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新课程背景下的公共教育学教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新课程背景下的公共教育学教程](https://www.shukui.net/cover/27/30288421.jpg)
- 余文森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7040150905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354页
- 文件大小:133MB
- 文件页数:366页
- 主题词:教育学-师范大学-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新课程背景下的公共教育学教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一节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2
第二节 教育学的历史与发展5
第三节 教育学的研究方法10
第四节 教育学与师范生未来的教育工作15
第1单元 教育观——以人为本的教育观19
第一章 教育的认识20
第一节 教育的理解20
第二节 理想的教育23
第三节 现代教育的时代特征28
第二章 教育的意义36
第一节 教育的社会意义36
第二节 教育的个人意义42
第三节 教育的文化意义47
第三章 教育的理想54
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认识54
第二节 新课程培养目标的追求58
第2单元 学生观——主体性的学生观69
第一章 人性观70
第一节 人性的认识70
第二节 人性的假设73
第三节 教育与人性78
第二章 学生观83
第一节 学生的基本属性83
第二节 多元智力视野中的学生85
第三节 学生的权利和义务89
第三章 学习观100
第一节 学习的理解100
第二节 学习的分类103
第三节 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品质109
第3单元 教师观——专业化的教师观117
第一章 教师专业化的认识118
第一节 教师专业化的内涵118
第二节 教师专业化的特点121
第二章 教师的专业发展126
第一节 教师的专业素养126
第二节 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性及其影响因素134
第三节 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途径138
第三章 新课程与教师专业实践144
第一节 新课程与教师专业角色144
第二节 新课程与教师专业行为148
第三节 新课程与教师专业生活150
第4单元 课程观——民主、科学、开放的课程观157
第一章 课程意义158
第一节 课程概念的几种界说158
第二节 课程内涵的发展趋势162
第三节 课程改革的意义165
第二章 课程结构170
第一节 课程类型170
第二节 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与特征175
第三节 义务教育课程结构179
第四节 高中课程结构181
第三章 课程标准187
第一节 国家课程标准的性质与框架187
第二节 国家课程标准的特点与意义193
第四章 课程资源198
第一节 课程资源的意义198
第二节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202
第5单元 教学观——发展、交往、生成的教学观211
第一章 教学的原理212
第一节 教学的意义212
第二节 教学的规律216
第三节 教学的原则220
第二章 教学的方法233
第一节 教学方法的实质与分类233
第二节 直接型教学法235
第三节 间接型教学法244
第三章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250
第一节 全面发展的教学观250
第二节 交往与互动的教学观255
第三节 开放与生成的教学观259
第6单元 评价观——旨在促进发展的评价观265
第一章 教育评价的意义266
第一节 教育评价的认识266
第二节 现代教育评价的发展特点269
第三节 当前考试评价存在的问题与反思273
第二章 教育评价的类型与方法278
第一节 教育评价的主要类型278
第二节 教育评价的主要方法285
第三章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297
第一节 日常教育评价:以真实性为基础,高扬人文性297
第二节 校内学业考试:以测量性为基础,突显教育性302
第三节 毕业或升学考试:以综合性(全面性)为基础,突显导向性306
第7单元 研究观——以校为本的研究观309
第一章 校本研究的认识310
第一节 校本研究的特点310
第二节 校本研究的意义314
第二章 校本研究的基本要素317
第一节 自我反思317
第二节 同伴互助325
第三节 专业引领329
第三章 校本研究的过程、方法与成果333
第一节 校本研究的基本过程333
第二节 校本研究的主要方法336
第三节 校本研究的成果表述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