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肿瘤学概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张清媛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9787117132886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302页
- 文件大小:30MB
- 文件页数:320页
- 主题词:肿瘤学-概论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肿瘤学概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肿瘤学概述1
第二节 肿瘤学学科的发展2
一、古代文献对“肿瘤”一词的认识2
二、现代肿瘤学对“肿瘤”一词的认识3
三、临床肿瘤学的学科构成3
四、临床肿瘤学的发展及现状3
第三节 肿瘤学的动向4
第四节 如何学好肿瘤学5
一、联系基础学科知识5
二、重视临床技能的训练6
三、理论联系实际,诊疗个体化6
四、遵照循证医学的原则,及时更新知识6
第二章 肿瘤流行病学8
第一节 肿瘤流行病学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范畴8
第二节 肿瘤流行病学研究的基本方法10
一、描述流行病学10
二、分析性研究14
三、实验和干预流行病学18
四、理论流行病学18
五、流行病学分支18
第三节 肿瘤流行病学分析常用指标20
一、率20
二、比21
三、归因危险度23
第四节 恶性肿瘤的流行特征23
一、时间趋势23
二、多发肿瘤的流行状况24
三、恶性肿瘤的地理分布25
四、恶性肿瘤的人群分布26
第五节 恶性肿瘤未来流行趋势26
一、全球趋势26
二、我国常见肿瘤的未来发病趋势27
第六节 肿瘤预防策略27
一、国外癌症防治的经验27
二、中国癌症防治的成绩与不足28
三、我国对重点肿瘤防治的对策28
四、病因学预防28
第三章 肿瘤的病因及发病机制31
第一节 各种致癌因素31
一、化学致癌31
二、物理致癌33
三、致瘤病毒33
四、遗传因素34
五、肿瘤发病的多阶段36
第二节 肿瘤的遗传易感性因素37
一、高外显度的遗传综合征与肿瘤易感性37
二、基因-环境相互作用与肿瘤易感性39
三、遗传易感性因素鉴定在肿瘤防治中的应用40
第三节 癌基因41
一、细胞癌基因的功能分类42
二、基因变异方式与原癌基因活化43
三、癌基因与肿瘤生物学的关键科学问题45
第四节 抑癌基因45
一、Rb基因45
二、p53基因45
三、INK4基因家族46
四、CIP-KIP基因家族47
五、PTEN基因47
六、肿瘤转移抑制基因47
第五节 信号传导与肿瘤48
一、基本组成48
二、主要传导通路51
三、肿瘤临床中的信号传导52
第六节 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方向53
第四章 肿瘤的细胞学基础58
第一节 细胞周期与肿瘤58
一、肿瘤是多步骤发生多基因突变的进化性疾病58
二、细胞周期机制的核心调控机制59
三、细胞周期调控的两大机制60
四、细胞周期与DNA修复61
五、细胞周期与细胞凋亡62
六、细胞周期与细胞分化62
七、肿瘤细胞周期机制的破坏62
八、问题与展望63
第二节 细胞分化和肿瘤64
一、细胞分化的调控64
二、诱导分化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实践66
三、关于实体瘤细胞分化治疗面临的若干问题69
第三节 细胞凋亡与肿瘤70
一、细胞凋亡的基本特点及其评价方法70
二、Caspases和死亡受体相关的细胞凋亡途径71
三、内源性细胞凋亡抑制物和Bcl-2基因家族72
四、细胞凋亡和恶性肿瘤73
五、细胞凋亡干预和肿瘤的治疗73
第五章 肿瘤与免疫77
第一节 肿瘤抗原77
一、肿瘤特异性抗原78
二、肿瘤相关抗原79
第二节 肿瘤细胞抗原加工、递呈与识别80
一、抗原递呈细胞80
二、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82
三、共刺激分子83
第三节 抗肿瘤免疫机制87
一、抗肿瘤细胞免疫87
二、抗肿瘤体液免疫92
三、细胞因子94
第四节 肿瘤免疫逃逸98
一、肿瘤诱导的免疫抑制98
二、肿瘤免疫耐受98
第五节 问题与展望100
第六章 肿瘤与转移103
第一节 肿瘤转移的基本过程103
一、肿瘤多步骤转移机制103
二、肿瘤侵袭——肿瘤细胞从原发瘤进入循环系统104
三、肿瘤转移——肿瘤细胞从循环系统进入继发器官105
四、肿瘤转移的器官选择性106
五、肿瘤转移动物模型的研究108
第二节 肿瘤转移的分子生物学基础108
一、基因调控下的肿瘤转移108
二、黏附因子与肿瘤转移108
三、血管生成和肿瘤转移110
四、纤溶酶及其调节因子110
五、基质金属蛋白酶与组织抑制剂111
六、机体免疫状态与肿瘤转移112
第三节 阻止肿瘤转移的发展方向112
一、肿瘤转移的基因治疗113
二、血管生成抑制剂与抗肿瘤转移113
三、细胞黏附因子抑制剂与抗肿瘤转移114
四、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与抗肿瘤转移115
第七章 肿瘤诊断病理学119
第一节 病理大体标本检查和取材119
一、病理大体标本的种类119
二、病理大体标本检查和取材原则120
第二节 肿瘤的基本病变121
一、肿瘤的一般特征121
二、恶性肿瘤的分级和分期123
第三节 肿瘤病理学报告内容124
第四节 各系统肿瘤的病理学WHO分类125
一、肺和胸膜肿瘤组织学分类(2004年)125
二、乳腺肿瘤组织学分类126
三、卵巢肿瘤组织学分类128
四、腹膜肿瘤组织学分类130
五、消化系统肿瘤组织学分类131
六、骨肿瘤分类133
七、软组织肿瘤分类134
第八章 肿瘤的影像学诊断137
第一节 X线检查137
一、X线图像的特点137
二、X线诊断的临床应用138
第二节 CT检查144
一、CT图像的特点144
二、CT诊断的临床应用145
第三节 肿瘤的MRI诊断148
一、常规检查149
二、特殊检查及新技术152
第九章 肿瘤标志物检查154
第一节 概述154
第二节 常用肿瘤标志物的检测154
一、甲胎蛋白测定154
二、癌胚抗原测定155
三、糖链抗原19-9测定156
四、癌抗原125测定156
五、癌抗原72-4测定156
六、癌抗原CA15-3测定157
七、癌抗原CA242测定157
八、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测定158
九、细胞角蛋白19片段测定158
十、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测定159
十一、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测定159
十二、前列腺酸性磷酸酶测定160
十三、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测定160
十四、β2-微球蛋白测定161
第三节 肿瘤标志物的临床应用161
一、肿瘤标志物的临床应用价值161
二、肿瘤标志物浓度的评价162
三、肿瘤标志物的合理应用163
第十章 恶性肿瘤的内科治疗166
第一节 历史回顾166
第二节 内科治疗的水平167
第三节 我国肿瘤内科的发展168
第四节 抗肿瘤药物的分类168
第五节 合理用药170
一、细胞增殖动力学170
二、联合化疗171
三、肿瘤负荷与肿瘤细胞的异质性172
四、耐药172
五、细胞凋亡和分化诱导173
六、根治与姑息化疗174
七、剂量强度174
八、给药途径和给药方法175
九、给药个体化175
十、综合治疗176
第六节 肿瘤化学治疗的适应证与注意事项179
一、适应证179
二、禁忌证180
三、化疗注意事项180
第七节 抗肿瘤药物的常见毒性及处理181
一、局部反应181
二、全身反应181
三、远期毒性185
第八节 实体瘤的疗效评价标准185
一、世界卫生组织标准185
二、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186
第十一章 肿瘤的外科治疗194
第一节 概述194
第二节 肿瘤外科的发展及地位194
一、古代外科经验认识的积累194
二、现代外科的奠基195
三、现代肿瘤外科的发展196
第三节 肿瘤外科的作用199
一、外科手术与肿瘤的预防199
二、外科手术用于肿瘤的诊断199
第四节 肿瘤外科的具体实施200
一、肿瘤外科手术的术前估计200
二、肿瘤外科手术的原则200
三、肿瘤外科手术适应证与禁忌证202
四、肿瘤外科手术的种类203
第五节 外科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模式208
一、外科手术与放射治疗的综合应用208
二、外科手术与化学治疗的综合应用209
三、外科手术与其他治疗方法的综合应用209
四、恶性肿瘤综合治疗的新途径及存在的问题210
第十二章 放射物理基础213
第一节 电离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213
一、电离辐射213
二、带电粒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213
三、X(γ)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214
第二节 电离辐射吸收剂量的测量214
一、剂量学中的辐射量及其单位214
二、放射治疗的放射性装置215
三、深度剂量曲线分布216
第三节 临床物理剂量学与基本概念217
一、放射治疗照射野设计的剂量学原则218
二、放射治疗基本流程218
第四节 放射源的种类和照射方式219
一、目前几种常用放射治疗源核素219
二、X线治疗机221
三、钴-60远距离治疗机221
四、医用加速器222
五、高能电子束222
六、快中子222
七、质子222
八、负π介子222
九、重粒子222
第五节 放射治疗技术223
一、适形放射治疗223
二、调强放射治疗223
三、逆向计划223
四、X(γ)射线立体定向治疗224
第十三章 肿瘤放射生物学225
第一节 概论225
第二节 电离辐射的生物效应225
一、电离作用226
二、激发作用226
三、水的电离和激发226
四、自由基226
五、直接作用226
六、间接作用226
七、氧效应227
第三节 电离辐射的细胞效应227
一、细胞存活的概念227
二、细胞存活曲线227
三、细胞存活曲线的形状228
四、细胞周期时相与放射敏感性229
五、射线对细胞周期各时相的影响229
第四节 细胞放射损伤和修复230
一、DNA链断裂和修复230
二、DNA损伤修复230
三、细胞放射损伤的分类230
四、细胞放射损伤的修复231
五、α/β比值231
六、LQ模型231
第五节 分次照射的放射生物学基础233
一、放射损伤的修复233
二、肿瘤内细胞增殖的再分布234
三、正常组织和肿瘤组织在分次放疗中的再群体化234
四、分次照射时肿瘤乏氧细胞的再氧合235
第六节 正常组织的放射反应235
一、正常组织的增殖动力学235
二、正常组织对放射线的不同反应236
第七节 肿瘤组织的增殖动力学237
一、潜在倍增时间237
二、DNA含量237
三、S期细胞比例(Sphase fraction,SPF)237
四、影响肿瘤生长增殖的因素238
五、肿瘤的组织学类型与放射敏感性239
第十四章 临床放射治疗学241
第一节 放射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241
一、放射治疗的适应证241
二、放射治疗的禁忌证242
第二节 放射治疗种类243
一、根治性放射治疗243
二、姑息性放射治疗243
三、术前放射治疗或术前放化疗243
四、术中放射治疗244
五、术后放射治疗或术后放化疗244
六、放射治疗与化学药物综合治疗244
第三节 放射治疗方法245
一、远距离放射治疗245
二、近距离放射治疗246
三、射性核素治疗247
第四节 放射治疗实施过程中的临床问题247
一、选择适应证、确定放射治疗原则247
二、外照射靶区的确定方法248
三、治疗计划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248
第五节 放射治疗反应与放射损伤249
一、放射反应250
二、放射损伤251
第六节 热疗253
一、热疗的分类及热疗设备253
二、热疗联合放射治疗的生物基础253
三、热疗联合化学药物的生物学基础254
四、热疗、化疗、放疗三联治疗的生物学基础254
五、影响热疗疗效因素254
第七节 放射治疗与化学药物综合治疗254
一、放射治疗与化学药物综合治疗的理论基础255
二、放射治疗与化学药物综合治疗的临床应用256
三、几种常见肿瘤放射治疗与化学药物综合治疗的临床疗效256
第十五章 肿瘤姑息治疗259
第一节 肿瘤姑息治疗的定义259
第二节 晚期肿瘤患者的常见医学问题260
第三节 姑息治疗的原则与方法260
一、姑息治疗的原则260
二、姑息治疗的手段261
三、姑息治疗的服务形式262
四、生活质量评价264
第四节 癌症疼痛的控制264
一、控制癌症疼痛的意义264
二、癌症疼痛的原因264
三、癌症疼痛的评估265
四、癌症疼痛的治疗266
五、癌症疼痛的三阶梯治疗及其一般原则268
六、癌症疼痛与安慰剂271
第五节 神经精神症状控制271
一、头痛271
二、意识障碍273
三、谵妄状态274
四、失眠276
五、焦虑277
六、抑郁278
第六节 临终关怀280
一、濒死患者的支持280
二、肿瘤患者的安乐死问题282
第七节 肿瘤患者生活质量与评估284
一、生活质量的概念285
二、生活质量研究的内容285
三、常用量表的举例285
四、癌症患者生活质量研究的意义及应用286
中英文对照索引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