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改革试验区比较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洪名勇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 ISBN:9787513607384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266页
- 文件大小:25MB
- 文件页数:278页
- 主题词:经济开发区-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改革试验区比较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试验区——中国改革方略的实现路径1
1.1 试验区随改革开放应运而生1
1.1.1 建立试验区的时代要求1
1.1.2 建立试验区的理论基础6
1.2 中国试验区发展的阶段性特征10
1.2.1 中国试验区(特区)的发展10
1.2.2 中国试验区发展的阶段性特征12
1.3 试验区——改革方略的实现路径14
第2章 新型发展思路的毕节试验区16
2.1 毕节试验区的产生背景及试验区的建立16
2.1.1 毕节试验区的产生背景17
2.1.2 毕节试验区的建立20
2.2 毕节试验区的三大主题21
2.2.1 人口控制与以人为本21
2.2.2 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28
2.2.3 开发扶贫与和谐发展29
2.3 多党合作的共建模式34
2.3.1 多党合作机制的构建34
2.3.2 毕节试验区多党帮扶合作机制的运行36
2.3.3 毕节试验区是多党合作的成功典范41
2.4 制度创新与毕节试验区建设43
2.4.1 制度创新与试验区建设的互动43
2.4.2 毕节试验区的制度创新45
2.5 毕节试验区经验的初步总结48
第3章 发展循环经济的浦东新区51
3.1 循环经济: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51
3.1.1 从资源约束看发展循环经济的必然性51
3.1.2 从传统经济模式反思发展循环经济的必然性55
3.2 循环经济:浦东新区的实践59
3.2.1 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领域59
3.2.2 浦东循环经济取得的成效61
3.3 循环经济是对毕节生态建设实践的新探索64
3.3.1 生态建设:循环经济的先行探索64
3.3.2 循环经济:生态建设的重要内涵和延伸67
第4章 消除基本制度阻碍的滨海新区70
4.1 消除基本制度阻碍:单项制度改革向综合改革的必须选择70
4.1.1 制度创新:发展的基石71
4.1.2 消除基本制度阻碍:从单项制度创新走向综合配套改革74
4.1.3 消除滨海新区基本制度阻碍需要进行综合配套改革77
4.2 滨海新区制度改革设计与成效78
4.2.1 消除基本制度阻碍的改革设计79
4.2.2 制度改革为发展破局87
4.3 滨海新区:新阶段对毕节试验区制度创新理念的新探索90
4.3.1 制度创新促进毕节试验区建设90
4.3.2 新阶段对毕节试验区制度创新理念的新探索92
第5章 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成都试验区94
5.1 城乡统筹与协调:中国发展道路的反思与调整94
5.1.1 城乡非均衡发展:中国发展道路的回顾与反思94
5.1.2 城乡协调发展:中国发展道路的调整101
5.2 成都试验区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中的探索106
5.2.1 成都试验区的新特点106
5.2.2 成都试验区的探索108
5.3 不同的路径秉承同样的理念113
5.3.1 同样的发展理念113
5.3.2 不同的发展路径114
第6章 以人为本的重庆试验区116
6.1 以人为本的重庆试验区解读116
6.1.1 不同时代的“以人为本”意蕴116
6.1.2 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118
6.1.3 试验区的“以人为本”解读120
6.2 以人为本推进城乡统筹123
6.2.1 实现以人为本面临的困境123
6.2.2 重庆试验区以人为本的探索128
6.3 不同的路径归于同样的理念132
6.3.1 同样的发展理念132
6.3.2 不同的发展路径133
第7章 两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长株潭试验区136
7.1 两型社会:中国经济增长路径的反思与调整136
7.1.1 从资源利用视角对中国经济增长路径的反思137
7.1.2 从环境视角对中国经济增长路径的反思140
7.1.3 两型社会:中国经济增长路径的调整144
7.2 可持续发展: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的核心理念146
7.2.1 长株潭试验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146
7.2.2 长株潭试验区经济可持续的路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151
7.3 从毕节到长株潭: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深化和拓展157
7.3.1 “两型社会”是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理论深化157
7.3.2 “两型社会”试验是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拓展160
第8章 两型社会、和谐发展的武汉试验区163
8.1 “和谐发展”: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163
8.1.1 和谐发展是缩小区域之间差距的要求164
8.1.2 和谐发展是缩小区域内部差距的要求167
8.2 “两型社会”:武汉试验区和谐发展的新探索171
8.2.1 “两型社会”与中部崛起:区际和谐发展新思路的开拓171
8.2.2 “两型社会”与“1+8”战略:区内和谐发展新路径的探索177
8.3 从毕节到武汉:和谐理念的发展和丰富182
8.3.1 区域、区内和谐是对和谐理念的发展182
8.3.2 “两型社会”是对和谐发展实践的丰富185
第9章 毕节试验区经济发展战略189
9.1 毕节试验区经验的再认识189
9.1.1 实事求是的发展思想189
9.1.2 生态持续的发展理念190
9.1.3 科学可行的发展思路191
9.2 毕节试验区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192
9.2.1 毕节试验区经济发展的机遇192
9.2.2 面临的挑战194
9.3 毕节试验区经济发展战略思想及原则195
9.3.1 战略思想195
9.3.2 战略原则196
9.4 毕节试验区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及重点197
9.4.1 工业强区战略198
9.4.2 城镇化带动战略204
9.4.3 科教兴区战略207
9.4.4 旅游兴区战略210
9.5 毕节试验区经济发展的战略对策及保障措施211
9.5.1 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211
9.5.2 加快优势自然资源的开发212
9.5.3 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开放门户213
9.5.4 加强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和发展214
9.5.5 增强资本形成能力,积极发展资本市场,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215
9.5.6 大力培养和开发人力资源217
9.5.7 建立和完善毕节试验区的市场体制218
9.5.8 优化产业结构,形成支柱财源219
9.5.9 坚持可持续发展,促进区域经济良性运行220
第10章 毕节试验区生态农业发展战略研究222
10.1 毕节试验区发展生态农业的社会经济基础222
10.1.1 毕节试验区自然环境状况222
10.1.2 毕节试验区社会经济状况223
10.1.3 毕节试验区资源状况225
10.2 生态农业是毕节试验区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225
10.2.1 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225
10.2.2 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226
10.2.3 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226
10.2.4 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226
10.3 毕节试验区生态农业的发展优势227
10.3.1 热量、水分有效性较高227
10.2.2 气候垂直差异性显著227
10.3.3 丰富的生物资源227
10.3.4 明显的环境优势228
10.3.5 旅游资源丰富,休闲农业发展前景广阔228
10.4 毕节试验区生态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228
10.4.1 “五子登科”模式228
10.4.2 生态畜牧业模式229
10.4.3 特色林果发展模式231
10.4.4 农村循环经济模式231
10.4.5 小河流域综合治理模式232
10.5 毕节试验区生态农业建设综合评价232
10.5.1 毕节试验区生态农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232
10.5.2 毕节试验区生态农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238
10.5.3 毕节试验区生态农业建设评价结果分析245
10.6 毕节试验区农业发展的限制因素分析与发展布局248
10.6.1 毕节试验区生态农业发展的限制因素分析248
10.6.2 毕节试验区生态农业发展布局252
10.6.3 各生态农业区的发展模式选择254
10.7 毕节试验区生态农业发展的对策研究256
10.7.1 加强宣传与培训,营造生态农业发展的社会氛围256
10.7.2 结合资源特点,加快农业结构调整257
10.7.3 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258
10.7.4 合理开发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258
10.7.5 加强环境的保护与治理,改善生态农业发展环境259
10.7.6 全面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260
10.7.7 适度发展休闲农业,增加生态农业的经济效益262
10.7.8 完善生态农业建设的社会化服务体系262
10.7.9 完善生态农业保障体系建设263
后记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