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湖州古代史稿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湖州古代史稿
  • 沈慧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方志出版社
  • ISBN:7801924975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503页
  • 文件大小:47MB
  • 文件页数:526页
  • 主题词:湖州市-地方史-研究-古代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湖州古代史稿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史前及先秦时期的湖州1

第一节 旧石器时代的湖州1

一、湖州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的发现1

二、湖州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发现的意义2

第二节 新石器时代的湖州3

一、邱城马家浜文化遗址3

二、邱城、毗山等崧泽文化遗址4

三、钱山漾良渚文化遗址6

四、湖州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发掘的意义8

五、舜、禹、防风氏的传说10

第三节 先秦时期的湖州12

一、塔地、毗山等马桥文化遗址12

二、“三城三圻”与吴越争霸14

三、楚国春申君置县菰城16

四、先秦湖州社会经济的发展17

(一)夏商周时期经济的徘徊17

(二)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18

第二章 秦汉时期的湖州24

第一节 秦汉湖州的建置沿革24

一、秦朝湖州的行政建置24

二、汉朝湖州的行政建置25

第二节 秦汉湖州的政治27

一、乌程县、故鄣县、鄣郡的建立27

二、项梁、项羽吴中起义28

三、刘濞统治时期的湖州30

四、中原士大夫南迁与湖州地区世家大族的形成32

五、察举制度的实施35

第三节 秦汉湖州的经济和风俗36

一、秦汉湖州的经济36

(一)“地广人稀”的区域特点36

(二)秦汉湖州的农业37

(三)汉代湖州的手工业38

(四)秦汉国家政策对湖州经济的影响38

二、秦汉湖州的风俗39

(一)信鬼神,好淫祀39

(二)断发文身40

(三)短衣左衽40

(四)习武好斗40

第三章 六朝时期的湖州41

第一节 六朝湖州的建置沿革41

一、孙吴湖州的行政建置41

二、两晋湖州的行政建置42

三、南朝湖州的行政建置43

第二节 六朝湖州的政治44

一、六朝湖州的选官制度44

(一)试吏44

(二)任子45

(三)征辟45

(四)九品中正制46

(五)考试47

二、六朝政权与湖州(吴兴)地区大族47

(一)孙吴政权与吴兴大族47

(二)东晋政权与吴兴大族52

(三)南朝政权与吴兴大族54

(四)吴兴郡世家大族的社会作用61

三、陈朝与吴兴郡62

(一)陈霸先家世简述62

(二)尚武的民风与陈霸先的崛起62

(三)梁末吴兴郡争夺战64

(四)陈朝吴兴太守与吴兴籍三皇后65

(五)长兴的陈霸先遗迹67

四、六朝吴兴郡的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69

第二节 六朝湖州的经济72

一、六朝湖州的农业72

(一)官府对农业的重视72

(二)劳动力的增加和耕作技术的进步74

(三)水利的兴修75

(四)农副业的兴盛76

(五)自然灾害与救助措施77

二、六朝湖州的手工业80

(一)以德清窑为代表的吴兴郡制瓷业80

(二)织造、酿造、制镜、制砖等行业82

三、六朝湖州的商业和金融83

(一)吴兴郡的商业83

(二)吴兴郡的金融85

四、六朝湖州经济的地位87

第三节 六朝湖州的文化88

一、宗教88

(一)佛教88

(二)道教89

二、经学92

三、史学和方志93

(一)史学93

(二)方志95

四、文学96

(一)诗文96

(二)小说99

五、艺术100

(一)绘画100

(二)书法102

(三)音乐103

六、文艺评论103

(一)文学评论103

(二)美术评论104

(三)书法评论105

七、医学105

八、私家藏书106

第四章 隋唐五代时期的湖州107

第一节 隋唐五代湖州的建置沿革107

一、隋朝湖州的行政建置107

二、唐朝湖州的行政建置108

三、五代湖州的行政建置109

第二节 隋唐五代湖州的政治110

一、隋唐吴越国湖州的行政管理110

(一)隋朝湖州的行政管理110

(二)唐朝、吴越国湖州的行政管理111

(三)隋唐选官制度和沈既济的选官用人思想112

二、隋王朝的江南政策与湖州士人116

(一)隋王朝与亡陈皇帝及皇室116

(二)隋朝江南政策和湖州士人的沉浮120

三、隋末农民起义和唐政权在湖州的建立123

四、唐王朝中的湖州人125

(一)陈叔达与唐初太子废立125

(二)唐太宗的“从谏如流”与姚思廉、徐惠的进谏126

(三)武则天重用酷吏政策与徐坚慎重量刑、依法复奏思想128

五、唐中后期殃及湖州的藩镇反叛及其平定129

(一)隋唐五代湖州建置镇及其性质129

(二)唐中后期殃及湖州的藩镇反叛及其平定130

六、波及湖州的农民起义131

七、吴越国统治在湖州的确立132

第三节 隋唐五代湖州的经济133

一、隋唐吴越国时湖州的农业133

(一)水利的兴修133

(二)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135

(三)农产品品种的增多和质量的提高136

二、陆羽和长兴顾渚贡焙138

(一)陆羽和《茶经》138

(二)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宏大的官茶园——顾渚贡茶院140

(三)贡焙对湖州茶业生产和经济、文化的影响141

三、隋唐吴越国时湖州的手工业142

(一)纺织业142

(二)食品加工和酿酒业144

第四节 隋唐五代湖州的文化145

一、宗教145

(一)佛教145

(二)道教149

二、教育149

三、史学和方志150

(一)史学150

(二)方志152

四、文学154

(一)诗歌、散文154

(二)小说159

(三)文学理论160

(四)文学流派161

五、艺术162

(一)书画162

(二)建筑与园林163

六、科学164

第五章 宋朝时期的湖州166

第一节 宋朝湖州的建置沿革166

第二节 宋朝湖州的政治168

一、宋朝湖州的行政管理168

(一)监察机构和监察制度168

(二)驻军与军事组织170

(三)选官制度171

(四)户籍和赋税制度174

(五)职役制度及其改革176

(六)仓储制度177

(七)慈善机构和慈善事业178

(八)邮驿制度180

(九)地籍整理制度182

(十)其他制度182

二、熙宁新法和“乌台诗案”183

(一)熙宁新法在湖州183

(二)苏轼“乌台诗案”184

三、湖州人民的抗金斗争188

四、“霅川之变”与改湖州为安吉州189

五、宋朝湖州的农民起义191

第二节 宋朝湖州的经济192

一、宋朝湖州的农业192

(一)土地的广泛开垦和水利的进一步兴修192

(二)农业生产经验的总结和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194

(三)“苏湖熟,天下足”196

(四)农村产业的专业化分工趋势201

二、宋朝湖州的手工业203

(一)丝织、印染业203

(二)酿酒业203

(三)制镜业204

(四)食品加工业206

(五)印刷业206

(六)其他207

三、宋朝湖州的商业208

(一)商业市镇兴起208

(二)商品经济发展211

(三)“重本”不“抑末”主张213

(四)宋代湖州商品经济评价214

第三节 宋朝湖州的文化215

一、宗教215

(一)佛教215

(二)道教218

二、教育219

(一)胡瑗与湖州州学219

(二)宋代湖州的教育221

三、史学和方志224

(一)史学224

(二)方志225

四、文学228

五、数学230

六、医学231

七、艺术232

(一)书画232

(二)书画理论234

(三)音乐235

(四)园林与建筑235

八、藏书与目录学238

第六章 元朝时期的湖州241

第一节 元朝湖州的政治241

一、元兵占领安吉州(湖州)241

二、元朝湖州的行政管理242

(一)元朝湖州的行政建置242

(二)选官制度244

(三)俸禄制度245

(四)赋役制度248

(五)驿站和急递铺253

(六)救济制度254

三、元末农民起义257

第二节 元朝湖州的经济260

一、元朝湖州的农业260

(一)水利的兴修260

(二)《农桑辑要》的刊行261

(三)《田家五行》和湖州农民对气象规律的认识261

(四)农业的进一步发展263

二、元朝湖州的手工业263

(一)官办手工业264

(二)民间手工业264

三、元朝湖州的商业266

第三节 元朝湖州的文化267

一、教育267

二、史学和方志272

三、文学273

四、书画274

(一)书画家274

(二)书画理论277

五、宗教278

(一)佛教278

(二)道教281

第七章 明朝时期的湖州283

第一节 明朝湖州的政治283

一、朱元璋军攻克湖州283

二、明朝湖州的行政管理284

(一)明朝湖州的行政建置284

(二)选官制度287

(三)军事组织与军事制度288

(四)祭祀制度291

(五)明廷对富户的措置295

(六)漕运组织和制度297

(七)乡民自治的组织和形式299

(八)食盐专卖制度302

(九)归有光、吴承恩在长兴的政绩303

三、明朝湖州赋税制度及其改革305

(一)湖州重赋区的形成305

(二)对官田税负的改革308

四、明朝湖州徭役制度及其演变314

(一)明代徭役的内容314

(二)徭役制度的改革316

(三)官绅优免冒滥与“均田均役”改革321

五、明朝湖州的社会救济事业322

(一)日常救济322

(二)灾荒年份的救济324

六、明朝湖州的抗倭斗争338

七、明朝湖州农民起义和反对官僚地主的斗争340

(一)安吉、孝丰农民起义340

(二)李松领导的白莲教起义341

(三)南浔人民反对官僚地主的斗争342

第二节 明朝湖州的经济343

一、丝绸之府的形成343

(一)蚕桑产区扩大343

(二)湖丝量多质优344

(三)丝绸特产增加345

(四)丝织业市镇崛起346

(五)明代湖州蚕丝业进一步发展的原因350

二、明朝湖州的农业352

(一)水利的兴修352

(二)耕作技术的进步354

(三)养蚕植桑经验的积累356

(四)生态农业经营的萌芽358

(五)军屯与军屯制度359

三、明朝湖州的手工业360

(一)工匠管理制度360

(二)缫丝、丝织技术的进步361

(三)棉、麻织业362

(四)制笔业362

(五)食品加工业363

(六)砖瓦、制陶、采矿及其他364

四、明朝湖州的商业365

(一)各具特色的区域商品经济365

(二)市镇的勃兴及其特点368

(三)农民经济的商品化倾向与雇农身份的提高370

(四)对外贸易曲折发展371

第三节 明朝湖州的文化373

一、教育373

二、经学376

三、史学和方志377

(一)史学377

(二)方志379

四、文学385

五、艺术387

(一)戏曲387

(二)书画389

六、图书出版、收藏与发行390

(一)图书出版390

(二)藏书家和藏书楼391

(三)湖州书船与图书发行392

七、科学技术392

(一)数学392

(二)水利393

(三)军事394

(四)医学395

(五)地理学397

八、宗教397

第八章 清朝鸦片战争前的湖州400

第一节 清初湖州人民的抗清斗争400

一、清兵进入湖州400

二、李之椿、沈荣与湖州的复明运动401

三、魏耕的反清复明活动402

四、长兴人民的抗清运动405

五、顺治年间的其他抗清斗争406

六、涉及湖州的“朱三太子案”407

第二节 清朝前期湖州的政治408

一、清朝湖州的行政管理408

(一)行政建置408

(二)选官制度410

(三)军事组织和军事建置412

(四)恩威并施与涉湖文字狱413

(五)“移孝作忠”推行孝治伦理政治417

(六)继续推行“乡约”和“乡饮酒礼”419

二、清朝湖州赋役制度及改革421

(一)湖州的赋役制度421

(二)对湖州欠粮赋绅衿的打击423

(三)湖州赋税制度改革423

(四)里役改革430

三、清朝湖州的社会救济和保障事业433

(一)日常救济和保障433

(二)灾荒年份的救济439

第三节 清朝前期湖州的经济442

一、丝绸之府的发展与繁荣442

(一)蚕桑业进一步专业化商品化442

(二)“七里丝”等湖州丝、绸名冠全国445

(三)湖丝贸易扩大与市镇继续繁荣448

二、清朝湖州的农业454

(一)水利的兴修与保护454

(二)垦荒与军屯457

(三)淡水养殖与湖羊饲养458

(四)从余粮区到缺粮区460

三、清朝湖州的手工业461

(一)棉、麻纺织业461

(二)酿酒业462

(三)窑业462

(四)造纸业463

(五)造船业464

(六)制笔业465

(七)榨油业465

(八)食品加工业466

(九)其他468

四、清朝湖州市场经济的萌芽468

(一)完备的市场网络与销售机制468

(二)资本主义的萌芽及缓慢发展472

(三)佃农抗租与商业资本从农村转移474

第四节 清朝前期湖州的文化476

一、教育476

二、经学和考据学478

三、史学和方志482

(一)史学482

(二)方志484

四、文学486

五、艺术488

(一)书画488

(二)戏曲489

六、科学和技术490

(一)数学、天文490

(二)水利491

(三)医学491

七、藏书家和藏书楼493

八、宗教494

(一)佛教494

(二)道教495

(三)天主教496

参考文献举要497

后记50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