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初识传播学 在信息社会正确认知自我他人及世界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初识传播学 在信息社会正确认知自我他人及世界](https://www.shukui.net/cover/3/33409267.jpg)
- (美)埃姆·格里芬(EmGriffin)著;展江译 著
-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ISBN:9787550276307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572页
- 文件大小:290MB
- 文件页数:593页
- 主题词:传播学-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初识传播学 在信息社会正确认知自我他人及世界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写在前面1
第一部分 给初学者搭建基础2
第1章 从理论的“定义”开始2
1.1 理论的定义与功能2
1.2 什么是传播?6
1.3 理解全书框架9
1.4 鲜活生动的章节特色10
第2章 基本分类:实证还是阐释?13
2.1 两位传播学者对“铁杆粉丝”的看法13
2.2 实证性还是阐释性:两者的差别16
2.3 认知方式:发现真理或建立多重现实?17
2.4 人类本性:决定论或自由意志?18
2.5 最高价值:实证性或思想解放?19
2.6 理论目标:一般法则或阐释性引导?20
2.7 研究方法:定量或定性?21
2.8 在实证性—阐释性量表中绘制理论地图25
第3章 何为成熟的理论?29
3.1 典型案例:欧内斯特·博尔曼的符号聚合理论30
3.2 实证性传播理论的成熟标准是什么?32
3.3 阐释性传播理论的成熟标准是什么?36
3.4 两种标准的共性41
第4章 绘制传播学的导引地图44
4.1 社会心理学派45
4.2 控制论学派46
4.3 修辞学派48
4.4 符号学派49
4.5 社会文化学派51
4.6 批判学派52
4.7 现象学派53
4.8 绘制理论的导引地图55
4.9 伦理学派56
第二部分 人际传播60
单元引言 人际信息60
第5章 符号互动论63
5.1 意义:社会现实的建构64
5.2 语言:意义的来源65
5.3 思维:扮演他人角色的过程67
5.4 自我:镜子中的映像68
5.5 社群:他人预期的社会化效果70
5.6 符号互动的应用案例71
5.7 评论:一个过于随意的理论?72
第6章 意义协调管理理论75
6.1 行动中的CMM理论——现场调查76
6.2 对话中的人:创造共同体的纽带78
6.3 讲述的故事和现实故事81
6.4 世界化沟通:不认同,但试着协调86
6.5 伦理反思:马丁·布伯的对话伦理87
6.6 评论:不易掌握的敏锐阐释88
第7章 违反预期理论91
7.1 个人空间预期:一致还是偏离?92
7.2 原始模型的应用性测试94
7.3 由复杂的模型变为精炼的理论95
7.4 EVT的核心概念96
7.5 互动调适——调整预期100
7.6 评论:一项持续进展且广受好评的工作101
7.7 伦理反思:康德与绝对命令102
第8章 建构主义105
8.1 关于角色类型问卷的说明105
8.2 人际建构:认知复杂性的证据106
8.3 衡量建构差异的RCQ计分方式107
8.4 个人中心信息——人际边界108
8.5 信息生产:创建基于目标的行动计划109
8.6 个人中心信息的有利结果112
8.7 认知复杂的传播者的社会化过程114
8.8 评论:认知复杂度的再思考115
单元引言 关系发展119
第9章 社会渗透理论122
9.1 人格结构:多层的洋葱123
9.2 通过自我暴露而亲密123
9.3 自我暴露的深度与广度125
9.4 基于成本和收益调整亲密关系126
9.5 伦理反思:伊壁鸠鲁与伦理利己主义129
9.6 在实践中变得复杂的简单概念130
9.7 评论:对社会渗透的反思132
第10章 不确定性递减理论135
10.1 不确定性递减:预测和解释136
10.2 不证自明的理论:对不确定性的确定136
10.3 定理:不确定性公理的逻辑力138
10.4 应对不确定反应的信息计划140
10.5 焦虑/不确定性管理理论142
10.6 评论:对不确定性的持续疑虑144
第11章 社会信息加工理论149
11.1 CMC与面对面:一小口代替一大口150
11.2 用具有亲密感的语言线索取代非语言线索151
11.3 延长的时间——CMC的关键变量154
11.4 超人际视角理论——CMC传播比面对面沟通更亲密155
11.5 评论:沃尔瑟的坦诚评价159
单元引言 关系维持163
第12章 关系辩证法166
12.1 亲密关系的“拔河”辩证法167
12.2 影响人际关系的3种辩证法168
12.3 第二代辩证法:巴赫金论对话173
12.4 伦理反思:西塞拉·博克与诚实原则177
12.5 评论:满足一个好的阐释性理论的标准178
第13章 互动观点181
13.1 作为一个系统的家庭182
13.2 与人际沟通有关的公理183
13.3 陷入一个无路可去的系统187
13.4 重构:通过改变规则来改变游戏188
13.5 评论:系统理论内部所需的调整190
单元引言 影响力193
第14章 社会判断理论195
14.1 三种态度:接受、拒绝,或中立196
14.2 自我投入——你有多在乎?197
14.3 判断信息:对比和同化错误199
14.4 差异和态度改变199
14.5 给传播者的实用建议200
14.6 促成态度转变的条件201
14.7 评论:理论上的接受区域有多宽?203
第15章 详述可能性模型206
15.1 说服策略的中心路线和边缘路线207
15.2 详述的动力:值得为它耗费脑力吗?208
15.3 详述的能力:他们能做到吗?209
15.4 详述的类型:实证性思考与偏向性思考210
15.5 详述的论据:强论据、弱论据和中立论据210
15.6 边缘线索:发挥影响力的替代性路线211
15.7 边缘路线及其效果的有限性212
15.8 选择一条路线:给说服者的实际建议214
15.9 伦理反思:尼尔森与重大选择215
15.10 评论:详述ELM模型216
第16章 认知不协调理论219
16.1 不协调:行为与信念不一致219
16.2 烟民的健康意识:应对不协调220
16.3 如何减少行为与态度间的不协调?221
16.4 经典实验:“我会为了1美元撒谎吗?”224
16.5 三种高水准的修正:不协调的因果225
16.6 付诸实践的理论:通过不协调来说服229
16.7 评论:不协调理论的不协调229
第三部分 群体和公共传播234
单元引言 群体决策234
第17章 群体决策的功能视角237
17.1 有效决策的4大功能函数238
17.2 功能函数的优先排序241
17.3 履行功能函数时沟通的作用242
17.4 从池塘到大海244
17.5 给入门者和专家的实用建议245
17.6 伦理反思:哈贝马斯与对话伦理学246
17.7 评论:理性是否被高估了?247
第18章 适应性结构化理论251
18.1 单序列阶段模型的逐步淘汰252
18.2 吉登斯的结构化254
18.3 互动:道德、沟通和权力的问题255
18.4 规则和资源的使用与滥用256
18.5 研究规则与资源的使用257
18.6 改变的生产与稳定的再生产258
18.7 我们该怎样生活(在群体里)?260
18.8 评论:取决于吉登斯——褒贬皆是261
单元引言 组织沟通264
第19章 组织文化的研究方法267
19.1 文化是组织生活的隐喻267
19.2 什么是文化?什么不是文化?268
19.3 深描——民族志学者的工作269
19.4 隐喻:重视语言的暗示270
19.5 揭开故事的象征性阐释271
19.6 仪式:一直是,永远是273
19.7 管理者能成为改变企业文化的代理人吗?274
19.8 评论:文化研究方法有用吗?275
第20章 组织传播的批判理论278
20.1 日常生活的公司殖民279
20.2 信息或沟通:至关重要的差异280
20.3 策略:为扩大控制而采取的公共管理行为282
20.4 共识:自愿服从于隐性控制283
20.5 关联:自由表达观点,但没有投票权285
20.6 参与:实践中的股东式民主286
20.7 股东式参与的典型案例288
20.8 伦理反思:韦斯特与预言实用主义289
20.9 评论:职场民主只是一场梦吗?290
单元引言 公共修辞294
第21章 修辞学297
21.1 修辞学:让说服成为可能298
21.2 修辞论证:理性、道德和情感298
21.3 修辞学的五大准则303
21.4 伦理反思:亚里士多德的黄金分割304
21.5 评论:经受住时间的考验305
第22章 表现主义308
22.1 认同:没有认同,就不可能说服别人309
22.2 戏剧五元素310
22.3 罪感—救赎循环:一切修辞学的根源312
22.4 运用表现主义视角的修辞批评314
22.5 评论:如何评估批判学者的分析?315
第23章 叙事范式319
23.1 讲述一个动人的故事320
23.2 叙事和范式:基本术语的定义321
23.3 范式转换:从理性世界范式转至叙事范式322
23.4 叙事理性:一致性和逼真度324
23.5 评论:费希尔的故事前后一致和逼真吗?326
第四部分 大众传播330
单元引言 传媒与文化330
第24章 传媒生态学334
24.1 媒介即信息335
24.2 传媒生态学的挑战335
24.3 对人类历史上传媒工具的分析337
24.4 伦理反思:波兹曼与浮士德式交易341
24.5 评论:他怎么可能是正确的?如果他正确又该如何呢?343
第25章 符号学346
25.1 绞尽脑汁处理符号347
25.2 黄丝带的转变:从宽恕到自豪349
25.3 神话的制造:剥除符号的历史350
25.4 揭秘同质社会的神话352
25.5 大众传播符号学:“我想成为像乔丹那样的人”354
25.6 评论:神话符号能永远维系现状吗?355
第26章 文化研究358
26.1 传媒是强有力的意识形态工具359
26.2 早期的文化批判学者360
26.3 通过对话制造意义362
26.4 大众传播的集团控制362
26.5 1991年海湾战争中传媒的作用:变为戏剧的战争363
26.6 后“9·11”事件的传媒报道——强制性的恐惧365
26.7 固执的受众367
26.8 评论:你的意识形态决定你的判断368
单元引言 传媒效果371
第27章 涵化理论374
27.1 暴力指数375
27.2 相等的暴力,不等的风险376
27.3 电视观众分类377
27.4 受电视影响的意识造就可怕的思想377
27.5 主流化:观众立场的模糊、混合与转向378
27.6 共鸣:现实生活中暴力行为的再现379
27.7 电视暴力还在培育恐惧吗?380
27.8 评论:涵化差异是否真实、巨大而且至关重要?381
第28章 议程设置猜想385
28.1 初始议程:不是思考的对象,而是聚焦的目标385
28.2 恰逢其时的理论386
28.3 传媒议程与公众议程:高度匹配的一对387
28.4 何者为因,何者为果?387
28.5 谁为议程设置者设置议程?388
28.6 哪些人最受传媒议程的影响?390
28.7 架构:特性显著性的转移390
28.8 不仅主导聚焦的目标,而且影响聚焦的方式392
28.9 引导观念————传媒议程的行为效应394
28.10 伦理反思:克里斯琴斯与社群主义伦理395
28.11 评论:效果有限,而且范围太广?396
第29章 沉默的螺旋假说400
29.1 感知舆论气候的准统计器官401
29.2 被孤立的恐惧:驱动沉默螺旋的引擎402
29.3 大众传媒的强大作用403
29.4 什么时候说话,什么时候沉默?404
29.5 加速的沉默螺旋406
29.6 死硬派和前卫派:改变世界的抵抗者408
29.7 评论:勾画螺旋图形时的致命瑕疵?409
第五部分 文化语境414
单元引言 跨文化传播414
第30章 传播调适理论417
30.1 从简单的概念发展成综合性传播理论418
30.2 两种传播调适策略418
30.3 融合和分歧的动机421
30.4 接受者对融合与分歧的评估424
30.5 CAT如何看待对老人的偏见425
30.6 评论:以降低清晰度的代价来扩展应用范围427
第31章 面子协商理论430
31.1 集体主义文化和个人主义文化432
31.2 自我构念:文化中多样的自我镜像433
31.3 面子的多面性434
31.4 可预测的冲突管理方式436
31.5 应用:充分的跨文化面子功夫439
31.6 评论:高分通过测试的理论440
第32章 口语代码理论444
32.1 口语代码的独特性445
32.2 口语代码的多样性446
32.3 口语代码的本质447
32.4 口语代码的阐释448
32.5 口语代码的定位450
32.6 口语代码在对话中的力量451
32.7 表现民族志452
32.8 评论:传播学理论中的各种口语代码453
单元引言 性别与传播457
第33章 性别方言类型460
33.1 当哈利遇到莎莉:两种文化的碰撞461
33.2 女性渴望联系,男性渴望地位463
33.3 融洽对话与报告对话464
33.4 “现在才算开始明白了”467
33.5 伦理反思:卡罗尔·吉利根的不同立场468
33.6 评论:是否对传播学研究和男人过于宽厚?469
第34章 立场理论473
34.1 源于哲学与文学的女性主义立场475
34.2 作为边缘人群的女性476
34.3 本然知识与局部知识478
34.4 强实证性:缘于女性立场的客观观念479
34.5 理论应用:基于女性生活的传播学研究481
34.6 黑人女权主义的特殊立场482
34.7 伦理反思:本哈比与互动性普适主义482
34.8 评论:边缘人群的立场更客观吗?484
第35章 失声群体理论487
35.1 失声群体:他人宇宙中的黑洞488
35.2 为人类经验命名的男权489
35.3 作为传播守门人的男性490
35.4 互联网尚未履行的承诺491
35.5 转译的问题:男性话语里的女性真相492
35.6 私下表达:女性之间的沟通494
35.7 公共表达:女性主义词典495
35.8 性骚扰:用创造的新词来表达感受497
35.9 评论:男性希望女性沉默吗?498
第六部分 回顾与整合502
单元引言 传播理论502
第36章 传播理论的共享线索507
附录一 理论概要524
附录二 印证传播学理论的电影528
附录三 美国传播协会的传播道德信条532
注释534
出版后记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