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法制心理学简明教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法制心理学简明教程
  • 鲁正新主编 著
  • 出版社: 西南政法学院法制心理学教研室
  • ISBN:
  • 出版时间:1988
  • 标注页数:330页
  • 文件大小:23MB
  • 文件页数:34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法制心理学简明教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法制心理学概要1

一、法制心理学的概念、分支学科及研究内容1

二、法制心理学的历史和现状3

第二节 法制心理学的研究方法6

一、调查研究的方法7

二、统计研究的方法8

三、比较研究的方法9

四、观察法10

五、个案法12

六、问卷法13

第三节 法制心理学的学科体系、与其它学科的关系,及本书的构思14

一、心理学在当代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14

二、法制心理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16

三、本书的体系和结构17

第二章 法制心理的形成机制19

第一节 法制心理形成过程中的基础和要素19

一、影响法制心理形成的内在基础19

二、人们在法制活动中的主要心理成份24

第二节 法制心理形成理论的不同学派27

一、生理心理学派27

二、神经生物学派28

三、行为主义学派28

四、心理分析学派29

五、社会学派30

六、犯罪生物学派30

第三节 研究法制心理应遵循的辩证唯物主义原则32

一、反映论原则32

二、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辩证统一的原则33

三、决定论原则34

第三章 法心理学的历史沿革36

第一节 中国法心理思想发展简况37

一、有关“罪”、“德礼政刑”、“刑”的法心理思想38

二、有关“国之法政”、“君人之术”的法心理思想40

三、有关“人治”与“法治”、“立法”与“变法”的法心理思想42

第二节 西方法心理思想发展简况43

一、有关法心理的一般理论44

二、有关立法与执法,罪与罚的法心理思想47

三、有关法制心理思想49

第三节 马克思、恩格斯有关法心理思想的论述50

一、有关法心理的基本规律51

二、有关法制环节的法心理思想53

三、有关罪与罚的法心理思想54

第四章 立法心理56

第一节 立法心理的特点及研究的意义56

一、什么是立法心理56

二、立法心理的特点58

三、研究立法心理的意义60

第二节 立法心理过程62

一、立法动机的产生62

二、立法决策65

三、立法效果的检验68

第三节 立法者的心理品质70

一、立法者的认识因素70

二、立法者的情绪特征72

三、立法者的意志品质75

四、立法者的性格特征76

第四节 影响立法活动的不利心理因素77

一、社会从众行为77

二、团体成员对权威的顺从78

第五章 守法心理79

第一节 守法意识的概念及构成79

一、守法意识的概念80

二、守法意识的构成83

第二节 守法心理的作用和特征85

一、守法意识的作用85

二、守法意识的特征93

第三节 守法意识的结构因素及其形成95

一、守法意识的结构因素95

二、守法意识的形成101

第六章 犯罪心理(上)107

第一节 什么叫犯罪心理107

一、犯罪心理的特定含义107

二、犯罪心理的实质109

第二节 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生物学因素111

一、年龄与犯罪111

二、性别与犯罪114

第七章 犯罪心理(中)119

第三节 犯罪人的个性心理结构119

一、个性心理结构的一般特征119

二、犯罪人个性心理结构的主要内容123

第八章 犯罪心理(下)136

第四节 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自然因素136

一、时间与犯罪136

二、空间与犯罪139

三、自然灾害与犯罪140

第五节 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社会因素141

一、家庭与犯罪141

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犯罪心理的形成150

第九章 侦查人员心理154

第一节 侦查意识154

一、侦查中的观察154

二、侦查人员注意的品质158

三、侦查中的联想160

第二节 侦查思维163

一、侦查人员的思维品质164

二、侦查判断166

三、侦查推理167

四、侦查假定170

第三节 侦查人员的意志品质171

一、侦查人员的意志和侦查行为171

二、侦查人员的意志品质172

第十章 证人心理175

第一节 证言形成过程和证言失实的心理因素175

一、证人对案情的感知175

二、证人对案情的记忆178

三、证人对案情的陈述180

第二节 证人的作证动机183

一、主动作证的动机183

二、拒绝作证的动机185

三、伪证的动机186

第三节 法庭上证人的心理特征188

一、法庭上证人陈述的一般特征188

二、证人的法庭陈述与暗示190

三、证言失实与证人在法庭的消极心理192

第十一章 刑事被害人心理195

第一节 被害人与犯罪人的心理关系195

一、被害人与犯罪人之间矛盾关系的实质195

二、被害人与犯罪人之间矛盾关系的类型196

三、被害人与犯罪人心理联系的表现形态197

第二节 被害人在遭受犯罪侵害过程中的心理199

一、被害人在遭受犯罪侵害过程中的心理反应和行为表现199

二、制约被害人受害心理反应和行为表现的相关因素201

第三节 刑事诉讼过程中的被害人心理204

一、被害人的证言204

二、被害人的告发心理207

三、被害人的撤诉心理209

第十二章 刑事审判人员心理211

第一节 庭审活动实质与审判人员心理211

一、主持法庭调查211

二、引导法庭辩论214

第二节 审判人员定罪量刑心理分析215

一、审判人员的性格对定罪量刑的影响215

二、审判人员的年龄对定罪量刑的影响216

三、审判人员的经历对定罪量刑的影响217

四、判例和量刑习惯对定罪量刑的影响217

五、公众情绪和社会舆论对定罪量刑的影响218

六、执法动机对定罪量刑的影响219

第三节 刑事审判人员的心理品质219

一、审判人员良好的心理品质是通过行为、态度、表情等表现出来的219

二、审判人员必须迅速感知和分析大量信息,并通过比较作出判断220

三、审判人员在作出决定时必须预见其后果220

四、审判人员对犯罪事实的认识始终是间接认识220

五、审判人员不应有粗暴、专横的心理品质221

六、审判人员必须具有抗干扰和自省的能力221

第四节 审判人员的司法意识222

一、法律的原则性与司法的灵活性相结合223

二、严格划分被告人积极心理与消极心理的界线223

三、全面衡量客观危害程度和主观恶性程度224

四、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端正执法动机225

第十三章 刑事检察人员心理226

第一节 审查批捕心理226

一、审查案卷的心理特点227

二、讯问被告人的心理特点228

三、审查批捕中其它心理现象229

第二节 公诉心理230

一、出庭前的心理准备231

二、在法庭调查中力争主动232

三、法庭辩论中抓住要点,言简意赅,态度明确。肯定有力233

第三节 检察人员的心理素质235

一、良好的认识能力236

二、敏捷的反应能力237

三、情感稳定237

四、坚韧的自制力238

第十四章 刑事辩护心理240

第一节 刑事辩护人的职业心理240

一、刑事辩护人的职业特点及其地位240

二、影响辩护人职业心理的主体因素244

三、刑事辩护人职业心理的主要表现246

第二节 庭前准备阶段辩护人心理248

一、调查取证过程中自我心理的调控248

二、掌握公诉人、被告人心理为法庭辩论作好心理准备250

三、查访询问证人的心理对策253

第三节 辩护人法庭论辩的心理技巧255

一、对辩护人论辩时的心理要求256

二、法庭论辩的心理技巧259

第十五章 民事诉讼心理(上)263

第一节 民事诉讼中当事人的诉讼行为及其心理263

一、当事人民事诉讼行为的心理原因263

二、当事人起诉阶段的心理分析265

三、当事人在案件审理过程中的心理状态274

四、当事人提出上诉的主要心理背景——对一审判决和裁定的不服277

五、执行程序开始的主要心理原因279

第二节 影响民事审判人员审理案件的主要心理因素281

一、影响民事审判人员审理案件的社会心理因素281

二、影响民事审判人员审理案件的主体心理因素283

第十六章 民事诉讼心理(下)286

第三节 民事调解心理286

一、调解原则的心理学依据286

二、说服和态度改变模式与民事调解过程288

三、对作为调解者的民事审判人员的心理分析290

四、采取有效的说服方式增强说服效果294

五、当事人调解达成协议的主要心理障碍297

六、情境因素对调解效果的影响299

第四节 离婚诉讼心理301

一、感情是否确已破裂的心理依据301

二、怎样认定夫妻感情确已破坏303

第十七章 刑罚心理效应311

第一节 特殊预防的心理效应311

一、抑制效应311

二、改造效应314

第二节 一般预防的心理效应316

一、威慑效应316

二、刑罚的道德作用320

三、惩罚犯罪,伸张正义,平衡人们心理323

四、教育群众增强法制观念,提高法律意识324

第三节 影响刑罚心理效应的几个相关因素325

一、破案率及其对刑罚效应的影响325

二、适用刑罚是否得当与犯罪预防32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