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章真如医论精选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章真如医论精选
  • 郑翔,刘惠武整理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ISBN:9787513205580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444页
  • 文件大小:28MB
  • 文件页数:467页
  • 主题词:中医学:临床医学-经验-中国-现代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章真如医论精选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临证论1

第一节 诊法简说1

一、辨证与辨病及其相关问题1

二、病名、症状与辨证3

三、脑肾发病与脑肾辨证原则4

四、谈阴虚肝病5

五、胃与肾的关系及临床诊治应用6

六、胆胃不和7

七、谈“时病重舌,杂病重脉”8

八、关于舌质与绛舌9

九、谈谈几种特殊舌象9

十、“舍舌从证”与“舍证从舌”10

十一、舌麻何因11

十二、谈“胃气”与舌、脉的关系12

十三、实事求是话诊脉12

十四、“以脉测证”与“以证测脉”13

十五、“舍脉从证”与“舍证从脉”14

十六、简说“胃、神、根”15

十七、脉痹与血栓性静脉炎15

十八、中医会诊不能人多16

十九、防止检查引起的副作用16

二十、不可疏忽“回光返照”17

二十一、情绪紧张也会致眩晕17

第二节 治法漫谈18

一、滋养肝肾法的临床应用18

二、肺、脾、肾联合辨证论治21

三、脾胃应该异治吗25

四、谈补血必先益气26

五、谈开泄肺气,通调水道26

六、活血化瘀法在疑难杂症中的运用26

七、论甘温除大热27

八、汗法的应用与体会29

九、“有故无殒,亦无殒也”读后感31

十、谈消渴病治疗原则32

十一、谈“一方多治,一病多方”与“同病异治,异病同治”35

十二、治痿不能独取阳明36

十三、治痹不能拘泥于风寒湿37

十四、谈叶天士养胃阴38

十五、支气管哮喘几种特殊治法38

十六、肝病治肾与肾病治肝39

十七、反治法临床应用42

十八、治则与治法是战略思维44

十九、滋阴与温阳的临床应用原则45

第三节 方剂刍议48

一、桂枝汤类方的双向调节48

二、止咳平喘话小青龙49

三、肝经湿热活用龙胆泻肝汤51

四、逍遥散的多种用途51

五、滋生青阳汤与资生清阳汤的异同53

六、滋营养液汤治热痹54

七、温胆汤之治验54

八、血府逐瘀汤之殊功55

九、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能止大汗56

十、清上蠲痛汤是治头痛主方56

十一、柴胡细辛汤治脑震荡后遗症57

十二、宽中达郁汤治肝硬化腹水57

十三、桂枝白虎汤加味治愈风湿热58

十四、退水肿汤临证效果58

十五、独参汤之妙用59

十六、止嗽散加减应用59

十七、“四逆”诸方,功用不同60

十八、五泻心汤功用异同61

十九、炙甘草汤的运用61

第四节 药物琐谈62

一、中药功能及其临床特点62

二、临证用药应注意几个问题66

三、一味丹参能功同四物吗66

四、谈处方用药67

五、谈相反相畏68

六、常用药物配伍功用68

七、闲话中药降压与升压69

八、麻黄与细辛应用小议70

九、麻黄与桂枝功用不同70

十、石膏与大黄功用不同71

十一、红花能止血吗72

十二、金刚藤治疗多发性淋巴结炎有效72

十三、谈“柴胡劫肝阴,葛根竭胃汁”72

第五节 医学泛论74

一、王清任与《医林改错》74

二、许寿仁先生学术思想与“新安学派”77

三、金元四大学派仍在流传83

四、谈水与气的关系84

五、“三焦”及其功能84

六、脾升胃降的临床意义86

七、脾阴与胃阴88

八、论“乙癸同源”与“肝肾同治”89

九、论“风火同气”与“痰瘀同源”93

十、“毒”在温病发病中的意义95

十一、食欲减退也有瘀血停滞97

十二、谈“阴火”97

十三、人的记忆思维在脑不在心98

十四、保健不能依赖药物98

十五、要注意医(药)源性疾病100

十六、《内经》抗老防衰思想探讨100

十七、老年人保健与养老103

第六节 医案医话106

一、外感病治法种种106

二、暑湿蒙闭清窍治验108

三、真菌性肺炎治验108

四、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治验109

五、萎缩性胃炎治验110

六、青年女性多患十二指肠淤滞110

七、溃疡性结肠炎治验111

八、漫谈胆石症、胆囊炎及胆病治疗有关问题112

九、“高、冠、糖、胆”综合征114

十、闲话糖尿病与消渴116

十一、消渴重症治验117

十二、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治验118

十三、过敏性紫癜治验119

十四、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治验120

十五、眩晕与头痛从肝论治120

十六、顽固性头痛中药获效123

十七、结核性脑膜炎治验与失误124

十八、遗精与阳痿从肾论治124

十九、阴虚盗汗治验125

二十、多年自汗数诊获愈126

二十一、痫证治验127

二十二、外伤性精神分裂症治验127

二十三、急性脊髓炎证治128

二十四、风痱治验129

二十五、喉头肌麻痹治验130

二十六、神经根炎治验130

二十七、痿躄治验131

二十八、热痹治验132

二十九、结节性多动脉炎治验133

三十、肢端动脉痉挛病(雷诺征)治验133

三十一、男性乳腺增殖症治验134

三十二、老人癃闭(前列腺增生症)治验135

三十三、尿血(出血性肾炎)治验136

三十四、木疝(附睾结核)治验136

三十五、气虚便秘治验137

三十六、风毒(过敏性皮炎)治验138

三十七、湿疹治验138

三十八、药疹治验139

三十九、老年崩漏治验139

四十、子宫肌瘤治验139

四十一、小儿瘀血发热治验140

四十二、小儿夏秋久泻不止治验141

四十三、顽固性复发性唇炎治验141

第二章 滋阴论143

第一节 阴的生理病理143

一、阴的生理143

二、阴虚病因病理144

第二节 阴虚表现与滋阴疗法145

一、阴虚的临床表现及其规律145

二、滋阴疗法及其应用146

第三节 滋阴学派的形成及其发展148

一、张仲景是滋阴学说奠基者149

二、朱丹溪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与“相火论”151

三、张景岳论“真阴不足”152

四、李中梓论“乙癸同源,肾肝同治”154

五、喻嘉言论秋燥伤阴154

六、缪仲淳擅长养阴护液155

七、叶天士为温病养阴先驱156

八、吴鞠通发展温病伤阴理论157

第四节 内科临床常见的阴虚证158

一、阴虚感冒(阴虚发热)159

二、温病伤阴159

三、阴虚热痹160

四、阴虚胸痹161

五、血虚心悸、怔忡161

六、肝火、肝阳、肝风162

七、阴虚肝病163

八、阴虚胃痛164

九、阴虚肺热164

十、阴虚痨瘵165

十一、阴虚咳喘166

十二、阴虚血证166

十三、阴虚不寐167

十四、肾虚遗精168

十五、阴虚消渴169

十六、阴虚盗汗170

十七、阴虚劳损170

十八、阴虚便秘172

十九、阴虚癃闭172

第五节 滋阴法在内科临床的应用174

一、滋阴疗法对高血压病的应用174

二、滋阴法在冠心病的应用175

三、滋阴法在慢性肝病的应用177

四、滋阴法在痹病的应用178

五、滋阴法在萎缩性胃炎的应用179

六、滋阴法在肺结核病的应用180

七、滋阴法在神经衰弱的应用182

八、滋阴法在糖尿病的应用183

九、滋阴法在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应用185

十、滋阴法在眩晕的应用186

十一、滋阴法在低热病的应用188

第六节 滋阴法在中医其他科的应用190

一、滋阴法在妇科疾病的应用190

二、滋阴法在儿科疾病的应用191

三、滋阴法在老年疾病的应用192

四、滋阴法在皮肤外科疾病的应用193

五、滋阴法在骨伤科疾病的应用194

六、滋阴法在耳鼻喉科疾病的应用195

七、滋阴法在眼科疾病的应用196

第七节 几个与滋阴有关的问题197

一、关于滋阴学说与免疫学问题197

二、关于滋阴与补液问题197

三、关于舌质变化与阴虚关系问题198

四、关于滋阴与补阳相互关系的问题198

五、关于滋阴法使用禁忌199

第三章 调气论200

第一节 气的形成、运化途径和规律200

一、宗气200

二、营气200

三、卫气201

第二节 气的生理202

一、气化202

二、气血204

三、脏气204

第三节 气的病理205

一、百病皆生于气206

二、气虚与气实207

三、气虚207

四、气实208

五、气机升降209

第四节 调理气机211

一、方药调气212

二、针刺“得气”218

三、气功调息221

四、太极拳与气功223

第五节 临床“调气”的实践225

一、水气225

二、气喘228

三、气痛229

四、气疬232

五、梅核气233

六、疝气234

七、奔豚气236

八、气鼓237

第六节 讨论与体会238

一、气的实质问题238

二、调气与滋阴的关系239

三、补气、降火、行气与耗气239

四、运气学说与调气的关系240

五、气与免疫学的关系240

第四章 风证论242

第一节 风的概述242

一、风证病因病机242

二、风证证候特征243

三、风证治疗原则244

第二节 临床常见风证辨证论治245

一、伤风245

二、风热246

三、风燥247

四、风火247

五、风温248

六、风湿249

七、暑风250

八、头风250

九、喉风251

十、肠风252

十一、风泻252

十二、风水253

十三、羊痫风254

十四、中风255

十五、惊风256

十六、风疹256

第三节 有关问题的讨论257

一、关于以风作病名问题257

二、关于“食物生风”问题258

三、关于风与“过敏”的关系问题258

四、关于风药特性问题258

五、关子抽风与风药的应用问题259

第五章 火证论260

第一节 火证概述260

一、火的生理功能260

二、火的病理特点262

三、火证治疗原则263

第二节 五脏(五志)火的临床特征与辨证论治264

一、心火264

二、肝火264

三、脾(胃)火265

四、肺火266

五、肾火266

第三节 阳火与阴火的临床特征及辨证论治267

一、阳火267

二、阴火268

第四节 临床常见火证辨证论治269

一、头火269

二、火眼270

三、火牙270

四、寒包火271

五、火咳271

六、火喘272

七、火泻272

八、痰火273

九、火中274

十、火丹274

十一、流火275

十二、火毒275

第五节 问题讨论276

一、人体“火”的实质276

二、温阳补火与滋阴降火276

三、火与风的关系277

第六章 痰证论278

第一节 痰证概述278

一、痰的产生及病理特点278

二、痰证证候特征279

三、痰证治疗原则281

第二节 临床常见痰证辨证论治281

一、痰热扰心282

二、痰迷心窍283

三、痰浊心痛283

四、痰厥头痛284

五、痰逆眩晕285

六、痰扰不寐285

七、痰阻经络286

八、胃伏痰饮287

九、痰饮泄泻287

十、痰疟288

十一、痰核288

十二、痰毒289

十三、流痰290

第三节 问题讨论290

一、痰与饮的异同290

二、痰证与饮证的证候鉴别290

三、中医“痰”与现代医学的联系291

第七章 瘀证论292

第一节 瘀证概述292

一、瘀血的病因病机292

二、瘀证的证候特征293

三、瘀证治疗原则295

第二节 临床常见瘀证辨证论治297

一、瘀血头痛297

二、瘀血心痛298

三、瘀血痹痛299

四、中风瘀阻经络299

五、瘀血咳喘300

六、瘀血失眠301

七、瘀血发热302

八、瘀血汗证303

九、瘀血癫病303

十、瘀血淋浊304

十一、瘀血遗精与阳痿305

十二、瘀血经乱306

十三、脑部外伤瘀阻307

十四、瘀血痞块308

第三节 问题讨论309

一、瘀证与郁证关系问题309

二、化瘀法配合其他治法的临床应用309

三、化瘀药物的临床应用309

第八章 湿热论311

第一节 绪论311

一、湿热证病理机制311

二、湿热与湿温的关系311

三、湿热与暑湿的关系312

四、湿热与疠气的关系312

五、湿热证治疗原则313

第二节 外感湿热与内生湿热的病机与证治314

一、外感湿热的病机与证治314

二、内生湿热的病机与证治315

三、关于黄腻苔317

四、外感湿热从肺论治318

五、论祛湿不伤阴与清热不碍湿319

六、论湿遏热伏与泄湿透热321

七、论湿热证误治的处理322

第三节 常见疾病的湿热病机与证治323

一、内伤发热的湿热病机与证治323

二、黄疸的湿热病机与证治324

三、重症肝炎的湿热病机与证治325

四、胆石症与胆道感染的湿热病机与证治326

五、痹证的湿热病机与证治326

六、痿证的湿热病机与证治327

七、肾病的湿热病机与证治329

八、淋浊的湿热病机与证治330

九、痢疾的湿热病机与证治330

十、流行性出血热的湿热病机与证治331

十一、妇科疾病的湿热病机与证治332

十二、眼科疾病的湿热病机与证治333

十三、皮外科疾病的湿热病机与证治334

第九章 肝胆论337

第一节 有关肝胆理论的探析337

一、论“肝主疏泄”337

二、论肝气虚与肝阳虚339

三、论“肝生于左”342

四、论“乙癸同源”344

五、论“肝病实脾”346

六、论“木郁达之”348

七、论“女子以肝为先天”350

八、论小儿“肝常有余”352

九、论“凡十一脏取决于胆”354

第二节 肝胆病的治法及方药355

一、疏肝理脾法356

二、疏肝行气法357

三、疏肝和胃法357

四、疏肝温中法358

五、疏肝养阴法359

六、疏肝化瘀法360

七、疏肝利水法361

八、疏肝泄热法361

九、平肝潜阳法362

十、平肝息风法363

十一、镇肝息风法363

十二、柔肝息风法364

十三、清肝泄火法365

十四、泻肝降火法365

十五、养肝宁神法366

十六、养肝明目法367

十七、养肝振痿法368

十八、调肝解郁法368

十九、调肝降逆法369

二十、平肝降逆法369

二十一、补肝养血法370

二十二、补肝通痹法370

二十三、补肝调经法371

二十四、疏肝调经法372

二十五、暖肝散气法372

二十六、温肝散寒法373

二十七、敛肝散寒法374

二十八、柔肝清热法374

二十九、缓肝和中法375

三十、育阴调肝法375

三十一、滋水涵木法376

三十二、清火泄木法377

三十三、培土抑木法377

三十四、清金制木法378

三十五、和解少阳法378

三十六、温胆降胃法379

三十七、清胆和胃法380

三十八、疏肝利胆法380

三十九、清肝泻胆法380

四十、清肝退疸法381

第三节 常见肝胆病辨证论治382

一、急性黄疸型肝炎382

二、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383

三、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384

四、鼓胀385

五、肝痈386

六、胆石症、胆道感染386

七、肝郁388

八、甲状腺功能亢进症389

九、疝病390

十、眩晕391

十一、乳腺增生症391

十二、月经不调392

十三、原发性高血压病393

十四、热淋394

第十章 肾病论395

第一节 肾与其他脏腑、经脉的有关生理联系395

一、论“肾为胃关”与“肾胃相关”395

二、论“心肾相交”与“心肾不交”396

三、论“脾肾相关”(先天与后天)397

四、论“乙癸同源”399

五、论“金水相生”400

六、论肾与任脉、冲脉402

七、论肾与督脉403

八、论“膀胱气化”405

第二节 肾之有关病理专题论述406

一、论肾虚之病理特性406

二、论肾实证及其病理409

三、论“诸寒收引,皆属于肾”411

四、论“肾不纳气”412

五、论“肾风”414

六、论肾郁416

第三节 肾病治法专题讨论418

一、论补肾法418

二、论温柔补肾法421

三、论“引火归原”法422

四、论“补肾不若补脾”与“补脾不若补肾”423

五、论泻肾法425

六、论以泻为补治肾法427

七、论妇科补肾法429

八、论金匮肾气丸用法432

第四节 从肾论治在临床各科的应用433

一、从肾论治在内科疾病的应用434

二、从肾论治在妇科疾病的应用436

三、从肾论治在儿科疾病的应用438

四、从肾论治在骨伤科疾病的应用439

五、从肾论治在皮外科疾病的应用440

六、从肾论治在五官疾病的应用441

七、从肾论治在老年疾病的应用44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