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绿色建筑设计与技术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杨维菊主编 著
- 出版社: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4126032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832页
- 文件大小:563MB
- 文件页数:850页
- 主题词:建筑设计-无污染技术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绿色建筑设计与技术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绪论1
1.1绿色建筑的概念1
1.2绿色建筑的发展及现状3
1.2.1西方绿色建筑的发展3
1.2.2西方发达国家绿色建筑的实践探索6
1.2.3中国绿色筑的发展与现状10
1.3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原则与方法11
1.3.1绿色建筑设计理念12
1.3.2绿色建筑的设计原则13
1.3.3绿色建筑的设计方法14
第2章 中国传统建筑的绿色经验16
2.1中国传统建筑中体现的绿色观念16
2.1.1“天人合一”——一种整体的关于人、建筑与环境的和谐观念16
2.1.2“师法自然”——一种学习、总结并利用自然规律的营造思想17
2.1.3“中庸适度”——一种瞻前而顾后的资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理念18
2.2中国传统建筑中体现的绿色特征20
2.2.1自然源起的建筑形态与构成20
2.2.2低技术策略下的经验与传承23
2.2.3高适应性特征的地域原创24
2.2.4可持续发展的材料利用与构造模式26
2.2.5有调适特点的微气候环境26
第3章 绿色建筑的规划设计28
3.1从田园城市到绿色城市规划28
3.1.1田园城市开启的现代城市规划28
3.1.2功能主义导向的灰色城市规划30
3.1.3生态观念下的绿色城市规划30
3.2绿色城市设计概述33
3.2.1绿色城市设计发展梗概33
3.2.2不同规模尺度的绿色城市设计生态策略34
3.2.3适应不同气候条件的绿色城市设计生态策略35
3.2.4案例研究——广州海鸥岛地区城市设计策略研究38
3.2.5结语41
3.3绿色规划设计41
3.3.1绿色规划理念的概念与发展41
3.3.2绿色规划的目标与任务45
3.3.3绿色规划的内容与策略46
3.3.4绿色社区规划设计51
3.3.5绿色规划实践与反思57
第4章 我国不同气候区域的绿色建筑设计特点60
4.1严寒地区绿色建筑设计特点60
4.1.1严寒地区气候特征60
4.1.2严寒地区绿色建筑设计要点62
4.2寒冷地区绿色建筑设计特点69
4.2.1寒冷地区气候特征69
4.2.2绿色建筑设计基本原则70
4.2.3寒冷地区绿色建筑设计要点71
4.3夏热冬冷地区绿色建筑设计特点76
4.3.1概述76
4.3.2夏热冬冷地区绿色建筑设计的总体思路77
4.4夏热冬暖地区绿色建筑设计特点85
4.4.1夏热冬暖地区气候特征85
4.4.2夏热冬暖地区绿色建筑背景86
4.4.3夏热冬暖地区绿色建筑设计的目标与思路87
4.4.4夏热冬暖地区绿色建筑设计的技术策略89
4.5温和地区绿色筑设计特点93
4.5.1温和地区建筑气候特点93
4.5.2温和地区绿色建筑的阳光调节94
4.5.3温和地区绿色建筑的自然通风设计特点96
4.5.4温和地区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98
4.5.5温和地区绿色建筑项目实例——昆明世博INTEGER智能生态建筑展览馆100
第5章 不同建筑类型绿色建筑设计手法105
5.1居住建筑105
5.1.1绿色居住建筑的节地与空间利用设计手法105
5.1.2绿色居住建筑节能与能源利用体系106
5.1.3 节水与水资 源利用体系116
5.1.4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体系118
5.1.5环境保护体系123
5.2办、公建筑126
5.2.1办公建筑的使用特点126
5.2.2绿色生态办公建筑设计要点127
5.2.3绿色融于设计134
5.2.4绿色办公生活138
5.3文化教育建筑139
5.3.1概述139
5.3.2绿色建筑设计的四个层次142
5.3.3总体布局策略144
5.3.4空间组织策略145
5.3.5常用设计手法146
5.3.6材料与设备153
5.4酒店建筑157
5.4.1酒店建筑与可持续发展157
5.4.2前期评估及场地规划158
5.4.3酒店的可持续建筑设计160
5.4.4酒店建筑的节能设计162
5.4.5酒店建筑的低碳开发164
5.4.6绿色环保建材使用166
5.4.7酒店可持续运营管理166
5.5医院建筑167
5.5.1绿色医院建筑的概述167
5.5.2绿色医院建筑的设计原则与理念170
5.5.3绿色医院设计策略172
5.6纪念性建筑182
5.6.1纪念性建筑的设计构思与理念183
5.6.2纪念性建筑的流线与功能组织188
5.6.3纪念性建筑的造型艺术设计189
5.6.4纪念性建筑景观与环境艺术设计190
5.6.5结语191
5.7体育建筑193
5.7.1体育建筑概述193
5.7.2体育建筑绿色环保的必要性195
5.7.3体育建筑绿色设计196
5.7.4体育建筑绿色技术201
5.7.5结语209
5.8机场建筑210
5.8.1类型定义与特点210
5.8.2总体规划与绿色设计策略210
5.8.3建筑系统211
5.8.4机电系统与新能源利219
5.8.5结语223
5.9商业建筑223
5.9.1规划和环境设计223
5.9.2建筑设计225
5.9.3室内空间环境设计策略227
5.9.4结构设计中的绿色理念228
5.9.5围护结构节能228
5.9.6空调通风系统节能技术231
5.9.7采光照明系统231
5.9.8可持续管理模式233
5.9.9防火与节能233
5.9.10结语233
第6章 绿色建筑的技术路线235
6.1绿色建筑围护结构技术235
6.1.1外墙体节能技术235
6.1.2屋面节能技术241
6.1.3门窗节能技术244
6.1.4楼地面节能技术246
6.2绿色建筑遮阳技术247
6.2.1现代建筑遮阳形式248
6.2.2建筑遮阳基本形式选择与比较253
6.3绿色建筑通风与采光技术261
6.3.1绿色建筑的通风技术路线261
6.3.2绿色建筑的采光技术路线266
6.4绿色建筑暖通技术269
6.4.1暖通与空的健康与舒适269
6.4.2暖通空调的高能效技术路线270
6.4.3暖通空调技术的环境友好性275
6.5高舒适低能耗建筑暖通新技术276
6.5.1辐射采暖制冷系统276
6.5.2置换式新风系统281
6.5.3冷热源系统283
6.6外墙外保温系统防火技术284
6.6.1外保温系统防火安全性分析285
6.6.2外保温材料和系统防火试验研究288
6.6.3外保温系统大尺寸模型防火试验研究290
6.6.4外保温系统防火等级划分及适用建筑高度296
第7章 绿色照明300
7.1绿色照明标准300
7.1.1产品能效标准300
7.1.2设计标准301
7.2绿色照明设计302
7.2.1天然光的利用302
7.2.2照明器材的选用303
7.2.3照明标准、照明方式的选择306
7.2.4照明环境的设计307
7.2.5照明配电和照明控制309
7.3绿色照明应用示范工程310
7.4绿色照明系统经济效益分析314
7.4.1寿命周期成本(LCC )方法概述315
7.4.2绿色照明系统全寿命周期成本因素分析315
7.4.3绿色照明系统寿命周期成本估价的目标316
7.4.4绿色照明系统寿命周期成本估价的计算316
第8章 可再生能源利用与空气、雨、污水的再利用318
8.1被动式太阳能利用318
8.1.1被动式太阳能建筑及其热利用技术318
8.1.2太阳能热水器(系统)应用及建筑一体化333
8.2太阳能光伏发电342
8.2.1光伏发电系统342
8.2.2太阳电池组件产品347
8.2.3光伏建筑一体化352
8.2.4光伏发电技术在建筑上的应用357
8.3地源热泵372
8.3.1概述372
8.3.2地源热泵系统特点374
8.3.3地源热泵应注意的问题376
8.3.4夏热冬冷地区土壤源热泵空调系统的应用378
8.4空气冷热资源利用379
8.4.1空气的特性379
8.4.2空气作为冷热源的评价380
8.4.3空气作为冷热源的关键技术问题及配套的技术措施382
8.4.4空气作为冷热源应用的条件、范围及方式389
8.4.5案例介绍392
8.5雨水、污水回收与再利用394
8.5.1雨水收集利用394
8.5.2建筑中水可用397
8.5.3农村生活5水处理组合型技术399
第9章 绿色建筑与景观404
9.1可持续景观设计404
9.1.1可持续景观设计的构成404
9.1.2可持续景观评价体系406
9.1.3集约化景观设计策略407
9.1.4可持续景观的技术途径418
9.1.5结语427
9.2绿色建筑与景观绿化427
9.2.1绿化与建筑的配置427
9.2.2室外绿化本系的构建429
9.2.3室内绿化本系的构建434
9.2.4屋顶绿化和垂直绿化体系的构建438
第10章 绿色建筑与声环境443
10.1声环境的范畴及声学模拟技术443
10.1.1建筑及环境声学的范畴443
10.1.2房间声学计算机模拟444
10.1.3环境声学计算机模拟444
10.1.4缩尺模型445
10.2声环境与综合的建筑环境可持续性445
10.2.1高密度城市环境中的噪声问题445
10.2.2利用自然的手段控制噪声447
10.2.3建筑围护结构447
10.2.4声学材料447
10.2.5绿色技术的噪声问题448
10.2.6建筑环境的声质量与声景的研究448
10.3声学及噪声标准和规范448
10.3.1噪声法规的原则及现状449
10.3.2我国声学及噪声标准和规范概述450
10.4声学材料全寿命周期的分析451
10.4.1分析方法451
10.4.2建筑类型的比较453
10.4.3公寓式住宅建筑围护结构的比较454
10.4.4典型房间455
10.5环境噪声屏障全寿命周期的评估模型456
10.5.1从制造到出厂寿命周期的分析(摇篮→门)456
10.5.2出厂到拆除的寿命周期(门→坟墓)458
10.5.3总指标459
10.6风力发电机的噪声影响459
10.6.1方法459
10.6.2 地形的影响461
10.6.3建筑物排列的影响462
10.6.4声源高度的影响463
第11章 绿色建筑与绿色建材465
11.1绿色建筑对建筑材料的要求465
11.1.1绿色建筑与建筑材料的关系465
11.1.2绿色建筑材料基本概念465
11.1.3绿色建筑对建筑材料的要求466
11.2绿色建材的评价体系与方法467
11.2.1绿色建材的评价体系467
11.2.2绿色建材的评价方法468
11.3绿色建材制备与应用技术469
11.3.1水泥469
11.3.2混凝土471
11.3.3建筑玻璃474
11.3.4建筑卫生陶瓷475
11.3.5墙体材料的绿色化478
11.3.6建筑木材的绿色化480
11.3.7建筑石材481
11.3.8建筑竹材483
11.3.9绿色屋顶材料484
11.3.10化学建材的绿色化485
11.4绿色建材发展趋势487
11.4.1绿色建材发展的现状487
11.4.2绿色建材的发展趋势487
第12章 绿色建筑能耗计算与模拟分析489
12.1绿色建筑综合能耗计算489
12.1.1概述489
12.1.2《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对建筑能耗的要求489
12.1.3建筑模型489
12.1.4能耗模拟软件490
12.1.5建筑综合能耗计算中存在的问题491
12.1.6工程实例491
12.2绿色建筑自然通风模拟493
12.2.1概述493
12.2.2自然通风的原理493
12.2.3《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对自然通风的要求493
12.2.4自然通风的模拟概述494
12.2.5自然通风的模拟流程495
12.2.6案例497
12.3既有建筑绿色改造中自然采光优化应用模拟分析500
12.3.1概述500
12.3.2遮阳措施的选择501
12.3.3物理模型501
12.3.4模拟分析502
第13章 绿色建筑耗能检测方法506
13.1绿色建筑的耗能特点506
13.1.1建筑能耗506
13.1.2绿色建筑的耗能特点507
13.2居住建筑的热计量方法507
13.2.1居住建筑热计量方法507
13.2.2居住建筑集中采暖可再生能源检测509
13.3公共建筑的暖通空调耗能检测方法509
13.3.1公共建筑暖通空调耗能构成与形式509
13.3.2公共建筑可再生能源检测方法510
13.3.3公共建筑暖通空调常规能源检测方法511
13.3.4公共建筑暖通空调能效比计算511
13.4绿色建筑照明、热水和用电设备耗能检测方法512
13.4.1绿色建筑照明耗能检测方法512
13.4.2绿色建筑热水耗能检测方法513
13.4.3绿色建筑用电设备能耗检测方法514
第14章 既有建筑的绿色生态改造516
14.1既有建筑室外物理环境控制与改善516
14.1.1室外风环境控制与改善516
14.1.2室外热环境控制与改善517
14.1.3室外光环境控制与改善518
14.1.4室外声环境控制与改善518
14.2既有建筑围护结构节能综合改造519
14.2.1外墙节能改造519
14.2.2外窗节能改造522
14.2.3屋面节能改造523
14.2.4楼板节能改造525
14.2.5增加外遮阳525
14.3既有建筑室内物理环境的控制与改善527
14.3.1室内空气环境控制与改善527
14.3.2室内热环境控制与改善529
14.3.3室内声环境控制与改善529
14.3.4室内光环境控制与改善530
14.4既有建筑暖通空调节能改造533
14.4.1采用高效热泵533
14.4.2空调输送系统变频改造534
14.4.3蓄冷蓄热技术535
14.4.4热回收利用535
14.4.5空调末端节能改造535
14.4.6智能空制与分项计量537
14.5既有建筑绿色改造中的可再生能源利用538
14.5.1太阳能热水应用538
14.5.2太阳能光伏发电应用539
14.5.3浅地层热泵540
第15章 绿色建筑性能的智能设计542
15.1建筑性能的智能设计发展趋势542
15.2建筑幕墙智能化设计方法543
15.2.1某办公大楼双层玻璃幕墙特点及建筑性能基本要求543
15.2.2某办公大楼双层玻璃幕墙动态耗能分析与智能设计544
15.2.3某大楼双层玻璃幕墙CFD(计算流体动力学)分析与智能设计546
15.2.4玻璃幕墙的模拟分析与智能设计548
15.2.5双层玻璃幕墙智能设计策略549
15.3智能设计与可再生能源建筑实例551
15.3.1 可再生能源建筑围护结构552
15.3.2室内舒适度调节系统553
15.3.3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554
15.3.4建筑的动化部分554
15.3.5实测结果554
第16章 国内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和标准556
16.1中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556
16.1.1中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诞生556
16.1.2中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内容556
16.2美国的LEED体系和标准558
16.2.1 LEED的起源、发展和最新动态558
16.2.2 LEED平价标准简介558
16.2.3 LEED在我国的发展情况563
16.2.4 LEE D 在中国的适用性565
16.3加拿大绿色建筑新评价体系(LEED? NC&CS 2009)565
16.3.1加拿大能源与环境设计主导认证体系的发展历史566
16.3.2新评价体系的内容566
16.3.3新评价体系的特点567
16.4瑞士可持续建筑标准568
16.4.1 Minergie标准的背景568
16.4.2与其他主要绿色建筑标准的比较570
16.4.3结论571
16.5英国及其他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571
16.5.1英国BREEAM绿色建筑评价标准571
16.5.2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绿色建筑评价标准572
第17章 国外绿色建筑实例分析573
17.1美国绿色建筑实例573
17.1.1哈佛绿色校园促进会和哈佛校园可持续发展的新探索573
17.1.2 Genzyne中心,革新设计改变人们的工作与生活578
17.1.3美国戴尔儿童医疗中心584
17.2德国绿色建筑实例587
17.2.1法兰克福商业银行大厦587
17.2.2马普协会总部大楼592
17.2.3弗莱堡太阳船595
17.2.4德国汉堡联合利华总部大楼(Unilever Headquarters in Hamburg, Germany)599
17.2.5德国联邦环境署大楼603
17.3英国绿色建筑实例608
17.3.1诺丁汉大学朱比丽生态校园610
17.3.2 BedZED零能耗发展社区614
17.3.3 Lighthouse零碳建筑618
17.4丹麦绿色建筑实例621
17.4.1丹麦哥本哈根Hedebygade街区621
17.4.2 Big“8 House”和谐公寓624
17.5瑞典绿色建筑实例629
17.5.1“卡桑”怀特建筑师事务所办公楼629
17.5.2瑞典皇家工学院南校区综合教学楼630
17.6瑞士绿色建筑实例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总部保护中心632
17.6.1设计理念和目标633
17.6.2建筑设计633
17.6.3设备工程635
17.6.4可再生能源的一体化利用636
17.6.5结构材料636
17.6.6室内637
17.7加拿大绿色建筑实例637
17.7.1温哥华会议中心扩建工程(Vancouver Convention CentreExpansion Project)637
17.7.2不列颠哥伦比亚癌症研究中心(BC Cancer Agency Research Centre)642
17.7.3加拿大文托住宅区 (The Vento Residences)645
17.8澳大利亚绿色建筑实例(墨尔本市政府2号办公楼)649
17.8.1项目概况649
17.8.2设计目标649
17.8.3启示与借鉴649
17.9法国绿色建筑实例(阿谢尔火车站改造)652
17.9.1阿谢尔火车站652
17.9.2为什么选择阿谢尔火车站作为试点项目?652
17.9.3阿谢尔火车站改造前的状况652
17.9.4阿谢尔火车站改造目标652
17.9.5阿谢尔火车站在改造中的创新设计和特色653
17.9.6改造后的阿谢尔火车站的一些节能技术数据655
17.10日本绿色建筑实例656
17.10.1建筑节能656
17.10.2废旧资源的再生利用661
17.10.3建筑与环境的共生662
17.10.4结语662
第18章 国内绿色建筑实例浅析664
18.1清华大学节能中心示范楼664
18.1.1建筑外围护结构设计664
18.1.2智能围护结构665
18.1.3室内环境控制系统方案666
18.1.4能源和设备系统方案667
18.1.5可再能源利用669
18.1.6植被屋面670
18.2环保部履约中心大楼670
18.2.1风场环境优化671
18.2.2高性能的外围护结构672
18.2.3高效节能的机电设备系统672
18.2.4可再生能源672
18.2.5长效的节能措施672
18.3科技部大楼673
18.3.1建筑概况673
18.3.2建筑方案优化674
18.3.3高效的机电系统674
18.3.4生活水系统与雨水回收675
18.3.5空调水系统676
18.3.6空调风系统676
18.3.7可再生能源利用678
18.3.8楼宇智能化678
18.4台湾绿色建筑实例678
18.4.1暨南国际大学研究生宿舍678
18.4.2台湾电力公司材料处北部储运中心683
18.5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绿色建筑工程研究中心办公楼686
18.5.1项目概况686
18.5.2技术目标686
18.5.3绿色建筑技术策略686
18.5.4推广价值691
18.6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科大楼692
18.6.1项目概兄692
18.6.2场地的可持续利用策略692
18.6.3节水技术运用策略693
18.6.4节能和可再生能源的应对策略693
18.6.5人性化办公空间695
18.6.6材料、资源与室内环境质量695
18.6.7声环境控制措施696
18.6.8结语696
18.7南京锋尚国际公寓697
18.7.1南京锋尚的设计理念与建筑风格697
18.7.2南京锋尚国际公寓的技术体系698
18.7.3南京锋尚的物理环境模拟计算700
18.8南京聚福园住宅小区702
18.8.1项目概况702
18.8.2绿色建筑特征702
18.8.3建筑节能的有关数据711
18.8.4结语713
18.9苏州朗诗国际街区713
18.9.1项目概述714
18.9.2绿色建筑特征715
18.9.3绿色建筑成本增量分析(该工程按三星级绿建标准评价)721
18.9.4创建绿色建筑的思考721
18.10无锡山语银城住宅小区721
18.10.1项目概况721
18.10.2小区总体规划和建筑设计中的被动式节能技术723
18.10.3节能65%标准条件下围护结构热工设计研究724
18.10.4分户式太阳能热水系统和建筑一体化应用726
18.10.5雨水回收及景观水处理技术727
18.10.6园林景观的本土化生态技术728
18.10.7其他绿色节能技术应用729
18.11杭州绿色建筑科技馆730
18.11.1建筑整体优化设计730
18.11.2智能围护结构731
18.11.3能源设备系统732
18.11.4室内环境控制系统733
18.11.5可持续生态系统735
18.11.6智能控制系统736
18.12中冶赛迪大厦736
18.12.1项目概况736
18.12.2美国能源与环境设计先锋奖LEED认证737
18.12.3技术体系737
18.13 “2010年上海世博会”绿色建筑实例742
18.13.1上海世博会生态规划设计743
18.13.2沪上生态家753
18.13.3宁波滕头案例馆758
18.13.4日本馆761
18.13.5法国馆764
18.13.6法国阿尔萨斯馆766
18.13.7上海世博会的绿地景观769
18.13.8上海世博会的景观设计775
18.14大庆市林甸县胜利村绿色农宅781
18.14.1基本信息781
18.14.2设计策略781
18.14.3生态技术782
18.14.4有效性分析784
18.15苏南蒋巷村生态环境建设786
18.15.1项目概况786
18.15.2整本思路786
18.15.3技术目标787
18.15.4绿色建筑技术策略788
18.15.5推厂价值790
18.16四川省蒲江县鹤山镇梨山村节能示范住宅790
18.16.1示范住宅概况790
18.16.2节能示范内容792
18.16.3示范住宅现场测试与分析795
18.16.4示范住宅评估798
18.16.5示范住宅推广802
18.17西藏自治区定日县扎西宗乡示范农宅803
18.17.1基地条件803
18.17.2现状和需求804
18.17.3技术应用804
18.17.4技术评估807
18.17.5结论与讨论808
18.18深圳南海意库3号楼——旧厂房的绿色改造808
18.18.1老树逢冬——产业转型,既有建筑有待改造808
18.18.2春风乍起——产业转型与复兴的机遇809
18.18.3老枝的历史价值——城市文脉的传承与可持续809
18.18.4新绿迎春——城市更新的绿色改造实践810
18.18.5硕果累累——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815
18.18.6后记与展望815
第19章 中国绿色建筑的发展与展望818
19.1中国建筑事业发展的现状和挑战818
19.1.1高速度、高密度、高强度的城镇化818
19.1.2高能耗带来的高碳排放压力818
19.1.3环境污染及资源危机819
19.1.4特殊的高硫排放压力820
19.2中国绿色建筑发展战略820
19.2.1国家层面的可持续发展战略820
19.2.2国家层面的节能减排战略820
19.2.3国家层面的绿色建筑战略821
19.3中国绿色建筑发展推进机制825
19.3.1组织机构建设:中国绿色建筑委员会825
19.3.2交流平台建设:绿色建筑大会825
19.3.3评价制度建设:绿色建筑评价与标识管理827
19.4中国绿色建筑的未来展望827
后记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