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同险社会与犯罪治理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同险社会与犯罪治理](https://www.shukui.net/cover/35/33432304.jpg)
- 许福生著 著
- 出版社: 元照出版有限公司
- ISBN:9789574173907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413页
- 文件大小:36MB
- 文件页数:43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同险社会与犯罪治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论风险社会与犯罪治理1
壹、前言1
贰、风险社会与犯罪风险1
一、风险与风险社会之概念1
二、不安全感下的道德恐慌3
三、犯罪风险与事先预警4
參、风险社会下之犯罪恐惧感6
一、犯罪恐惧感与犯罪率变化的不对称6
二、犯罪恐惧感与犯罪态度之相互关联8
三、犯罪问题之政治化及民粹化10
肆、犯罪与刑事政策研究领域之变迁12
一、从古典到实证到批判到日常生活犯罪学派12
二、从被害者保护黄金期到衰退期到复活期14
三、从刑罚福利观到应报观到隔离观16
伍、风险社会下的犯罪治理18
一、从犯罪者处遇到犯罪者风险管理18
二、从公部门的犯罪压制到公私协力的犯罪治理19
陸、未来展望22
第二章 理性选择理论与犯罪治理25
壹、前言25
贰、理性选择理论之基本意涵26
參、理性选择理论抬头之背景28
一、医疗模式之衰退28
二、犯罪计量经济学之出现29
肆、理性选择理论对犯罪治理之影响30
一、提倡强硬的犯罪镇压模式30
二、提倡环境设计的犯罪预防模式31
伍、理性选择理论对犯罪治理影响之评析33
一、威吓效果之评析33
二、隔离政策之评析35
三、提高逮捕率之评析37
四、强迫量刑之评析38
五、环境犯罪学之评析39
陸、未来展望43
第三章 潜在不安全感下之死刑存废47
壹、前言47
贰、我国现行之死刑制度49
一、我国死刑之规定49
二、我国死刑之执行51
參、死刑存废之争论53
一、死刑存置论53
二、死刑废止论56
肆、死刑在刑罚制度上之问题点59
一、刑罚之概念59
二、死刑与应报思想62
三、死刑与威吓效果63
伍、对死刑存废之评论67
陸、未来展望70
第四章 慢性习惯犯之治理75
壹、前言75
贰、犯罪学上慢性习惯犯之研究75
一、渥夫干等同生群研究75
二、国外其他慢性习惯犯之研究79
三、国内犯罪及偏差行为纵贯追踪调查80
四、关于慢性习惯犯之实例81
參、慢性习惯犯研究对刑事政策之影响82
一、强化监控慢性犯罪者83
二、施以预防性拘禁83
三、强化慢性犯罪者起诉计画84
四、长期隔离慢性习惯犯84
五、引入中间性制裁措施85
肆、政策上运用之问题87
一、基础之问题87
二、预测之问题88
三、触犯多少犯罪之问题90
四、犯罪生涯发展之问题一生命周期论与潜在特质论90
五、犯罪之持续性与终止之问题95
伍、英美两国防制对策之借镜96
一、美国之借镜96
二、英国之借镜99
陸、未来展望102
第五章 少年非行之治理107
壹、前言107
贰、少年非行之概念108
一、少年非行之意义108
二、少年非行之刑事政策考量109
參、现行少年非行之特征与课题113
一、非行量少化113
二、再犯化116
三、犯罪暴力化、多样化117
四、在学化117
五、妨害性自主犯罪增加化119
六、少女犯仍维持一定比例化119
七、年长少年犯增加化120
八、偏差行为剽窃性化121
肆、少年非行之处遇与评析122
一、少年法院之处理122
二、跨部会组织与方案之简介123
三、跨部会组织与方案之评析128
伍、未来展望133
一、推动投资青少年事务134
二、推动总动员式参与法137
三、推动深耕式预防法139
四、建构完善的平台140
第六章 性侵害犯罪与科技设备监控145
壹、前言145
贰、性侵害犯罪之基本概念146
一、性侵害犯罪之定义146
二、性侵害犯罪之特征148
三、性侵害犯罪之趋势150
參、性侵害犯之处遇150
一、犯罪者处遇理念之变迁150
二、性侵害犯处遇之必要性153
三、治疗与司法处遇之整合153
肆、我国性侵害犯治疗辅导及社区监控之规范155
一、2005年修法前之规范155
二、2005年修法后之规范158
伍、科技设备监控之基本概念164
一、意义164
二、沿革166
三、适用对象166
四、监控型态166
五、在刑事政策上之意义168
六、在刑事政策上之功能与限制168
陸、科技设备监控在性侵害犯之运用现况170
一、法律依据170
二、监控方式171
三、监控体系175
柒、现行运用问题之检讨与改进作为176
一、相关法律争议176
二、再犯预防180
三、科技设备监控本身运作181
四、执法分工182
捌、未来展望183
第七章 监视录影系统之法制规范187
壹、前言187
贰、监视录影系统与宪法基本权关系188
一、监视录影系统与稳私权之侵害188
二、监视录影系统与行为自由之侵害190
三、监视录影系统之正当化规范191
參、诸外国现行法制规范194
一、英国现行法制规范194
二、日本现行法制规范206
三、美国现行法制规范215
肆、我国现行法制规范与检讨221
一、现行中央法制规范与检讨221
二、现行地方法制规范与检讨229
伍、我国法制规范之改进建议234
一、法制规范之依据234
二、具体规范之内容236
三、「监视录影系统设置管理指导方针」241
陸、未来展望244
一、明确制定监视录影系统法制规范之依据244
二、监视录影系统功能越强规范密度便须更强245
三、成立专责资料保护机构245
四、研发适合国内之教育训练事项准则及内容245
五、应定期评估设置监视录影系统的有效性246
第八章 两岸共同打击有组织犯罪253
壹、前言253
贰、有组织犯罪的基本概念254
一、有组织犯罪之定义254
二、有组织犯罪之成因261
參、台湾黑道发展演变与潜逃大陆发展264
一、台湾黑道发展之演变264
二、潜逃大陆之发展264
肆、两岸共同打击有组织犯罪之策略271
一、在社会对策面上—共同致力于缩小保护服务市场271
二、在立法政策面上—参照「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相关概念271
三、在司法政策面上—深化海峡两岸共同打击犯罪与司法互助协议272
四、在实务执行面上—设立协调机构建构资讯交换及人员交流与制度比较276
伍、未来展望278
第九章 反贪腐之刑事政策思考281
壹、贪污之定义与成因281
贰、我国反贪腐之作为及民众满意度281
參、公务员之裁量权问题282
肆、严格刑事政策规范的对象282
伍、提高风险重于提高刑度283
陸、贪污罪被告不说明财产来源罪之问题284
柒、未来展望285
第十章 赌博与除罪化287
壹、前言287
贰、除罪化之概念288
一、除罪化之意义288
二、除罪化之类型289
三、无被害人犯罪之除罪化290
參、赌博处罚之依据291
一、破坏善良风俗292
二、侵害社会安全293
肆、赌博除罪化之刑事政策思考293
一、就赌博罪保护的法益而言293
二、就两极化刑事政策而言294
三、就赌博本质而言295
伍、赌博除罪化之负面影响296
一、对治安产生之影响297
二、对社会问题之影响299
三、对经济层面之影响299
陸、未来展望300
第十一章 犯罪被害人保护政策303
壹、前言303
贰、犯罪被害人于刑事政策上地位之发展303
一、第一期「被害人黄金时期」304
二、第二期「被害人衰退期」304
三、第三期「被害人复活期」305
參、犯罪被害人保护政策之发展306
一、导入犯罪被害人补偿制度306
二、设立犯罪被害人之支援组织307
三、保障犯罪被害人之刑事诉讼上权益308
四、强调犯罪被害人损害回复之刑事司法改革310
五、制定犯罪被害人等基本法312
肆、我国发展之动向313
一、启蒙期—1980年之前313
二、探索期—1981-1990年314
三、发展期—1991-2000年315
四、法制重整及创新方案期—2001年至今317
伍、未来展望322
一、制定「犯罪被害人等权益保障法」322
二、强化犯罪被害之预防模式325
第十二章 日本之社区治安331
壹、前言331
贰、几个相关名词之概念332
一、社区治安332
二、社区警政334
三、地域警察335
四、第三造警政335
參、日本治安社区化之概况336
一、日本安全神话的破灭336
二、警察之治安社区化活动338
三、社区组织化之犯罪预防活动343
四、全国展开安全、安心造街计画345
五、推展藉由环境设计来预防犯罪348
六、制定生活安全条例350
肆、日本公私协力防治飙车族之实例350
一、日本有关飙车族之现况350
二、日本现行采取之具体对策351
三、飙车防制之法制化352
四、未来努力之处354
伍、我国可借镜之处357
一、派出所融入社区警政理念转型为生活安全中心357
二、社区治安法制化、责任化360
三、强化对社区居民自主性犯罪预防活动之支援361
四、设置少年辅导中心363
第十三章 日本警察微罪处分制度365
壹、前言365
贰、日本现行检警工作分配模式366
一、现行检警关系366
二、检警有关微罪处分之依据367
三、微罪特别处理在刑事政策上之意义368
參、日本警察微罪处分之对象370
一、「有关移送程序特例案件」之通报370
二、某大都市地检署检察长之指示372
肆、日本警察微罪处分之处理程序373
一、警察机关微罪处分处理程序与要领373
二、微罪处分程序书之记载事项375
伍、日本警察微罪处分之实施概况377
一、刑法犯微罪处分数377
二、罪种别之微罪处分数378
陸、日本警察微罪处分之批评378
一、警察机关对于微罪认定标准不一378
二、缺乏明确标准以判断素行不良者379
三、有碍于犯罪嫌疑犯接受法定程序的保障380
四、忽略一般预防功能380
五、扩大刑事司法网适用之问题380
六、其他相关机关之配合程度381
柒、日本警察微罪处分之启示381
一、属于司法前处理的一种转向处分381
二、有明确的法律依据381
三、法律性格类似起诉犹豫处分381
四、考量适正侦查程序达到制衡效果382
五、能大量处理轻微案件382
六、符合修复式司法382
捌、我国可借镜之处383
一、调整检警关系383
二、赋予我国司法警察官微罪处理权限387
三、健全我国警察微罪处理权限之配套措施393
第十四章 证据排除法则与警察因应之道395
壹、前言395
贰、证据排除法则之概念396
參、证据排除法则之理论依据396
肆、证据排除法则之排除标准397
伍、我国现行证据排除法则之规定399
一、绝对排除规定399
二、原则绝对排除例外可以允许399
三、相对排除规定399
陸、实务对警察取证瑕疵之见解与评析400
一、录音录影之瑕疵400
二、自白之瑕疵401
三、搜索、扣押之瑕疵401
四、监听之瑕疵403
五、陷害教唆404
柒、证据排除法则对警察之影响与冲击405
捌、未来警察因应之道406
一、改变以绩效导向为办案模式严守程序正义406
二、认清强制处分权的界限强化搜证程序407
三、全程进行录音以确保自白任意性407
四、加强分析判决书以供编纂刑警办案工作手册参考408
关键词索引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