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上海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 2009 低碳经济专题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上海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 2009 低碳经济专题研究](https://www.shukui.net/cover/39/33449538.jpg)
- 周冯琦主编 著
- 出版社: 上海:学林出版社
- ISBN:9787807309437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304页
- 文件大小:107MB
- 文件页数:321页
- 主题词: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上海市-2009;气候变化-影响-经济发展-研究报告-上海市-2009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上海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 2009 低碳经济专题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气候变化影响篇3
第一章 城市发展与气候变化互为因果3
1.1 城市发展是气候变化主要原因之一3
1.1.1 城市工业是温室气体主要来源3
1.1.2 城市交通对气候变化的贡献5
1.1.3 城市建筑排放大量温室气体7
1.1.4 城市居民生活的温室气体排放7
1.2 气候变化制约城市发展9
1.2.1 气候变化破坏城市生态9
1.2.2 气候变化冲击城市生产10
1.2.3 气候变化损害城市建筑11
1.2.4 气候变化干扰城市交通12
1.3 气候变化影响城市生活12
1.3.1 气候变化加大城市居民健康风险12
1.3.2 气候变化挑战城市基础设施13
1.3.3 气候变化影响城市公共安全13
1.4 低碳经济是城市发展的出路14
1.4.1 低碳经济概念的提出14
1.4.2 低碳经济是一种新发展模式16
1.4.3 低碳经济是一种新国际秩序18
1.4.4 小结19
第二章 碳约束对能源密集产业的影响21
2.1 汽车行业面临更严格排放标准21
2.1.1 交通部门碳排放不容小视21
2.1.2 汽车行业需要提高燃油经济性22
2.1.3 汽车燃油经济性标准的国别比较24
2.2 燃料变革助汽车行业突破碳约束25
2.2.1 燃料变革有助于碳减排25
2.2.2 汽车燃料结构的近期变化26
2.2.3 生物燃料汽车发展前景良好27
2.3 碳约束对其他能源密集产业的影响29
2.3.1 航空业将面临的碳排放政策29
2.3.2 水泥业对碳约束的对策31
2.3.3 碳约束降低能源密集部门竞争力32
2.3.4 小结34
第三章 碳约束对能源部门发展的影响36
3.1 日益趋紧的碳约束和能源约束36
3.1.1 碳约束将带来深刻影响36
3.1.2 能源安全制约能源部门可持续发展38
3.1.3 能源开发面临的政治法律风险38
3.2 碳约束等对能源产业的影响39
3.2.1 能源部门的碳排放问题40
3.2.2 碳约束和气候条件给能源部门带来的风险41
3.2.3 能源部门面临的环境保护约束43
3.2.4 能源可持续发展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44
3.3 燃料转换是应对碳约束的有效措施44
3.3.1 燃料转换是有效措施45
3.3.2 更多使用天然气有助于碳减排45
3.3.3 发展可再生能源是重要减碳手段47
3.4 低碳技术助能源部门减碳49
3.4.1 可用于能源部门的低碳技术49
3.4.2 碳捕存技术的重要作用51
3.4.3 碳捕存项目的近年发展52
重点领域篇57
第四章 产业结构低碳化及国际城市比较57
4.1 产业结构低碳化是有效减碳手段57
4.1.1 京沪穗碳排放数据计算方法57
4.1.2 工业与服务业碳排放强度比较60
4.1.3 产业结构调整的减碳效应61
4.2 国际城市比较63
4.2.1 碳排放行业分布国际比较64
4.2.2 就业结构国际比较65
4.3 小结66
第五章 发展城市可持续建筑68
5.1 建筑节能减排的意义68
5.1.1 建筑用能占社会用能比例高68
5.1.2 建筑耗能导致环境问题70
5.1.3 建筑节能潜力巨大70
5.1.4 小结71
5.2 适当提高能源价格71
5.2.1 生态建筑节能不节钱72
5.2.2 方法介绍——全寿命周期费用分析72
5.2.3 生态建筑样板工程经济效益分析74
5.2.4 提升能价是推广节能建筑的关键76
5.3 推出严格的建筑能效标准76
5.3.1 国际经验:LEEDTM标准77
5.3.2 中国和上海的建筑节能标准79
5.4 构建建筑能效标识体系81
5.4.1 信息不对称决定能效标识重要性81
5.4.2 国际经验82
5.4.3 上海的实践84
5.4.4 节能效果测评是关键84
5.5 向节能建筑提供税收等优惠85
5.5.1 税收优惠85
5.5.2 其他优惠86
5.5.3 与优惠政策配套的认证体系86
5.6 修订与建筑相关的法规87
5.6.1 《纽约市宪章》的修订87
5.6.2 《纽约市宪章》修订的预期效果89
5.6.3 其他相关法规的修订90
5.7 政府率先垂范91
5.7.1 就政府建筑节能立法91
5.7.2 政府节能为专业节能服务创造市场92
第六章 建设城市可持续交通体系95
6.1 城市可持续交通的定义、内涵95
6.1.1 城市可持续交通的定义95
6.1.2 建设城市可持续交通的总体思路96
6.1.3 城市可持续交通存在的主要问题96
6.2 城市交通减少碳排放的技术策略98
6.2.1 公路运输98
6.2.2 铁路运输106
6.2.3 空中运输107
6.2.4 海运109
6.3 城市交通减少碳排放的政策策略110
6.3.1 地面交通碳减排政策110
6.3.2 空运碳减排政策117
6.3.3 海运碳减排政策118
6.3.4 其他相关政策120
6.3.5 交通减碳策略的执行手段122
第七章 优化城市能源链124
7.1 与价值链并行的能源链124
7.1.1 能源链的内涵124
7.1.2 能源链和价值链的关系127
7.1.3 能源链不同环节对气候变化的影响128
7.1.4 意外的碳排放131
7.2 各种化石能源的碳排放及其影响131
7.2.1 煤炭131
7.2.2 石油133
7.2.3 天然气133
7.3 各种有利于减碳的可再生能源134
7.3.1 关于可再生能源134
7.3.2 核能136
7.3.3 水电138
7.3.4 传统生物质能139
7.3.5 风能140
7.3.6 太阳能142
7.3.7 潮汐能和波浪能142
7.3.8 现代生物质能和生物燃料144
7.3.9 地热能146
7.3.10 氢能147
7.3.11 能源链末端的减碳措施:碳截留148
7.4 促进能源链优化的碳政策149
7.4.1 政策途径149
7.4.2 广义的政策范畴150
7.4.3 碳金融是重要支持手段151
7.4.4 风险资本为优化能源链融资152
第八章 上海发展新能源产业的政策建议155
8.1 太阳能光电产业及其市场分析155
8.1.1 太阳能电池的分类155
8.1.2 晶体硅电池156
8.1.3 薄膜太阳能电池157
8.1.4 太阳能电池市场容量和市场环境分析158
8.2 在产业链上找到合适的定位161
8.2.1 原料生产161
8.2.2 薄膜电池164
8.2.3 太阳能光电其他组件169
8.2.4 小结174
8.3 上海市促进太阳能电池产业发展的政策175
8.3.1 新能源行动方案的东风176
8.3.2 挑战:江浙等地的政策竞争177
合作机制篇185
第九章 城市中各责任主体的分工合作机制185
9.1 政府:制定合理的节能减排政策185
9.1.1 尽可能采取市场化的政策185
9.1.2 保证市场和社会力量参与政策制定190
9.2 市场:参与节能减排政策的制定与实施193
9.2.1 参与政策制定193
9.2.2 协助政府贯彻节能减排政策196
9.2.3 完善市场基础设施,培育健康政策载体198
9.2.4 小结202
9.3 社会:辅助政府推进节能减排运动202
9.3.1 节能减排是全民的事业202
9.3.2 民众的参与必须是组织化的203
9.3.3 充分利用居委会网络204
9.3.4 社区组织参与节能减排的制度保障205
9.3.5 小结208
第十章 应对气候变化的城市间合作机制211
10.1 应对气候变化城市间的责任共担机制211
10.1.1 温室气体减排的全球公共物品属性211
10.1.2 温室气体减排呼唤全球性协调机制212
10.1.3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213
10.2 城市间合作机制的建立214
10.2.1 城市间联盟与合作计划214
10.2.2 长三角城市间的合作217
10.3 城市间低碳技术的转让218
10.3.1 技术转让在解决气候问题中的作用219
10.3.2 低碳技术转让的趋势220
10.3.3 决定低碳技术转让成功的主要因素220
10.3.4 城市间低碳技术转让的主要障碍226
10.3.5 促进城市间低碳技术转让的思考228
10.4 城市间合作其他热点议题230
10.4.1 BRT系统:波哥大和杭州230
10.4.2 零排放社区:贝丁顿和崇明232
10.4.3 节能环保有机纳入城市规划:加拿大卡尔加里235
10.4.4 一体化能源战略:伦敦237
10.4.5 治理结构的构建:美国丹佛238
10.4.6 环境责任教育:英国莱斯特239
10.4.7 低碳世博:上海240
国际经验篇245
第十一章 国际社会促进清洁生产的经验借鉴245
11.1 引言245
11.2 美国246
11.2.1 美国清洁生产政策:《污染预防法》246
11.2.2 美国清洁生产实施体系:跨区域环境保护机构247
11.3 欧盟249
11.3.1 欧盟清洁生产政策249
11.3.2 欧盟清洁生产法律的特点253
11.3.3 欧盟清洁生产实施体系256
11.4 日本258
11.4.1 沿革与现状258
11.4.2 日本清洁生产(循环经济)政策259
11.4.3 日本清洁生产(循环经济)战略体系262
11.4.4 日本多层次的循环经济立法体系特征264
11.5 发展中国家——泰国266
11.5.1 泰国的清洁生产政策与立法266
11.5.2 泰国清洁生产实施体系268
第十二章 国际社会碳交易经验借鉴270
12.1 国际碳交易从理论走向现实270
12.1.1 碳交易的理论模型与现实障碍270
12.1.2 《京都议定书》引入碳交易272
12.1.3 对碳交易的质疑与争论273
12.2 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276
12.2.1 引入过程和基本规则276
12.2.2 马耳他国家分配计划279
12.2.3 英国国家分配计划280
12.2.4 欧盟体系中的碳价格282
12.3 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以外的碳市场285
12.3.1 CDM和JI机制的建立285
12.3.2 清洁发展机制的瓶颈287
12.3.3 联合履行机制(JI)288
12.3.4 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国的碳市场289
12.3.5 自愿性的碳市场291
12.4 碳交易市场的一般要件293
12.4.1 核实——测量减排的协议293
12.4.2 控制“热气”的销售294
12.4.3 碳额度的质量和价格295
12.4.4 强制性履约296
12.4.5 各种交易平台一体化296
12.4.6 纠纷的处理296
12.4.7 碳基金、碳经纪人和交易所的作用297
12.4.8 排放贸易中保险的作用299
12.5 碳交易市场的拓展300
12.5.1 拓展到2012后300
12.5.2 拓展到不受限制的缔约方301
12.5.3 本章小结302
后记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