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压力与共生 动变中的生态系统与近代东北农民经济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压力与共生 动变中的生态系统与近代东北农民经济](https://www.shukui.net/cover/68/33463098.jpg)
- 王大任著;夏明方导师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7516142271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416页
- 文件大小:68MB
- 文件页数:448页
- 主题词:农业生态系统-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研究-东北地区-近代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压力与共生 动变中的生态系统与近代东北农民经济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一 关于农民经济模式的思考进路1
二 中国农民经济读解过程中东北经验的必要性9
三 以往东北区域农业经济史研究回顾12
四 一个新的研究视角:生态系统中共生关系的动态分析27
五 隐藏在地域性中的时间性38
第一部分 生态系统的变迁49
第一章 环境生态49
一 独特自然禀赋对前近代东北农业的影响49
二 清中叶以来东北地区的移民涌入51
三 移民带来的土地开垦55
四 近代东北地区人地关系变动情况56
五 对于东北地区人地数据的再辨析59
六 县别人地关系变化情况与人口地域内迁移60
七 地力衰败与农作物产量下降63
八 土壤成分的变化69
九 树林的砍伐及其后果71
第二章 权力生态76
一 新古典主义对市场的解读及其弊端76
二 权力:资源分配的另一种解读77
三 清政府对东北移民的“封禁”政策79
四 清政府“封禁”政策在执行过程中的矛盾80
五 豆麦输出禁令及其矛盾83
六 东北的“解禁”与贸易额的增长84
七 轮船的作用85
八 外国势力的渗透86
九 铁路对东北农业的影响88
十 东北农产品的“国际化”92
十一 东北农村商品化的发展95
十二 新古典主义分析对经济史研究的影响97
十三 暴力因素对东北地区市场开放的影响99
十四 掌握交通线:对农业资源的控制和垄断101
十五 部分开放的土地资源103
十六 新古典主义思路的辩驳手段103
十七 隐藏在市场机制下的资源隐形掠夺104
十八 豆饼输出所产生的氮元素流失105
十九 算笔账:货币收益与环境损失孰重孰轻108
二十 东北农民的粗粮化109
二十一 中日两国农民的贫富差异:从“资源的传递”到“贫困的传递”112
二十二 认识权力,反思市场114
第三章 技术生态116
一 技术进步的评价标准116
二 关于近代东北农业技术的争论117
三 昙花一现的近代农业机械化118
四 关于农民对近代农业技术排斥原因的两个误区122
五 传统与机械化生产方式的效率比较125
六 机械农具对当地环境的适应性127
七 两种生产方式之间的经济利润比较127
八 农业机械化生产的高昂成本131
九 化肥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133
十 种子改良的成绩135
十一 农业新技术推行障碍139
第二部分 动态的理性147
第四章 农场经营形式的变动147
一 东北北部地区的雇工经营农场147
二 东北北部农民不同时节劳动力投入情况152
三 雇工农场的经营面积155
四 雇工的工作性质划分156
五 东北北部农家经营规模159
六 20世纪20年代东北北部农户经营的劳动力投入情况160
七 20世纪30年代东北北部农户经营劳动力投入情况166
八 东北北部农户的农业生产投入170
九 东北北部农户农业生产的收入和收益率172
十 雇工的劳动时间174
十一 雇工的工资176
十二 东北地区的“佃雇农”:南荒地村的特例178
十三 东北地区的“佃雇农”:农村实态调查报告中的情况183
十四 东北南部地区雇工经营的兴盛:1910年前后184
十五 东北南部地区雇工经营的衰败:20世纪30年代以后189
十六 东北南部地区农户经营规模的变迁190
十七 耕地面积的缩小:南部地区雇工经营萎缩的原因192
第五章 农场耕作技术的整合196
一 东北南北部农场经营中雇工劳资作用的区别197
二 劳动力投入的密集程度及其产生条件198
三 农民对农法的选择:一种最优化的考量208
四 东北各地耕地和播种方法差异及其产生原因208
五 中耕除草上的农法差异213
六 作物收取的方法215
七 东北北部地区的主要地力保持方法:轮作法215
八 轮作法的弊端218
九 东北南部施肥活动的日益频繁219
十 东北各地区间施肥量的差异220
十一 造成各地施肥量差异的原因225
十二 东北地区各种地力保持方式的效果:一个简单的模型计算227
十三 东北地区施肥量的不足229
十四 不同规模农场的生产资料利用效率231
十五 不同耕作方式所各自代表的农业经营模式234
第六章 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236
一 东北农作物种植选择的动机划分237
二 大豆种植对于东北农家经营的双重意义:获利与维持地力238
三 获利动机驱动下的大豆种植比率扩大240
四 1931年以前大豆种植的良好市场前景242
五 1931年以后大豆种植业的衰败244
六 反价格指令的选择:1931年以前东北南部大豆种植的萎缩245
七 大豆退出的原因之一:生存压力、“安全第一”原则与“获取粮食的直接权力”248
八 农场经营面积与商品化作物比率252
九 经济作物的排挤?253
十 不同经营面积农场对价格变动的把握254
十一 经营规模与农作物商品化率256
十二 副业收入对家庭货币收支的支撑作用259
十三 大豆退出的原因之二:集约化经营所带来的肥料替代266
十四 “关东州”的故事:另一角度的案例269
十五 作物种植比例变动与农家经营模式的变迁275
第三部分 乡村社会中经济秩序的重构281
第七章 大家庭的分裂与乡村互惠协作281
一 东北村屯的构建过程281
二 移民开屯定居的时间长度与土地占有程度的关系284
三 亲缘关系在东北北部地区的重要作用289
四 大家庭的大农场经营290
五 分家与大家庭的解体293
六 东北南部地区的“农村共同体”297
七 农场规模与农具利用效率298
八 农户之间互惠协作:插具和换工301
九 东北农村中的“温情”:乡村共同体中道义保护306
十 公共资源与水利308
十一 互助性生产行为存在的基础309
第八章 阶层与土地生产关系的变迁311
一 关于土地生产关系的制度变迁311
二 关于土地阶层(阶级)关系的性质313
三 土地关系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313
四 学术界诸多争议的评价315
五 东北各地土地所有制情况与人地关系316
六 土地占有零碎化的影响319
七 农家收支状况对土地关系的影响321
八 地主经营身份的区别及租佃关系演变的历史性322
九 经营农场主对雇工的监督323
十 雇工的伙食325
十一 雇工的薪酬待遇326
十二 雇工经营农场的历史性329
十三 东北的土地契约关系概述330
十四 地租分配形式分布的地域性330
十五 分成租向定额租的转化332
十六 实物租向货币租的转变336
十七 租期的变化338
十八 契约地租额与实纳地租额341
十九 农民欠租的原因344
二十 地主“道义”的理由346
第九章 资金与借贷关系351
一 农场经营规模与资金投入351
二 农场经营规模与投资利用效率354
三 农场经营规模与投资回报率356
四 东北农村的资金不足356
五 东北“高利贷”辨析358
六 各阶层的贷款利息362
七 不同阶层农户的信贷规模363
八 各阶层农户借贷原因的分析363
九 “高利贷”对象365
十 东北地区基于人情关系的无息贷款369
十一 无息贷款背后的社会依附关系371
结论376
一 经济增长及其生态代价377
二 市场、权力与资源流失379
三 生态压力下农民经济模式的变迁381
四 生态系统中社会经济秩序的重构385
附录390
参考文献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