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哲学史三十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哲学史三十讲
  • 张丽珠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3108466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432页
  • 文件大小:21MB
  • 文件页数:449页
  • 主题词:哲学史-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哲学史三十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讲 绪论:中国哲学的特质1

一、为什么难以捉摸?1

(一)中国哲学强调生命哲学2

(二)中国哲学语言本质上的困难——“辩证诡辞”之运用3

二、“安身立命”的中国哲学本质7

(一)何谓“安身”7

(二)如何“立命”——在有限生命中开创出无限价值9

第二讲 孔子与儒教——用礼乐教化成就人文价值18

一、王道政治与礼治理想18

(一)谈“礼”19

(二)以礼经世22

(三)后世之务力发扬礼治理想者23

二、摄礼归义25

三、践仁成圣26

四、众流汇归的孔子29

第三讲 孔孟之间的儒家早期性论31

一、《性自命出》重“情”的自然人性论33

二、《中庸》一系心性论的形上学建构37

(一)《中庸》与思孟“五行”说38

(二)《中庸》“诚致中和”的“天人合一”思想40

第四讲 孟子挺立德性主体的心性论43

一、“四端”与“性善”44

二、严辨义利47

三、扩充存养49

第五讲 荀子挺立知性主体的自然人性与师法强调51

一、自然人性与师法强调51

(一)性、伪之辨53

(二)化性起伪54

二、强调心知55

(一)虚壹而静55

(二)积学隆礼55

三、自然天道观56

四、后世之发扬“智性”论者58

第六讲 老子清静无为的道家思想60

一、“道”常无为而无不为60

(一)“可名为大”的道之体61

(二)“其用不穷”的道之用61

(三)“反者,道之动”——“道”之运化流行62

二、守柔不争的人生哲学63

(一)破执——取消现象界的对待概念与价值成见63

(二)“守柔曰强”的退让之道64

(三)“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以复归本真65

三、“小国寡民”的桃花源政治理想66

第七讲 庄子“与道冥一”的逍遥精神68

一、万物流转,道通为一69

二、“安时处顺”、“随遇而安”的人生哲学71

(一)破执71

(二)无为、无我、无用的应世之方75

第八讲 《黄帝四经》与《管子》四篇的黄老道家思想81

一、稷下道家的黄老学推阐82

二、《黄帝四经》的“援法入道”黄老政治思想84

(一)道生法84

(二)突出形名观念85

(三)阴阳相辅,刚柔相济86

三、《管子》四篇“以道论法”的法哲学87

(一)以“精气”说“道”——道之体88

(二)道论的政治落实——道之用90

第九讲 重实利的前期墨家哲学94

一、以“兼爱”为核心思想95

二、追求富利的经济思想96

(一)黜奢崇俭的实用主义倾向97

(二)推崇劳动价值98

三、“尚贤使能”的政治思想100

四、余音袅袅102

第十讲 墨辩及后期墨家哲学103

一、经验取向的墨子“三表法”103

二、墨家论理法则104

(一)说“辩”104

(二)论名实106

(三)论理法则108

第十一讲 析名辨实的名家逻辑112

一、惠施与“历物十事”112

二、公孙龙的名实论116

(一)指物论117

(二)“白马非马”论118

(三)“离坚白”说120

第十二讲 强调“法、势、术”治术运用的法家思想122

一、战国时期的变法改革者123

二、韩非对法家理论之集大成127

(一)明利害之私——强调“自为心”的人性论128

(二)“世异则事异”的历史进化观130

(三)集“法、势、术”思想之大成131

第十三讲 董仲舒“天人相应”说的汉代天人同构义理模式138

一、汉初的黄老思潮与《淮南子》139

二、董仲舒《春秋繁露》的“天人相应”说与公羊学建构142

(一)“人理副天道”——人道与天道的类比联系142

(二)王教思想与气性论主张148

(三)《春秋繁露》的公羊学建构150

第十四讲 王充力破天人之学的“疾虚妄”思想158

一、王充称为“超奇”的桓谭与《新论》159

二、“疾虚妄”的王充与《论衡》161

(一)求其效验的“疾虚妄”思想162

(二)辨“天人感应”164

(三)“性成命定”之先天决定论167

第十五讲 从“名理之学”到“言意之辨”——魏晋玄学的方法论建立173

一、名理之学与《人物志》174

二、从“名理之学”到“言意之辨”179

第十六讲 “名士”风流的魏晋玄学(一)——正始玄学185

一、“自然”与“名教”的冲突185

二、王弼“贵无”的正始玄学187

第十七讲 “名士”风流的魏晋玄学(二)——竹林玄学192

一、“礼岂为我设邪”的阮籍193

二、“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嵇康197

第十八讲 “名士”风流的魏晋玄学(三)——元康玄学202

一、向秀与郭象的《庄子注》203

二、郭象强调“独化玄冥”的“无待”境界205

(一)“万物自生”的“独化”思想206

(二)“游外冥内”的迹冥圆融圣人观210

第十九讲 隋唐鼎盛的佛教哲学213

一、印度佛教述略213

(一)小乘佛教214

(二)大乘佛教215

二、佛教在中国217

(一)中土佛经翻译218

(二)早期的中国佛教传播218

(三)隋唐佛教哲学220

第二十讲 总说宋明理学234

一、理学前驱:韩愈和李翱234

二、理学“理一分殊”的思想及方法论源流238

三、理学的分系问题241

第二十一讲 初期的理学家:周敦颐、邵雍、张载245

一、诚、静、无欲的周敦颐《通书》思想246

二、周敦颐、邵雍的图书象数说247

三、张载的“气一元论”暨为理学奠基251

(一)“气一元论”的宇宙论立场252

(二)《西铭》“理一分殊”的一体之仁254

(三)强调“天地之性”与“德性之知”的理学基调建立256

第二十二讲 蔚为主流的二程洛学259

一、由盛转衰的“荆公新学”及各家260

二、程颢、程颐的“理本论”思想264

(一)“天下只是一个理”的“理一元论”264

(二)“性即理”的人性论命题提出267

(三)居敬存诚、格物致知的工夫论及其境界269

第二十三讲 朱熹集大成的理学思想275

一、朱熹的理学思想276

(一)“中和新说”与朱子思想体系之建立277

(二)“理气二元”的形上学观点279

(三)“心、性、情三分”的心性论架构281

(四)居敬涵养、格物穷理的工夫论284

二、鹅湖之会与朱陆异同287

三、朱熹与陈亮的义利王霸之辩292

第二十四讲 再创理学高峰的王守仁心学体系295

一、王守仁的心学体系296

(一)龙场悟道与心学定向297

(二)心学旨要298

(三)新、旧本《大学》之争304

二、王学之分化305

第二十五讲 “明清气学”的思想新动向311

一、罗钦顺的“心性之辨”和“即气即理”说313

二、王廷相的“气本论”和格致说315

三、刘宗周对理学的整合与思想开新318

(一)强调“慎独”与“诚意”的心学补充319

(二)“理即是气之理”的重气思想321

四、黄宗羲“盈天地皆心”的“心即气”说323

五、王夫之的“天下惟器”论327

(一)“理在气中”的“天下惟器”论327

(二)“性日生日成”的自然人性论329

(三)气之“两端一致”变化原则331

第二十六讲 清代新义理学的开展334

一、清初程朱权威之建立335

二、“朱王之争”与清初辨伪学之兴盛337

三、思想典范的过渡——陈确新理欲观与颜元“实行”观339

(一)陈确“治生论”对理学“去欲”思想的反命题340

(二)颜元强调习行经济的“实行”哲学344

第二十七讲 戴震领军的乾嘉新义理学(一)348

一、“乾嘉新义理学”对儒学现代化的推进349

二、戴震的新义理学建构351

(一)落在经验领域的道论353

(二)从“人能全乎理义”的践履结果说性善354

(三)“以学养智”和“以情絜情”的客观工夫修为355

三、硝烟四起的“汉宋之争”359

第二十八讲 戴震领军的乾嘉新义理学(二)362

一、乾嘉诸儒的新义理观363

(一)焦循之“能知故善”与“趋利故义”新道德观363

(二)凌廷堪“以礼代理”的礼治理想与乾嘉复礼思潮366

(三)阮元的“节性说”与“相人偶”仁论368

二、总说“乾嘉新义理学”373

(一)从“天理”到“事理”、“情理”的价值转换373

(二)强调礼治理想的“礼学”传统374

(三)从“黜情”到“尊情”的情性观374

(四)绾合德、智的“重智”道德观375

(五)从“求利害义”到“义利合一”的新义利观376

(六)从“主观存养”到“客观事为”的工夫论377

第二十九讲 从“变器”到“变道”的近现代化启蒙思潮379

一、清中叶以降的经世思潮380

(一)龚自珍“尊史以求变”的经世思想381

(二)魏源“师夷制夷”的变古改革383

二、维新思潮对儒学现代化的推进386

(一)康有为“援西入儒”的经典诠释对传统纲常的动摇387

(二)谭嗣同冲决传统网罗的新仁学观391

三、孙文的“三民主义”建设思想396

第三十讲 民国以来的现代新儒学401

一、风起云涌的新文化运动与东西文化论战402

(一)五四运动之知识分子觉醒402

(二)胡适“科学的人生观”与科学、玄学论争404

二、返本开新的现代新儒家406

(一)熊十力“心物不二”的“新唯识论”407

(二)梁漱溟强调儒家伦理本位的“乡村建设”思想410

(三)冯友兰“新理学”的形上学系统413

(四)牟宗三“道德的形上学”之思想体系420

参考书目42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