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教育成层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教育成层研究](https://www.shukui.net/cover/30/33421500.jpg)
- 刘生全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04158116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288页
- 文件大小:16MB
- 文件页数:308页
- 主题词:教育社会学-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教育成层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言1
第一章 重回教育成层研究4
一、教育批评运动4
二、教育功能研究述评8
(一)研究阶段划分8
(二)研究成果提炼9
(三)主要问题与不足10
三、教育成层研究回眸12
(一)研究肇始12
(二)成果整理13
四、教育功能的历史规定性16
五、基本概念解析19
(一)教育功能诸概念19
(二)成层及教育成层22
(三)建构及教育建构23
(四)知识社会概念25
六、研究框架、意义与方法27
(一)研究框架27
(二)研究意义28
(三)研究方法29
第二章 教育成层的历史考察31
一、人类社会的两次大转型31
(一)社会变迁的历史分期31
(二)从“传统”到“现代”35
(三)从“现代”到“后现代”37
二、社会分析的基本角度40
(一)结构视角40
(二)成层视角44
三、教育成层的历史变迁49
(一)教育成层的历史规定性49
(二)前学校教育时期的教育成层50
(三)学校教育非普及时期的教育成层51
(四)学校教育普及时期的教育成层53
(五)终身教育时期的教育成层57
四、教育成层的理论认识57
(一)教育成层的不同解读58
(二)教育成层研究的基本假设67
(三)教育成层机制研究总结69
附录:“社会”的本体论解读70
第三章 教育成层的条件分析75
一、教育成层的基本条件75
(一)社会条件75
(二)教育条件80
二、社会的知识化及知识社会87
(一)知识化进程及其影响87
(二)“知识社会”概念辨析93
(三)知识社会的生成分析101
(四)知识社会的特征分析108
三、当代中国的深刻转型133
(一)“社会转型”的理解133
(二)当代中国的转型特征137
(三)转型的重大意义与深远影响142
(四)转型中国与知识社会146
四、教育的现代扩张与发展150
(一)规模的扩展使教育实现了全员全程覆盖150
(二)作用的增强使教育成为不可或缺的人生经历152
(三)专业化的加强使教育成为复杂的独立王国153
(四)知识化的加深使教育成为抽象的知识体系155
(五)规范化运作使教育的组织和管理高度制度化156
第四章 教育成层的理论拓展157
一、教育成层认识的拓展157
(一)知识社会学的建构观点157
(二)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159
(三)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165
(四)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167
(五)分析与结论169
二、建构概念及建构主义辨析173
(一)建构主义思潮的兴起173
(二)建构主义的谱系学分析175
(三)“建构”的核心精神182
(四)建构概念的本书使用183
三、教育建构概念及其比较优势184
(一)“教育建构”的生成与理解184
(二)教育建构视角的比较优势185
附录:知识社会学的发展脉络189
第五章 教育建构机制的初步探讨192
一、建构视野下教育的基本属性193
(一)教育的建构主体资质193
(二)教育的建构中介属性195
(三)教育的知识属性196
(四)教育的时代特征201
二、教育与社会实体结构205
(一)社会实体结构205
(二)教化与内化(peideia & internalization)206
(三)教育与社会整合(social integration)209
(四)教育与合法化(legitimation)212
三、教育与社会功能结构215
(一)社会功能结构215
(二)教育与职业地位的符应关系216
(三)文凭和证书(diploma & certificate)218
四、教育与社会意义结构220
(一)社会意义结构220
(二)教育的文化和意义建构功能220
(三)文化资本的一般等价物功能221
(四)文化资本积累与传承的途径和规律223
(五)生存心态(habitus)226
五、教育与社会地位结构228
(一)社会地位结构228
(二)教育建构社会地位结构的宏观载体229
(三)教育选择(edueational selection)235
(四)教育分流(educational split-flow)239
(五)身份文化(culture of status)243
第六章 教育和社会关系的重新审视246
一、“教育和社会”的理性反思246
(一)“教育和社会”的学科地位246
(二)现有分析取向及其理论基础250
(三)源于现实和理论的双重挑战253
二、“教育和社会”的理论拓展259
(一)教育的社会基础260
(二)社会的教育基础261
(三)延展分析:教育场域论264
结语269
主要参考文献272
后记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