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山区发展与环境保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山区发展与环境保育
  • 王青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244994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115页
  • 文件大小:13MB
  • 文件页数:126页
  • 主题词:科学技术-应用-抗震救灾-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山区发展与环境保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中国山区产业与自然资源利用1

1.1自然资源与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模式1

1.2中国山区自然资源利用历史回顾3

1.2.1狩猎社会3

1.2.2传统农业社会3

1.2.3工业化初、中期4

1.2.4工业化后期及后工业化社会5

1.3山区资源开发贡献度评价5

1.3.1评价原则6

1.3.2指标体系6

1.3.3评价方法6

1.3.4结果与讨论8

1.4山区产业发展与资源开发时序10

参考文献11

第二章 中国山区经济发展与非农产业12

2.1中国山区与平原地区经济发展对比研究12

2.1.1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12

2.1.2关于平原地区与山区收入差距的几点认识14

2.2中国东西部山区与平原经济发展对比研究16

2.2.1广东省内山区县与珠江、长江三角洲比较16

2.2.2四川省川西山区县与成都平原比较16

2.3中国山区产业空间分异特征18

2.3.1中国山区产业发展水平南北分异显著18

2.3.2同一山区内部地区间产业结构水平差距明显19

2.4几点认识19

2.4.1中国山区经济发展差异与非农产业的关系19

2.4.2非农产业是山区经济发展滞后的主导因素20

参考文献20

第三章 中国山区非农产业发展及战略22

3.1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态势22

3.2中国山区经济发展差距23

3.3中国山区非农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25

3.3.1山区发展非农产业的有利条件25

3.3.2面临的挑战26

3.4中国山区非农产业发展类型28

3.4.1生态旅游业28

3.4.2水电28

3.4.3交通、通讯业28

3.4.4绿色食品、天然生物制药29

3.4.5采矿业29

3.4.6民族工艺品29

3.4.7劳务输出30

3.5中国山区非农产业发展战略定位30

参考文献31

第四章 中国山区发展阶段理论与模型32

4.1区域发展及其驱动力32

4.2区域发展阶段性与时空等价概念33

4.2.1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与模型33

4.2.2时空等价概念模型37

4.3 T=S模型应用实例38

4.3.1 2000年四川成都平原与川西山区人均GDP空间差异研究38

4.3.2中国1990~2002年人均GDP增长轨迹研究39

4.4结果讨论41

4.4.1 Logistic模型与区域发展的阶段性41

4.4.2 T=S模型揭示了区域演进的机理42

4.4.3中国山区发展阶段定位42

4.4.4中国山区发展阶段转换的条件42

4.4.5中国山区与全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时间差43

4.4.6中国山区与全国经济发展的均衡问题43

4.5本章思考43

4.5.1预测科学与科学预测43

4.5.2定性与定量44

4.5.3概念模型44

参考文献45

第五章 空间结构理论与山区开发型式46

5.1区域空间结构与区域开发理论46

5.1.1区域空间构成46

5.1.2区域实体类型47

5.1.3区域开发元理论探索47

5.2区域开发模式的“周期表”现象48

5.3对山区发展的两点思考49

5.3.1中国山区产业空间布局的多元化、多层次问题49

5.3.2山区发展的耗散结构49

参考文献51

第六章 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层次与阶段52

6.1生态旅游的层次性与阶段性52

6.1.1生态旅游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52

6.1.2生态旅游资源具有层次性53

6.1.3生态旅游开发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53

6.1.4生态旅游的发展是层次性与阶段性的统一53

6.2四川省生态旅游的层次、阶段及类型划分54

6.2.1生态旅游资源层次的划分54

6.2.2生态旅游形式三个层次的划分55

6.2.3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三个阶段56

6.2.4空间格局57

6.3讨论59

参考文献59

第七章 长江上游生态与生产统筹规划60

7.1统筹规划的意义60

7.2统筹规划理论基础61

7.2.1主体功能区规划61

7.2.2综合生态系统管理61

7.2.3主题生态功能分区62

7.3统筹规划示范62

7.3.1区域背景63

7.3.2生态位势64

7.3.3资源优势67

7.4示范区统筹规划理念68

7.4.1战略定位68

7.4.2指导思想68

7.4.3发展理念68

7.4.4发展目标68

7.4.5发展道路68

7.5示范区主体功能区规划69

7.5.1原则69

7.5.2依据69

7.5.3方法70

7.5.4方案71

7.5.5空间管制71

7.5.6评价导向74

7.6示范区主题生态功能分区74

7.6.1主要生态类型及分布74

7.6.2分区目的75

7.6.3分区方法76

7.6.4分区方案76

参考文献82

第八章 长江上游水土流失与人类活动82

8.1长江上游水土流失现状84

8.2水土流失的驱动力84

8.2.1自然因素89

8.2.2人文因素90

8.3人类活动与水土流失耦合机制91

8.3.1人口增长与水土流失94

8.3.2山区贫困与水土流失94

8.4几点思考94

8.4.1水土流失的人文机制95

8.4.2水土流失的几个阈值95

8.4.3长江上游的滑坡与泥石流96

8.4.4水土流失的防治对策96

8.4.5 2个科学术语97

参考文献98

第九章 长江上游山区聚落与水土保持98

9.1山区农村聚落形成的环境机制98

9.1.1地理机制:坡地过程与流99

9.1.2生态机制:源与流100

9.1.3物理机制:熵、负熵流101

9.2水土保持与山区聚落发展的内在机制101

9.2.1水土保持是对“流”的调控过程102

9.2.2小流域综合治理是一个完整的截流或节流体系102

9.3金沙江下游宁南县水土保持成就调查104

9.4 结论104

9.4.1山区聚落处于山体截流部位的地理环境104

9.4.2水土保持是山区聚落拓展承载力的有效途径104

9.4.3水土保持在农村发展中有重要意义107

参考文献108

第十章 长江上游水土保持与山区发展108

10.1水土保持在山区发展中的战略定位108

10.1.1水土保持是山区发展的生命线109

10.1.2水土保持是生态建设的主体工程109

10.1.3水土保持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程110

10.1.4水土保持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桥梁和纽带110

10.2金沙江下游水土保持成就111

10.3新时期水土保持面临的机遇与挑战113

10.4水土保持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途径11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