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参考书目 宪法 权力分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参考书目 宪法 权力分立
  • 林子仪,叶俊荣,黄昭元,张文贞编著 著
  • 出版社: 新学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ISBN:9789866729577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666页
  • 文件大小:41MB
  • 文件页数:68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参考书目 宪法 权力分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宪法与宪政主义1

1.1.宪法的缘起与意义1

司法院释字第499号解释1

1.2.宪政主义8

1.2.1.宪政主义的意涵8

1.2.2.宪政主义与法治11

1.2.3.宪政主义与民主15

1.3.宪政主义的典范变迁18

第2章 司法违宪审查21

2.1.为什么要有司法违宪审查制度?22

司法院释字第371号解释22

2.2.司法违宪审查制度的历史发展:比较法的观察27

2.2.1.司法违宪审查制度的起源:美国联邦最高法院1803年的Marbury v.Madison案判决27

2.2.2.二次战后奥地利式「宪法法院」的发展32

2.2.3.第三波民主化的发展趋势33

2.3.司法违宪审查制度的类型分析33

2.3.1.类型化的标准33

2.3.2.审查机关35

2.3.2.1.分散型35

2.3.2.2.集中型35

2.3.3.审查对象35

2.3.3.1.具体审查35

2.3.3.2.抽象审查36

2.3.4.审查效力36

2.3.4.1.个案效力36

2.3.4.2.一般性效力37

2.4.我国司法违宪审查制度的类型38

2.4.1.集中型或分散型的争议39

2.4.2.抽象审查或具体审查的争议44

司法院释字第242号解释44

2.5.我国司法违宪审查制度之组织、程序与解释结果48

2.5.1.大法官及宪法法庭的组织:任命程序、人数、任期等48

2.5.2.大法官的回避56

司法院释字第601号解释56

2.5.3.声请事由与审查对象60

2.5.4.声请主体64

司法院释字第572号解释70

2.5.5.声请案之受理83

2.5.6.审理程序84

2.5.7.议决的方式86

2.5.8.解释书89

2.5.9.协同与不同意见书91

2.6.大法官解释的效力94

2.6.1对人的效力:当事人或所有人?95

司法院释字第185号解释95

2.6.2.对事的效力:个案或所有类似案件?96

司法院释字第188号解释96

2.6.3.时间的效力:溯及既往或向将来生效?97

司法院释字第592号解释101

2.6.4.违宪宣告的类型及效力103

司法院释字第86号解释103

司法院释字第166号解释104

司法院释字第251号解释106

2.6.5.特殊类型的解释:警告性解释112

司法院释字第 211号解释112

2.6.6.暂时处分114

司法院释字第599号解释114

2.6.7.司法违宪审查的界限:政治问题不审查原则121

司法院释字第328号解释121

2.7.司法违宪审查正当性的反省125

2.7.1.正当性争议的分析125

司法院释字第499号解释125

2.7.2.正当性争议的解决128

第3章 权力分立原则与中央政府体制131

3.1.宪政主义与权力分立原则131

司法院释字第613号解释131

3.2.我国宪法所规定的分权制度141

3.2.1.垂直的权力分立:中央与地方分权141

3.2.2.水平的权力分立141

3.3中央政府体制147

3.3.1.总统制、内阁制、半总统制(双行政首长制)147

3.3.1.1.总统制147

3.3.1.2.内阁制148

3.3.1.3.半总统制(双行政首长制)148

3.3.2.我国目前中央政府体制160

3.3.2.1. 1997年(第四次)修宪之前的组阁权归属161

司法院释字第387号解释161

司法院释字第419号解释167

3.3.2.2. 1997年(第四次)修宪后的组阁权172

司法院释字第520号解释173

3.3.2.3. 1997年(第四次)修宪后总统权限的消长183

司法院释字第627号解释183

3.3.2.4.从三个国会、二个国会到一个国会186

第4章 权力之制衡与分享189

4.1.人事决定权190

4.1.1.宪法机关的人事决定190

司法院释字第632号解释190

4.1.2.其他机关的人事决定197

司法院释字第613号解释197

4.1.3.弹劾权205

4.1.3.1.弹劾权之行使205

司法院释字第14号解释205

司法院释字第262号解释206

4.1.3.2.弹劾制度与政治责任210

4.2.立法权211

4.2.1.法律提案权211

4.2.2.制衡立法权215

4.2.3.分享立法权218

4.3.财政权221

4.3.1.事前的预算调整222

司法院释字第391号解释222

4.3.2.预算的覆议与不执行227

司法院释字第520号解释227

4.3.3.决算与审计232

司法院释字第357号解释232

4.4.条约与外交235

司法院释字第329号解释235

4.5.国家重要事项之决定权240

司法院释字第520号解释240

4.6.调查权245

司法院释字第585号解释245

第5章 立法权255

5.1.国会的权限来源、民主与定期改选255

司法院释字第261号解释256

司法院释字第499号解释261

5.2.国会成员的选任、权利与义务268

5.2.1.国会议员的选任268

司法院释字第331号解释269

司法院释字第499号解释270

5.2.2国会议员的就职宣誓275

5.2.3国会议员的待遇与报酬276

5.2.4.国会议员的特权276

司法院释字第401号解释276

司法院释字第435号解释278

5.2.5.国会议员的监督282

5.2.5.1.禁止兼职282

5.2.5.2.不受弹劾285

5.2.5.3.国会自律与民间监督285

5.3.国会行使职权的程序与限制286

5.3.1.议会自律与立法程序286

司法院释字第342号解释287

5.3.2.议会自律与修宪程序291

司法院释字第381号解释291

司法院释字第499号解释293

5.3.3.议会自律与人事同意权之行使298

司法院释字第632号解释298

5.3.4.质询权的行使方式及限制301

司法院释字第461号解释302

5.3.5.国会调查权的行使方式及限制307

司法院释字第585号解释307

第6章 行政权315

6.1.总统的地位与职权315

6.1.1.总统的宪法定位315

6.1.2.总统的权限及其制衡322

6.1.2.1.国家安全大政方针决定权323

6.1.2.2.紧急命令发布权325

司法院释字第543号解释326

6.1.2.3.覆议核可及解散立法院权329

6.1.2.4.总统其他重要权限332

6.1.3.总统的特权338

6.1.3.1总统的刑事豁免权338

司法院释字第627号解释338

6.1.3.2.行政特权与国家机密特权345

司法院释字第585号解释345

司法院释字第627号解释346

6.1.4.总统与行政院院长的关系353

司法院释字第419号解释353

6.2.行政院的地位与运作362

6.2.1.行政院的运作362

司法院释字第613号解释362

6.2.2.独立行政机关368

司法院释字第613号解释369

6.3.考试院的定位问题379

第7章 司法权385

7.1.司法权的范围385

7.1.1审判权386

司法院释字第392号解释386

7.1.2.军事审判权388

司法院释字第436号解释388

7.1.3.解释宪法391

7.1.4.统一解释法律及命令391

司法院释字第2号解释391

7.1.5.职业惩戒(律师惩戒)审判权395

司法院释字第378号解释395

7.1.6.司法行政权398

司法院释字第86号解释398

司法院释字第530号解释400

7.1.7.其他权限:法律案提案权与年度司法概算提出权406

7.2.司法组织:法官406

7.2.1.谁是「法官」?406

7.2.1.1.审判者:普通法院法官406

司法院释字第392号解释406

7.2.1.2.行政法院法官、公务员惩戒委员会委员410

司法院释字第162号解释410

7.2.1.3.大法官411

7.2.2.法官的身分保障415

7.2.2.1.一般法院法官的身分保障415

司法院释字第539号解释415

7.2.2.2.大法官的身分保障417

司法院释字第601号解释417

7.2.3.审判独立424

司法院释字第530号解释424

7.2.4.法官与政治中立426

7.2.5.依法审判427

司法院释字第530号解释427

司法院释字第216号解释428

7.3.司法组织:法院及诉讼制度431

7.3.1.法院一元化与多元化的争议431

司法院释字第418号解释432

司法院释字第540号解释432

司法院释字第466号解释433

7.3.2.审级制度436

司法院释字第512号解释436

司法院释字第442号解释436

7.3.3.诉讼程序438

司法院释字第384号解释438

司法院释字第396号解释440

司法院释字第639号解释441

第8章 地方自治445

8.1.地方自治制度与地方自治的本质446

司法院释字第498号解释446

8.2.中央与地方之权限划分(垂直分权)461

司法院释字第307号解释461

8.3.地方政府组织(水平分权)467

司法院释字第235号解释468

8.4.地方自治权470

8.4.1.自治立法权471

司法院释字第527号解释471

司法院释字第38号解释477

8.4.2.自治组织权479

8.4.3.自治行政权481

8.4.4.自治财政权485

司法院释字第498号解释485

司法院释字第550号解释485

8.5.自治监督与权限争议的解决505

司法院释字第527号解释505

司法院释字第553号解释509

8.6.地方民意代表之特权525

8.6.1.言论免责权525

司法院释字第122号解释525

司法院释字第165号解释525

8.6.2.不逮捕特权526

8.7.福建省政府的地位527

司法院释字第481号解释527

第9章 宪政发展与宪法变迁529

9.1.宪法变迁与活的宪法529

9.1.1.宪法变迁的意义530

9.1.2.「活的宪法」与宪法变迁531

9.2.宪法修改与宪法变迁540

9.2.1.临时条款与动员戡乱体制541

9.2.1.1动员戡乱体制541

9.2.1.2.临时条款的历次修正543

9.2.1.3.临时条款时期的宪改经验546

9.2.2.历次修宪与宪政改革548

9.2.2.1.历次修宪的主要内容分析548

9.2.2.2.历次修宪的模式与特色554

9.2.3.宪法修改的程序558

司法院释字第314号解释558

司法院释字第381号解释559

司法院释字第499号解释559

9.2.4.宪法修改的机关566

9.2.5.宪法修改的界限570

司法院释字第499号解释570

9.3.宪法解释与宪法变迁576

9.3.1.宪法解释与正当性危机的解决576

司法院释字第31号解释577

司法院释字第261号解释577

9.3.2.宪法解释与宪政发展583

附录587

一、宪法本文及现行宪法增修条文587

二、对照表605

参考文献615

索引647

一、释字索引647

二、关键词索引65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