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三农、民生与经济增长 中国特色改革与发展探索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蔡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3109036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446页
- 文件大小:29MB
- 文件页数:464页
- 主题词:经济改革-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三农、民生与经济增长 中国特色改革与发展探索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农业、农村、农民3
农村发展不平衡的实证分析与战略思考3
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发展不平衡的趋势3
二、收入分配不均等和发展不平衡的演变轨迹6
三、从发展战略角度探讨农村区域平衡发展机制8
四、中国农村区域发展差异的因素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11
农业保护政策:国际经验与中国现实16
一、农业保护政策的由来16
二、中国比较优势和政策环境的变化20
三、不完全保护的“非帕累托性质”24
宏观经济政策调整与农民增收27
一、从宏观经济角度看农民收入增长27
二、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宏观经济因素32
三、结论42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44
一、新农村建设是对于经济规律的有中国特色的创造性运用44
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和建设新农村的时机和条件45
三、建设新农村就是要形成一个解决“三农”问题的长效机制47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学分析52
一、含义和内容52
二、时机与条件55
三、途径与措施59
四、政策建议61
农村劳动力剩余及其相关事实的重新考察:一个反设事实法的应用64
一、引言64
二、农村非农就业的扩大66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其年龄结构68
四、其他“三农”问题的重新考察71
五、结语和政策含义76
刘易斯转折后的农业发展政策选择78
一、引言78
二、转折点上的农业阶段特征80
三、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其性质83
四、开放条件下的粮食安全88
五、粮食比较优势与价格激励91
六、结语95
中国“三农”政策的60年经验与教训97
一、中国特色的城乡关系政治经济学97
二、1978年以来的“三农”政策改革103
三、农村经济发展的成就107
四、“三农”政策新方向和重点改革领域110
第二篇 人口、就业与劳动力市场117
户籍制度与劳动力市场保护117
一、改革前后的户籍制度117
二、户籍制度得以维系的制度原因119
三、粮食、就业与迁移数量决定122
四、城市政府悖论:户籍改革还是就业保护125
五、总结和政策含义130
迁移的双重动因及其政策含义:检验相对经济地位变化假说131
一、引言131
二、相对经济地位变化与迁移决策:理论模型133
三、贫困农村的迁移决策:数据与检验134
四、劳动力迁移、农民收入和政府政策139
作为市场化的人口流动: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143
一、引言143
二、转轨时期人口迁移理论147
三、空间分布特征变化152
四、迁移的决定因素:计量分析155
五、结论157
人口转变对经济增长持续性的影响159
一、引言159
二、人口转变、人口红利和增长源泉162
三、人口转型对储蓄率的影响167
四、人口转型的增长效应173
五、总结和政策建议176
人口转变、体制转轨与养老保障模式的可持续性180
一、人口转变与老龄化趋势181
二、养老保障体制的改革路径和方向183
三、中国养老保障体系的脆弱性186
四、向个人积累制养老保障模式过渡190
五、利用劳动力市场减轻养老压力196
六、利用家庭养老传统补充社会养老资源的不足200
七、政策建议总结209
中国城镇劳动参与率的变化及其政策含义211
一、引言211
二、劳动参与率怎样对劳动力市场状况做出反应213
三、哪些人退出劳动力市场,为什么219
四、就业、失业和退出劳动力市场的决定因素224
五、提高劳动参与率的政策含义228
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劳动力市场制度231
一、劳动力市场与就业促进231
二、可供借鉴的国际经验233
三、劳动力市场模式选择238
四、结论和讨论239
劳动力流动政策的形成与演变243
一、户籍制度形成的逻辑244
二、家庭承包制解放了劳动力245
三、从“离土不离乡””到“民工潮”247
四、从“数量悖论”到“供求法则”250
五、结语255
从金融危机影响看就业优先原则258
一、金融危机对劳动力市场的冲击258
二、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与教训261
三、宏观经济政策的就业效果评价263
四、通过政策协调体现就业优先原则266
第三篇 从GDP增长到人文发展271
城乡收入差距与制度变革的临界点271
一、引言271
二、制度需求与制度形成:解释传统城乡关系274
三、激励强度、制度均衡与城乡关系改革279
四、投票、呼声、退出与改革的制度临界点282
五、结语284
通过扩大就业缩小收入差距,构建和谐社会286
一、改革以来收入差距扩大趋势286
二、缩小收入差距的政策手段288
三、靠扩大就业缩小差距的有效途径289
为什么劳动力流动没有缩小城乡收入差距291
一、引言291
二、劳动力流动和户籍制度改革294
三、现行统计未能覆盖所有收入298
四、重新分解收入差距301
五、结论304
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趋同与差异:对西部开发战略的启示306
一、引言306
二、改革以来地区差距变化的型式308
三、条件趋同和决定区域发展的因素311
四、条件趋同的实证及其结果314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317
中国地区比较优势:差异、变化及其对地区差距的影响323
一、引言323
二、区域比较优势:禀赋的和显示性的326
三、要素报酬趋同了吗331
四、比较优势与经济增长339
五、结论343
“文化大革命”对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影响345
一、“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经济增长345
二、“文化大革命”的财富破坏效应348
三、估计“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人力资本损失350
四、“文化大革命”遗产与改革以来的增长354
五、结论357
第四篇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361
21世纪中国经济增长可持续性:人口和劳动力因素的作用361
一、中国经济增长靠什么361
二、为什么中国能保持高速增长366
三、今后这些增长因素还存在吗369
四、未来增长靠什么373
中国宏观经济稳定的长期视角378
一、引言378
二、中国宏观经济不稳定的内在根源381
三、从长期视角重新考虑宏观经济政策388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节能减排内在动力393
一、引言393
二、经济发展阶段与增长方式395
三、中国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398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405
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区域延续:大国雁阵模型分析409
一、引言409
二、中国产业结构演变的区域特征413
三、分区域全要素生产率;经验检验415
四、中西部地区制造业的发展机遇420
五、结论425
中国工业重新配置与劳动力流动趋势427
一、前言427
二、中国作为大国经济429
三、刘易斯转折点及其中国特色433
四、是政策效应还是比较优势动态435
五、雁阵模式:回归比较优势439
六、总结和政策建议442
后记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