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当代城市空间发展的前瞻性理论与设计 城市要素有机结合的城市设计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当代城市空间发展的前瞻性理论与设计 城市要素有机结合的城市设计](https://www.shukui.net/cover/36/33456560.jpg)
- 范文莉著 著
- 出版社: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4127039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203页
- 文件大小:44MB
- 文件页数:214页
- 主题词:城市空间-建筑设计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当代城市空间发展的前瞻性理论与设计 城市要素有机结合的城市设计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 绪论1
1.1 基本概念1
1.1.1 城市设计1
1.1.2 城市要素2
1.1.3 要素有机结合5
1.2 “城市要素有机结合”提出的背景5
1.2.1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背景5
1.2.2 当代城市空间发展的有机变化6
1.2.3 相关研究的背景7
1.3 “城市要素有机结合”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框架8
1.3.1 研究主要内容8
1.3.2 研究框架8
1.4 “城市要素有机结合”的研究视角与主要手段9
1.4.1 基于城市设计的研究视角9
1.4.2 主要研究手段9
1.5 “城市要素有机结合研究”的创新点10
2 当代城市空间发展的城市要素有机结合趋势12
2.1 城市住宅空间的发展12
2.1.1 城市住宅空间从单一居住功能到“社区融合”和“城市形态融合”13
2.1.2 “社区融合”促进城市住宅与其他城市要素有机结合16
2.1.3 “城市形态融合”促进住宅形态与城市空间形态有机结合21
2.1.4 小结24
2.2 城市办公空间的发展25
2.2.1 城市办公空间从功能单一向“与城市功能结合”发展26
2.2.2 城市办公与其他城市要素结合27
2.2.3 小结32
2.3 城市公园空间的发展32
2.3.1 城市公园从纯园艺环境到与城市生态环境、社会环境结合发展32
2.3.2 城市公园与其他城市要素结合34
2.3.3 小结39
2.4 城市公交枢纽空间发展39
2.4.1 城市公交枢纽从单一交通功能走向综合城市功能40
2.4.2 公交枢纽与其他城市要素结合41
2.4.3 小结45
2.5 城市历史空间发展46
2.5.1 历史环境与城市发展从“对立”到“结合”46
2.5.2 “历史与发展结合”促进城市历史空间与现代空间有机结合49
2.5.3 小结51
2.6 城市地下空间发展51
2.6.1 从孤立的地下空间到地上、地下空间一体化发展52
2.6.2 “地上、地下一体化”促进地下空间与其他城市要素的结合53
2.6.3 小结57
2.7 本章小结:城市要素有机结合的城市空间发展趋势58
3 构建城市要素有机结合系统观62
3.1 城市要素有机结合的理论意义62
3.1.1 有机结合是有机城市的本质特征62
3.1.2 有机结合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路径62
3.1.3 有机结合是和谐城市的内在机制63
3.2 有机结合的理论基础一:系统学理论64
3.2.1 概述系统理论及其发展64
3.2.2 要素有机结合——系统学思考方法65
3.2.3 小结:系统学要素有机结合69
3.3 有机结合的理论基础二:八个城市空间取向理论70
3.3.1 取向1:基于城市空间集约利用的要素有机结合——城市空间紧凑发展理论70
3.3.2 取向2:基于城市形态完整的要素有机结合——城市空间形态学理论73
3.3.3 取向3:基于城市景观整体艺术的要素有机结合——城市美学理论77
3.3.4 取向4:基于城市公共出行可达的要素有机结合——公交都市理论81
3.3.5 取向5:基于城市空间社会占有的要素有机结合——城市社会学理论83
3.3.6 取向6:基于城市空间文化延续的要素有机结合——城市文脉理论(综合了城市文化、场所理论、景观环境理论等)87
3.3.7 取向7:基于城市空间活力的要素有机结合——城市空间活力理论92
3.3.8 取向8:基于城市空间认知的要素有机结合——城市空间意象理论93
3.3.9 小结95
3.4 构建城市要素有机结合系统观96
3.4.1 从有机的类比观到有机结合系统观96
3.4.2 有机结合系统观的机制与准则97
3.5 本章小结104
4 城市要素有机结合的基础、条件和路径107
4.1 城市要素渗透和开放:有机结合的基础107
4.1.1 要素渗透107
4.1.2 要素开放109
4.1.3 要素开放、渗透也是时代的要求112
4.2 城市规划控制柔化:有机结合的保证条件116
4.2.1 城市规划土地使用分区的“利”与“弊”116
4.2.2 规划控制柔化促进城市要素渗透、开放120
4.3 城市设计运用:有机结合的路径123
4.3.1 城市设计的整合机制与要素有机结合123
4.3.2 城市设计目标是规划控制柔化的依据124
4.3.3 城市设计创作是城市要素有机结合的主要方法131
4.4 本章小结131
5 城市要素渗透结合——促进城市空间和谐发展的城市设计方法133
5.1 城市交通空间与其他城市空间渗透结合133
5.1.1 轨道交通与城市广场、步行街等公共空间渗透133
5.1.2 轨道交通与城市广场、步行街立交渗透135
5.1.3 轨道交通与景观环境立交渗透136
5.1.4 轨道交通与城市建筑穿插渗透137
5.1.5 交通枢纽站与其他要素综合渗透141
5.1.6 天桥与建筑穿插渗透143
5.1.7 步行桥梁与城市空间轴线融合144
5.1.8 城市道路与建筑或建筑群穿插渗透145
5.1.9 城市道路与广场、步行街立交渗透146
5.1.10 城市高架道路与城市公共空间立交渗透146
5.1.11 城市道路网与二层步行网络立交渗透147
5.2 自然环境与城市环境渗透结合149
5.2.1 自然环境与建筑环境同基面咬合149
5.2.2 自然环境与建筑环境穿插渗透150
5.2.3 自然环境与建筑环境基面立体叠透153
5.2.4 自然环境与其他城市要素立体渗透155
5.2.5 自然环境与城市环境渗透结合159
5.3 地下空间与地上空间渗透结合162
5.3.1 地下、地上空间以下沉广场渗透结合162
5.3.2 地下、地上空间以城市中庭渗透结合166
5.4 城市历史空间和现代空间的渗透结合171
5.4.1 历史空间与现代空间穿插渗透171
5.4.2 历史空间与现代空间串联渗透173
5.4.3 历史空间与现代空间肌理延续渗透177
5.5 公共空间与功能私用领域渗透结合178
5.5.1 城市公共空间伸入建筑架空层179
5.5.2 城市公共空间伸入建筑屋顶层180
5.5.3 城市公共空间插入建筑局部180
5.5.4 城市公共空间进入建筑综合体182
5.5.5 城市公共空间介入功能性街块184
5.5.6 城市绿色公共空间网络渗入城市功能区186
5.6 本章小结187
6 结论与展望188
6.1 结论188
6.2 展望:迈向有机整合的城市空间190
致谢191
主要参考文献192
附录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