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环境保护概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环境保护概论
  • 战友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22085986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223页
  • 文件大小:124MB
  • 文件页数:232页
  • 主题词:环境保护-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环境保护概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环境概论1

一、环境的概念1

二、环境的分类和组成2

第二节 环境问题7

一、环境问题及其分类7

二、环境问题的由来与发展7

三、环境问题的性质和实质10

四、我国的环境问题10

第三节 环境科学11

一、环境科学概述11

二、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11

三、环境科学的特点12

四、环境科学的内容和分科12

第四节 中国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14

一、中国环保事业的起步(1973~1978年)15

二、改革开放时期环保事业的发展(1979~1992年)15

三、可持续发展时代的中国环境保护(1992年以后)17

四、现阶段环境保护工作19

第二章 生态学基础21

第一节 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及类型22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22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23

三、生态系统的结构24

四、食物链(网)、营养级和生态金字塔25

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功能26

一、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26

二、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26

三、生态系统中的信息联系29

第三节 生态平衡30

一、生态平衡的概念30

二、保持生态平衡的因素30

三、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30

四、生态平衡失调的标志31

第四节 生态学的一般规律32

一、物物相关——普遍的依存与制约规律32

二、能流物复——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规律32

三、负载有额——环境资源的有效极限规律32

四、协调稳定——物质输入输出的动态平衡规律33

五、协同进化——相互适应与补偿的协同进化规律33

第五节 生态学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应用33

一、应用生态学及其研究内容33

二、生物监测34

三、生物防治36

四、生态规划37

五、生态修复41

第三章 可持续发展战略47

第一节 通向里约之路47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的背景——通向里约之路47

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内容、意义和作用49

三、《 21世纪议程》——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途径51

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行动计划52

第二节 清洁生产与可持续发展52

一、清洁生产的概念与内容52

二、清洁生产与可持续发展54

第三节 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54

一、循环经济的概念及产生背景54

二、循环经济的原则54

三、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54

第四节 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55

一、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影响55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对策——低碳经济59

三、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和紧迫性61

四、中国应对气候变化与低碳发展的对策65

第五节 绿色GDP66

一、传统经济指标缺陷与绿色GDP理论67

二、实施绿色GDP指标体系的重要意义67

三、构建绿色经济体系的主要对策68

第四章 环境保护与资源保护70

第一节 概述70

一、基本概念70

二、中国的自然资源保护70

第二节 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71

一、土地资源72

二、我国的土地资源72

三、人口、粮食和耕地73

四、土地资源的保护73

第三节 生物资源的利用和保护75

一、森林资源的利用和保护75

二、草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77

三、生物多样性保护79

四、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82

第四节 矿产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85

一、矿产资源概况85

二、矿产资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85

三、我国矿产资源保护86

第五章 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88

第一节 人和环境的辩证关系88

一、人和环境的辩证关系88

二、环境与疾病89

第二节 环境污染及其对人体的作用90

一、环境污染物及其来源90

二、环境污染的特征90

三、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危害91

四、人体对环境致病因素的反应93

五、环境化学污染物在人体内的转归94

六、影响环境污染物对人体作用的因素95

第三节 室内环境与健康96

一、室内污染源96

二、居室污染的预防98

三、室内空气质量标准98

第六章 水环境与水资源化100

第一节 概述100

一、水体100

二、水污染与自净100

第二节 废水污染控制与处理技术103

一、废水污染的控制103

二、废水处理的基本方法104

三、废水的处理工艺流程107

四、污泥处理、利用与处置108

五、几种常见废水处理的基本方法109

第三节 废水资源化111

第七章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113

第一节 概述113

一、大气的组成113

二、大气污染物115

三、我国大气污染现状117

四、大气污染的危害118

第二节 大气污染控制的基本方法121

一、大气污染控制的含义121

二、废气排放控制系统121

第三节 大气污染的防治与治理技术122

一、消烟除尘,降低排入大气中的粉尘含量122

二、消除燃料中硫的污染123

三、从排烟中除去氮氧化合物124

四、汽车尾气排放的控制措施125

五、绿化造林128

第八章 土壤污染及其防治130

第一节 土壤的组成130

一、土壤矿物质130

二、土壤有机质130

三、土壤水和土壤空气131

四、土壤中的营养元素131

第二节 土壤的性质131

一、土壤的物理性质131

二、土壤的离子交换作用131

三、土壤中的pH值与营养物质有效利用的关系132

四、土壤的自净作用132

第三节 土壤污染及危害133

一、土壤的污染133

二、土壤污染对健康的影响133

第四节 土壤污染的防治及修复技术134

一、土壤污染的防治134

二、土壤污染修复技术与方法136

第九章 固体废物污染140

第一节 固体废物的概念及种类140

第二节 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危害140

第三节 固体废物的产量与减少产量的途径141

一、城市垃圾与工业固体废物的产量与测算方法141

二、城市垃圾与工业固体废物产率统计分析法142

三、减少固体废物产量的途径143

第四节 固体废物污染的综合防治144

一、固体废物的控制144

二、固体废物的无害化处理144

三、城市垃圾与工业固体废物的资源化与最终处置145

第五节 几种常见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方式146

一、坑口电站粉煤灰的综合利用146

二、矸石的资源化利用147

第十章 其他物理污染150

第一节 噪声污染150

一、噪声污染源150

二、噪声污染的危害150

三、噪声污染的防治措施151

第二节 电磁辐射污染151

一、电磁辐射污染及危害151

二、电磁辐射污染的防护151

第三节 光污染152

第四节 热污染152

第五节 放射性污染153

第六节 振动污染及其防治技术153

第十一章 环境监测157

第一节 环境监测的作用和目的157

一、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157

二、环境监测的发展157

三、环境监测的目的、性质和原则158

第二节 环境污染和环境监测的特征159

一、环境污染与时间、空间、含量的关系159

二、污染物的综合效应评价160

三、环境污染的社会评价162

四、环境监测的特征162

第三节 环境监测方法162

一、常用环境监测方法162

二、环境监测技术发展动向163

第四节 环境优先污染物及优先监测165

第五节 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166

一、采样的质量控制166

二、样品运送和贮存中的质量保证166

三、实验室的分析质量控制166

四、报告数据的质量控制167

第十二章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与环境标准169

第一节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法规169

一、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概述169

二、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170

第二节 环境标准体系172

一、环境标准172

二、环境标准的分级和分类172

三、环境质量标准173

四、污染物排放标准173

五、环境基础标准173

六、环境方法标准173

七、环境标(校)准物质标准173

第三节 环境标准制定原则174

一、制定环境质量标准的原则174

二、制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原则和方法174

第四节 我国主要的环境质量标准175

一、环境空气质量标准175

二、水环境质量标准176

三、环境噪声标准177

四、土壤环境质量标准177

第十三章 环境影响评价179

第一节 环境质量评价概述179

一、环境质量的概念179

二、环境质量评价的类型179

第二节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180

一、环境质量评价的程序180

二、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内容和方法180

第三节 环境影响评价183

一、环境影响评价概述183

二、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184

三、环境影响评价的分类和等级185

四、环境影响评价方法186

五、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186

第四节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与战略环境评价187

一、区域环境影响评价187

二、战略环境评价188

第十四章 环境管理191

第一节 环境管理的目的、任务和基本概念191

一、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191

二、环境管理的目的、任务和内容192

三、环境管理的特点194

第二节 环境管理的原则、对象及手段194

一、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194

二、环境管理的对象195

三、环境管理的主要手段196

四、环境管理的基本方法198

第三节 环境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199

一、环境管理思想与方法的演变199

二、环境管理学的内涵、特点及其形成200

第四节 环境管理制度概述200

一、概述201

二、中国环境管理制度的体系及发展趋势203

第五节 我国环境管理的发展趋势205

一、环境管理正由全面到深入205

二、强化环境管理的法律手段207

阅读材料208

阅读材料1三种污染物208

阅读材料2臭氧空洞引发的悲剧208

阅读材料3世界著名的八大公害事件209

阅读材料4城市空气质量报告211

阅读材料5塔里木河中下游生态恢复工程212

阅读材料6绿色贸易壁垒和环境标志213

阅读材料7 ISO 14000认证214

阅读材料8来自生态示范区的经验217

阅读材料9吸烟对健康的危害及对周围环境的影响218

阅读材料10自然保护区的类型、结构和功能区划219

参考文献22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