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思想概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思想概论
  • 刘国胜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台海出版社
  • ISBN:7801414195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357页
  • 文件大小:16MB
  • 文件页数:368页
  • 主题词:邓小平理论-高等学校-教材;“三个代表”思想-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思想概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1

第一节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1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1

二、邓小平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历史条件2

三、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过程6

第二节 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和科学体系8

一、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8

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10

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11

一、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阶段11

二、全面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14

三、当代大学生学习、掌握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大意义16

[本章逻辑结构]20

[思考练习]21

第二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24

第一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24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24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过程29

第二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历史地位36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36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42

第三节 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46

一、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46

二、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48

三、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49

四、必须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51

[本章逻辑结构]54

[思考与练习]55

第三章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58

第一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58

一、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丰富发展58

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63

第二节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要求65

一、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65

二、实事求是必须尊重实践、尊重群众68

第三节 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69

一、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和精神状态69

二、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73

[本章逻辑结构]80

[思考与练习181

第四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84

第一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84

一、邓小平理论的根本问题84

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及其重大意义87

第二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根本目的94

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94

二、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96

三、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102

[本章逻辑结构]107

[思考与练习]108

第五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110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110

一、邓小平关于中国国情的新判断110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114

第二节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119

一、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形成及其主要内容119

二、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122

第三节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124

一、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的提出及其内容124

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提出的重要意义127

第四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128

一、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不平凡历程128

二、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129

[本章逻辑结构]133

[思考与练习]134

第六章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136

第一节 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136

一、“三步走”的发展战略136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140

三、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特点144

第二节 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146

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146

二、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实现城乡统筹发展152

三、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154

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157

第三节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160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60

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163

三、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166

[本章逻辑结构]171

[思考与练习]172

第七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175

第一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75

一、中国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的改革175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177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完善182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186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186

二、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189

三、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193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196

一、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196

二、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200

[本章逻辑结构]207

[思考与练习]208

第八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211

第一节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211

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保证211

二、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214

第二节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217

一、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217

二、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226

三、加强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228

第三节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29

一、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229

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232

[本章逻辑结构]235

[思考与练习]236

第九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238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238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238

二、两手抓,两手都要硬245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方针248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248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249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奋斗目标251

第三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和基本内容252

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252

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内容253

三、发展先进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63

[本章逻辑结构]268

[思考与练习]269

第十章 “一国两制”和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271

第一节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271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271

二、“一国两制”的内涵及基本内容276

三、“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意义277

第二节 按照“一国两制”基本方针,推进祖国和平统一281

一、“一国两制”的伟大实践281

二、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285

[本章逻辑结构]293

[思考与练习]294

第十一章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296

第一节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296

一、邓小平同志对当今时代特征的科学判断296

二、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国际形势的新判断301

第二节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307

一、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307

二、开展全方位外交,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314

[本章逻辑结构]322

[思考与练习]323

第十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325

第一节 建设和保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力量325

一、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325

二、农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人数最多的依靠力量328

三、知识分子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329

四、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331

五、新的社会阶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332

第二节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333

一、坚持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333

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依靠各族人民的团结337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339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形成339

二、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341

第四节 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343

一、推进党的建设是新的伟大工程的总体要求343

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346

三、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348

[本章逻辑结构]353

[思考与练习]354

后记35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