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华人文精神的重建以中国哲学为中心的思考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华人文精神的重建以中国哲学为中心的思考](https://www.shukui.net/cover/34/33474626.jpg)
- 郭齐勇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3135486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445页
- 文件大小:20MB
- 文件页数:462页
- 主题词:中华文化-研究;哲学-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华人文精神的重建以中国哲学为中心的思考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篇 中华人文精神与文化哲学的探索3
中华人文精神及其当代意义3
1.中华人文精神的产生及其内核4
2.中华人文精神的特点6
3.中华人文精神的当代意义11
中国古代的“和谐”思想与核心价值14
1.和平、和谐是中华民族长期融合过程中形成的民族性格15
2.中国文化关于“和谐”的几个向度19
3.创造性地转化传统,建构以“仁爱”为核心的价值系统26
关于“国学”与“国学热”的反思31
1.何谓国学31
2.试说国学的草根性36
3.体制内的教育是西化的,所谓国学热只能是假热37
4.国学的再发现41
中国哲学资源的当代价值45
1.达用篇:中国智慧与现代企业管理46
2.立体篇:中国哲学与现代人安身立命51
3.分析、转化传统文化资源56
4.儒学是具有宗教性品格的精神形态58
儒释道的人生智慧与心理调节63
1.儒家的人文关怀与价值信念63
2.道家的理想人格与超越精神69
3.佛家的菩提智慧与人生解脱77
儒学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中国现代化83
1.儒家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土壤83
2.儒家文化与中国现代化87
3.儒学资源在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可能的贡献92
“文化多元”论纲99
1.文化的多源发生、多向发展、多元并存和多样统一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常态和规律100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化生态问题104
3.建树多元、宽容、开放的现代文化意识107
文化变迁中的涵化与整合111
1.文化的时空属性与文化的累积和变异111
2.文化的调适与冲突113
3.文化的涵化或潜移114
4.文化的整合机制116
5.文化的沟通与融合118
文化的比较类型学研究120
1.文化类型学及西方学者的研究120
2.我国学者研究文明的比较类型学的意义124
3.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类型学及其方法论127
文化传统新解132
1.扬弃关于“传统”的传统观念133
2.传统的“活”与“死”,认同与创新135
3.传统的解构与重构,离异与回归137
4.文化遗产继承的不同形式139
中国文化的评价尺度与诠释维度142
1.考察东方文化现代化的焦点142
2.各种视域、方法、评价理应共存互尊145
3.现实批判有不同的方式146
现代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刍议149
1.评析三说150
2.新的综合155
3.现代化与传统文化155
下篇 中国哲学的特色、要义与方法论的思考161
传统形上学的基本特征161
1.“内在—超越”161
2.“整体—动态”164
3.价值中心165
4.生命本体167
5.“仁之本体论”与“仁之宇宙观”167
从场有哲学的视域看中国哲学的特性172
1.创化日新,生生不已174
2.相依相待,整体和谐179
3.事实与价值的联结,语言与超语言的贯通183
“中国哲学”及其自主性190
1.保持世界性与本土化之间的必要的张力190
2.学科的自觉、自主与自立194
3.内在式的批判,继承性的创新198
建构中国哲学的方法论反思204
1.理解的历史性与诠释的相应性204
2.“中国哲学”学科的主体性与中西哲学的对话性206
3.“中国哲学”的特殊性与丰富性208
哲学史方法论学习札记212
1.延续性与非延续性212
2.必然性与偶然性217
中国哲学研究30年的反思223
1.三个阶段与主要成就225
2.研究范式的转移231
3.问题与前景234
诸子学的历史命运238
1.诸子之发展脉络与综合统一239
2.诸子学的历史命运245
《尸子广泽》、《庄子·天下》、《荀子·非十二子》与《吕氏春秋·不二》中的真理史观之异同252
1.“无相非也”的求同取向252
2.“天下多得一际焉以自好”的存异取向255
3.“务息十二子之说”的排他取向258
4.“齐万不同”的超越取向262
老庄之道论及其异同265
1.老子之道论265
2.庄子之道论272
3.老庄道论之联系与区别276
郭店儒家简与孟子心性论280
1.楚简之人性天命说280
2.楚简与《孟子》的思想联系与区别285
3.余论:“情”与道德形上学287
《周礼·地官司徒》、《礼记·王制》中有关社会公正的论述289
1.荒政290
2.养老恤孤扶弱292
3.颁职事及居处、土地、赋税、商业之制度与政策293
4.选贤与能296
5.德教及刑罚的慎重、程序化与私人领域的保护298
墨儒两家之“孝”、“三年之丧”与“爱”的区别与争论301
1.墨儒论“孝”的差异301
2.墨家对儒家“三年之丧”的批判及两家之歧见306
3.墨家论“爱无差等”及其与儒家“爱有差等”的辨析313
苏格拉底、柏拉图与孔子的“亲亲互隐”及家庭伦常观317
1.“亲亲互隐”源于宗教伦理,意在保护私领域318
2.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也强调孝敬父母320
3.孔子、苏格拉底之家庭伦常观327
道德心性的普遍性330
1.道德“心性”还是“血亲情理”331
2.“仁”与“孝弟”344
3.“仁”与“公德”、“私德”360
不只是为了辩护365
1.孔子、孟子、荀子以及宋明理学,一个解释传统的问题365
2.“发端”:关于推扩的问题371
3.权力与腐败:关于一些现实性的问题373
4.中国与西方:关于两种解释传统375
先秦儒学关于社会正义的诉求377
1.先秦儒家弃绝私利吗377
2.最不利者应受到最大关怀379
3.最大的公正是机会的公平381
4.儒家是专制主义的护身符吗382
5.孔子“亲亲互隐”是鼓励腐败吗383
6.儒家是唯道德理想主义吗384
孙中山论心性文明与人格建国386
1.物质文明、制度文明与道德文明386
2.国粹的重光与民族精神的恢复394
3.改良人格,立国立人400
4.孙中山文化观的启示407
“五四”的另一个被人忽略的传统:文化守成主义的形成、发展及其意义409
1.文化反省的多维性与“五四”传统的另一面410
2.文化守成主义的发展线索及其基本内容414
3.中国现代文化保守主义的利弊得失421
现代新儒家的易学思想论纲427
1.熊十力:以“乾元”为中心的本体—宇宙论427
2.马一浮:以“性理”为中心的本体—工夫论429
3.方东美:以“生生”为中心的形上学432
4.牟宗三:从自然哲学到道德形上学435
5.唐君毅:天人内外相生相涵的圆教438
6.现代新儒家的易学观的意义442
后记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