教政策与考选制度258
一、“所重者教化”258
二、“以宋儒传注为宗”259
三、文教专制的强化259
四、明末的“西学东渐”260
五、科举程式化260
第二节 官学制度及实施261
一、官学系统及其特征261
二、中央官学的办理262
三、地方官学的办理265
第三节 社学及私塾的办理268
一、社学改制268
二、蒙学教材269
三、蒙学课程269
四、蒙学教法271
第四节 书院特质复归271
一、书院沿革272
二、书院讲学273
三、东林书院274
第五节 王守仁教育学说274
一、人性论及教育作用论275
二、培养目标论276
三、教育内容论278
四、“知行合一”论279
五、道德修养论279
六、童蒙教育论281
七、简评282
第六节 反传统教育思潮282
一、源流282
二、王畿的教育主张283
三、王艮的教育思想284
四、李贽的教育主张286
第十章 学校的沉沦——早中清的教育(公元1644~1862年)289
第一节 文教政策与考选制度289
一、重倡程朱道学289
二、抬高官学地位290
三、强化文教专制291
四、科举僵化292
第二节 官学制度及实施293
一、学制系统及其特征293
二、中央官学的办理293
三、地方官学的办理296
第三节 私学及书院的办理297
一、蒙学的办理298
二、书院的办理298
三、精舍的办理299
第四节 明清之际的启蒙教育思潮299
一、源流300
二、黄宗羲的教育思想300
三、顾炎武的教育思想303
四、王夫之的教育思想306
第五节 实学与考据教育思潮309
一、源流309
二、颜元的教育思想311
三、戴震的教育主张315
戊编 学校教育的更生期(公元1862~1949年)321
概说321
第十一章 新式学校的肇端——晚清的教育(公元1862~1911年)323
第一节 文教政策与考选制度323
一、“师夷制夷”323
二、“中体西用”324
三、“政本艺末”325
四、“体用不二”326
五、“先政后教”327
六、“五项教育宗旨”328
七、科举的变革与废止329
第二节 新式学堂的创制与办理331
一、京师同文馆的创设331
二、其他洋务学堂333
三、改良性质的新式学堂336
四、京师大学堂338
第三节 《壬寅·癸卯学制》的颁行341
一、《壬寅学制》及其特征341
二、《癸卯学制》及其特征343
三、《癸卯学制》的增补和修订344
第四节 兴学运动和留学运动346
一、洋务兴学运动346
二、“百日维新”期间的教育改革346
三、“重行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348
四、留学教育运动350
第五节 书院的变通与私塾的改良353
一、传统书院的变通353
二、新型书院的创办354
三、新式私立小学的创办355
四、私塾的改良356
第六节 教会学校和殖民学校的办理357
一、教会学校的“登陆”357
二、教会学校的拓展358
三、澳门的殖民学校361
四、香港的殖民学校362
五、台湾的殖民学校363
第七节 洋务教育思潮365
一、源流365
二、李鸿章的教育主张366
三、张之洞的教育思想369
第八节 改良教育思潮372
一、源流373
二、康有为的教育主张374
三、梁启超的教育思想378
四、严复的教育思想384
第十节 革命教育思潮390
一、源流390
二、孙中山的教育思想392
三、秋瑾的教育主张397
第十二章 学校教育的多元化——中华民国前期的教育(公元1912~1927年)401
第一节 文教政策与文官考试制度401
一、“四育教育宗旨”401
二、“七项教育要旨”和“四项教育宗旨”403
三、教育宗旨的恢复、探讨及取消404
四、文官考试制度的初创404
第二节 学制系统及相关法规405
一、《壬子·癸丑学制》405
二、《特定教育纲要》407
三、《壬戌学制》407
第三节 教育改革运动及公立学校的办理409
一、民国元年的教育改革409
二、“新文化运动”中的教育改革411
三、北京大学的改造413
四、公立学校实施概况417
第四节 私学、教会学校和殖民学校的办理422
一、私立学校的活跃422
二、教会学校的兴盛423
三、殖民学校的扩张425
四、收回教育权运动426
第五节 广东国民政府的教育427
一、党化教育方针的提出427
二、黄埔军校和广东大学的设立428
三、工农教育的推广429
第六节 蔡元培教育学说430
一、教育本质论430
二、和谐发展观432
三、教育独立论433
四、“以美育代宗教”说435
五、学术关系论437
六、教学方法论439
七、简评441
第七节 “五·四”时期的教育思潮442
一、工读教育思潮442
二、科学教育思潮444
三、职业教育思潮448
四、平民教育思潮450
第八节 民国前期的教育思想家453
一、陈独秀的教育思想453
二、李大钊的教育主张456
三、黄炎培的教育主张460
四、胡适的教育思想464
第十三章 新式学校的定型——中华民国后期的教育(公元1927~1949年)471
第一节 文教政策与文官考试制度471
一、“党化教育”方针的强化和废止471
二、“三民主义教育宗旨”474
三、抗战时期教育政策的调整475
四、文官考试制度的健全477
第二节 学制系统及相关法规479
一、《戊辰学制》的拟订479
二、抗战前学制的补充完善480
三、战时和战后的学制变更481
第三节 教育行政管理制度的变更与沿革484
一、“大学院制”及其试行484
二、“大学区制”及其试行485
三、教育行政制度的沿革486
第四节 教育改革运动与公立学校的办理487
一、乡村教育运动488
二、普及义务教育运动491
三、普及国民基础教育运动492
四、西南联大的办理493
五、公立学校实施概况494
六、学校教育的重大兴革499
第五节 私学和殖民学校的办理502
一、私立学校的兴旺与挫折502
二、港、澳、台的殖民教育504
三、伪满洲国的教育507
四、汪伪国民政府的教育509
第六节 革命根据地的教育511
一、“苏区”教育511
二、“边区”教育514
三、“解放区”教育517
四、“老区”新教育的基本经验519
第七节 陶行知教育学说520
一、“生活即教育”的教育本质观521
二、“社会即学校”的组织形式论523
三、“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论525
四、知识真伪论528
五、普及教育论530
六、创造教育论533
七、简评535
第八节 乡村教育思潮536
一、源流536
二、晏阳初的教育主张537
三、梁漱溟的教育思想540
第九节 普及教育思潮547
一、源流547
二、李廉方的教育主张548
三、雷沛鸿的教育思想552
第十节 马列主义教育思潮555
一、源流556
二、杨贤江的教育思想557
三、徐特立的教育主张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