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百年易学菁华集成 初编 易学史 3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百年易学菁华集成 初编 易学史 3
  • 刘大钧主编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ISBN:9787543940809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1322页
  • 文件大小:29MB
  • 文件页数:46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百年易学菁华集成 初编 易学史 3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连山》《归藏》研究3

连山归藏考&刘师培3

《连山》《归藏》考&高明4

《三坟易》卦序初探&王兴业18

《连山》《归藏》名称由来考&王宁32

《归藏》篇目考&王宁36

再论《古三坟》的《归藏易》&王兴业41

《连山易》与齐文化&王德敏61

《管子》与《连山易》&王德敏69

《归藏》卦名辨证&王宁76

再论《三坟易》不伪说&王兴业84

谈《三坟易》的校误与正文&王兴业93

《〈三坟易〉探微》序言&刘大钧102

三论《归藏易》&王兴业104

《归藏》、《坤乾》源流考——兼论秦简《归藏》两种摘抄本的由来与命名&任俊华 梁敢雄114

春秋易学史127

春秋《易》文本&吴前衡127

论《左传》与易学&潘雨廷138

《左传》《国语》筮例&刘大钧153

《左传》《国语》中易筮之研究&李镜池164

《左传》《国语》易象释&尚秉和174

《左传》《国语》的《周易》说通解&高亨184

《左传》《国语》中变占新考&欧阳维诚204

周易十翼与左传国语的易说&[中国台湾]李周龙213

春秋筮法&吴前衡239

《左传》《国语》中的《周易》筮法&[中国台湾]张意文 樊圣249

《左传》、《国语》筮数“八”之初探&韩慧英260

《周易》在春秋时期的接受——以《左传》为例&潘万木267

《左传》、《国语》易例于《周易》之文本意义&许蔚277

西汉易学史285

汉代易学概况——谈易之三&[中国台湾]戴君仁285

汉易里的几个重要名目——谈易之四&[中国台湾]戴君仁290

汉易里的几个重要名目——卦变(谈易之五)&[中国台湾]戴君仁292

汉易里的其他名目——谈易之六&[中国台湾]戴君仁295

韩婴《易》学探微&李学勤298

孟氏易传授考&沈瓞民305

施、孟、梁丘《易》学考&刘大钧316

答包笠山论易书&黄寿祺319

孟喜易学略论&傅荣贤321

西汉孟喜改列卦序中的哲学思想&[中国台湾]高怀民326

孟喜卦气卦序反映的思想初论&李尚信334

孟京易学的来源&梁韦弦343

《汉书·魏相传》与西汉易学&连劭名347

汉魏费氏易学考&沈瓞民356

《焦氏易林》作者考辨——兼与黎子耀先生商榷&陈良运367

焦延寿易学渊源考&连镇标372

《易林》神仙思想考&连镇标380

《易林》几与《三百篇》并为四言诗矩矱——钱钟书论《易林》述评&陈良运394

京房易学的象数模式与义理内涵&余敦康403

京房《易》与《焦氏易林》&陈良运417

论《京氏易传》与后世纳甲筮法的文化内涵&萧汉明431

京氏易学中的阴阳对待与流行——兼论京易纳甲、建候、积算的建构原则&张文智442

谈京房解《易》的一段佚文&唐子恒451

《周易乾凿度》的哲学思想&钟肇鹏454

考古发现与《易纬》&连劭名461

《易纬·乾凿度》的几点研究——兼论帛书《周易》与汉易的关系&李学勤470

《易纬·乾凿度》残篇文解析——西汉形上思想的成就&[中国台湾]高怀民482

《易纬·乾凿度》的哲学思考&张健捷489

“元气”演化史观——《易纬》的自然史观研究&萧洪恩495

《易纬》八卦卦气思想初探&刘彬505

《易纬》宇宙观与汉代儒道合流趋向&林忠军513

《太玄》创作年代考&束景南520

论《太玄》的哲学体系&韩敬526

扬雄《太玄》中的宇宙形成论&郑万耕537

《太玄》“罔直蒙酋冥”的易学史意义&郑万耕544

论《太玄》对《周易》的模仿与改造&刘保贞547

读玄释中——试论《太玄》所本的宇宙说&问永宁554

从《太玄》看扬雄的人性论思想&问永宁561

扬雄《法言》中的易学思想&李英华570

刘向、刘歆父子的易说&郑万耕575

东汉易学史589

《白虎通义》与易学&张涛589

周易马氏传辑证·系辞上&沈瓞民593

周易马氏传辑证·系传下&沈瓞民600

周易马氏传辑证说卦传&沈瓞民603

《周易参同契》的哲学基础&乌恩溥605

《周易参同契》作者考&方春阳613

《周易参同契》作者新证(一)——从史料鉴别看《参同契》为齐人所著&汪启明617

《周易参同契》作者新证(二)——从文本用韵看《参同契》为齐人所著&汪启明633

《〈周易参同契〉外丹著作考》商榷&杨效雷647

《周易参同契》的月体纳甲学&周立升652

论《周易参同契》的外丹术&郭东升659

论魏氏月体纳甲说及其对虞氏易学的影响&刘玉建663

试论《周易参同契》以“易”为核心的发展变化观&陈进国668

《周易参同契》的丹道易学&周立升677

荀爽易学通论&周立升688

《九家易》考辨&林忠军699

荀爽易学乾升坤降说的宇宙关怀与人文关切&王新春703

郑氏易礼——谈易之七&[中国台湾]戴君仁712

郑玄易学思想述评&林忠军716

郑玄爻辰说述评&刘玉建732

郑氏易义&丁四新742

试析郑玄易学天道观&林忠军760

郑玄易与两汉易学思潮&林忠军771

虞翻著作考释&刘大钧779

虞翻卦变说探微&林忠军783

虞氏易学的两大理论支柱:“卦气说”与“月体纳甲说”&王新春793

论虞翻易学批评&刘玉建812

论虞翻别卦逸象&刘玉建819

融旧铸新的诠释与研究——王新春《周易虞氏学》序言&刘大钧845

虞翻易学旁通说的哲理内涵&王新春849

虞翻易学与《周易参同契》&萧汉明856

也论虞氏易学的卦变说&王新春871

虞翻易学解释学原则:震巽特变与权变&刘玉建894

宋衷易学探论&周立升900

仲长统的思想与易学&张涛912

陆绩象数易学述评&林忠军919

魏晋南北朝易学史931

论汉魏易学之嬗变&林忠军931

王肃易学刍议&乐胜奎939

王弼大衍义略释&汤用彤946

王弼郭象注易老庄用理字条录&[中国香港]钱穆952

王弼易学之史迹&[中国台湾]牟宗三969

王弼玄理之易学&[中国台湾]牟宗三978

王弼易学研究&[中国台湾]简博贤992

论王弼《周易略例》在易学史上的地位&余敦康1018

“执一统众”与王弼易学革命&王晓毅1028

王弼“太极”说片论&王晓毅1038

王弼的崇本息末观与玄理化的易学倾向&高晨阳1045

王弼《易》《老》二注成书先后及年代考辨&裴传永1059

“得象忘言、得意忘象”——王弼对象数的重新定位及其对治《易》路数的新体认&王新春1068

论王弼易学对两汉象数易学的继承&田永胜1088

驳“王弼以老解《易》论”&田永胜1101

管辂《易》学所反映魏晋象数《易》的转变&[中国台湾]蔡振丰1113

蜀才及其易学要义&[中国台湾]简博贤1120

蜀才易学思想述评&林忠军1129

郭璞易学渊源考&连镇标1134

郭璞易学思想考&连镇标1143

韩康伯《周易》解释中的道德思想&许建良1155

干宝易学研究&林忠军1164

虚浮世界的清流——《周易干氏注》述评&叶友琛1178

干宝的《周易》古史观&朱渊清1186

梁褚仲都及其《周易讲疏》&[中国台湾]黄庆萱1197

萧衍及其《周易大义》稿&[中国台湾]黄庆萱1210

隋唐易学史1217

魏晋至唐初易学演变与发展的特征&刘玉建1217

侯果易学研究&刘玉建1227

崔憬与侯果象数易学述评&林忠军 李国梁1243

跋宋监本《周易正义》——兼论阮元十三经校勘记&[中国台湾]乔衍琯1256

孔颖达《周易正义》及其“观我生”论&[中国台湾]龚鹏程1259

孔颖达易学思想研究&宋开素1268

孔颖达的易学诠释学&刘玉平1280

北宋易学史1293

试论宋人恢复古《周易》的重要意义&舒大刚1293

试论宋明易学的太极动静观&郑万耕1300

宋代君臣讲《易》考&金生杨1306

范仲淹的《易》论&姚瀛艇 李保林1315

“庆历易学”发微&杨亚利1323

胡瑗易学管窥&郑万耕1337

评宋人陆秉对《周易》“大衍之数”的解说&郭鸿林1348

欧阳修的《易学》&[日]户田丰三郎 李文炳 李耕夫 译1352

简论欧阳修的《易》说及其史学观&林怡1355

评欧阳修《易童子问》&[中国台湾]程石泉1362

《易数钩隐图》作者等问题辨&郭彧1378

邵雍先天学新释&谢扶雅1386

记邵雍皇极经世的“天声地音”&陆志韦1402

邵雍的《皇极经世书》&李申1408

论邵雍与《皇极经世》的思想结构&潘雨廷(遗作)1418

邵雍先天图卦序来自李挺之卦变说&郭彧1431

论邵雍的先天之学与后天之学&余敦康1437

邵雍易数哲学探微&[韩]赵源一1446

邵雍先天易“天地自然之数”一解——对冯友兰先生《邵雍的“先天学”》的两点补充&韩敬1455

《伊川击壤集》与先天象数学&王利民1460

晋纪瞻顾荣论《易》太极为周敦颐《太极图说》所本考&但植之1468

也谈“无极”而“太极”&[中国台湾]卢鸣皋1470

“无极”与“无限”&张铁君 卢鸣皋1473

无极而太极——周濂溪对道的形式陈述&[中国台湾]张德麟1475

周濂溪之《太极图说》&[中国台湾]戴景贤1479

周敦颐“无极”、“太极”辩&段景莲1482

“无极”辨与属性范畴实体化&张军夫1487

周敦颐《太极图说》新考&束景南1495

太极图渊源辩&李申1506

太极图之起源年代&束景南1521

太极图的来源&李学勤 邢文1533

周敦颐《太极图》渊源辨&卢国龙1539

周敦颐《太极图》考&张其成1553

我与周氏太极图研究&李申1565

周敦颐《太极图》易学发微——兼与任俊华等先生商榷&林忠军1572

《太极图》与《太极图说》之“五行说”比较研究&曹树明 田智忠1582

《周氏太极图》原图考&郭彧1588

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易》象数及西方有关学说&张祥龙1595

司马光的《温公易说》&余敦康1615

张载《易》学研究&徐志锐1625

略论《周易》对张载哲学的影响&施炎平1634

横渠易学的天人观&郑万耕1642

论张载之学是易学——与龚杰先生商榷&王利民1650

王安石易学与其新学及洛学&耿亮之1658

王安石《易象论解》与《序卦传》&杨倩描1668

论易学“涪陵学派”的形成、特点与深远影响&李良品1675

伊川易传——谈易之十一&[中国台湾]戴君仁1682

伊川易学之基本思想&[中国台湾]胡自逢1686

伊川论卦才&[中国台湾]胡自逢1704

伊川论易卦二体之际会&[中国台湾]胡自逢1712

程子易学源流述略&[中国台湾]胡自逢1721

《周易程氏传》思想研究&金春峰1742

《二程集》中《易序》作者考辨&庞万里1753

程颐易学的特点及其在中国易学史上的地位&蔡方鹿1756

程颢易学与其哲学及气象&耿亮之1765

伊川易学的形成及发展&余敦康1770

王弼易与伊川易之比较——关于《周易》的体例与原则&杨东1779

试论程颐对今本《周易》古经分篇的义理阐释&陈京伟1789

程伊川与马王堆之间——天理、象数与汉宋易学的视角&邢文1795

苏轼易学与其人格&耿亮之1805

苏轼《东坡易传》特色小议&舒大刚1813

南宋易学史1821

朱震易学纳甲观初探&唐琳1821

李纲《易》说研究——兼涉其《易》与《华严》合辙论&[中国台湾]林义正1830

张浚的易学思想及其影响&蔡方鹿1847

略论“参证史事”的杨万里易学&傅荣贤1855

《易序》作者略考&程林1861

周易本义考&白寿彝1867

朱陆辩太极图说之经过及评议&[中国台湾]戴君仁1888

朱熹与李滉的易学思想比较研究&张立文1894

《周易本义》提要&潘雨廷1908

由朱熹易说检讨其思想之特质、影响与局限&刘述先1910

朱熹《易》学研究&徐志锐1922

如何看待易“象”——由虞翻、王弼与朱熹对易“象”的不同看法说起&[中国台湾]林丽真1931

《上下经卦变歌》评述&乌恩溥1939

朱熹的易学解释学&李兰芝1946

朱熹河图洛书说的演变&温海明1954

朱熹对宋代易学的发展——兼论朱熹、程颐易学思想之异同&蔡方鹿1960

朱熹易学简论&郑万耕1975

朱熹对邵雍先天象数学的继承和发展&李秋丽1983

朱熹《周易本义》、《易学启蒙》象数之学述评&余敦康1991

程、朱解《易》比较&吕绍纲2013

朱熹《周易本义》音韵资料研究&[中国台湾]金周生2021

朱熹与《周易》先天学关系考论&詹石窗 杨燕2033

论吕东莱《易说》中的哲学思想&潘富恩 陈天林2045

陆九渊易学的心学建构&傅荣贤2052

《易先天图—浑天象》非张行成之图&郭彧2056

张行成先天数学初探——再论中国数学派&张其成2060

杨简易学略论&傅荣贤2068

叶适对《易传》的理解态度&[中国台湾]高柏园2077

论魏了翁的易学思想&金生杨2087

李杞《用易详解》的易学特点及其在易学史上的地位&蔡方鹿2095

丁易东象数易学&林忠军2107

俞琰卦变说辨析&郭彧2121

正传别传二重化——俞琰《易》说浅析&詹石窗2133

元代易学史2143

元代之易学&[中国台湾]徐芹庭2143

宋易在元代的发展&梁韦弦2173

略析吴澄易学中的阴阳卦对思想&章伟文2179

略析吴澄的易学象数思想&章伟文2187

吴澄理学视野下的易学天人之学&王新春2199

保巴及其易著中的哲学思想&陈少彤2213

明代易学史2225

王阳明易学略论&温海明2225

《周易》与阳明心学&范立舟2238

试论王龙溪的易学哲学&杨月清2245

从孔子易知简能观来知德易卦图&[中国台湾]但衡今2255

来知德的易说及其自然哲学&陈德述2264

钱一本易象义理窥测——评《周易像象管见》&[中国香港]张克伟2272

重刊《古周易订诂》——嵩园读书记之四&黄仲琴2284

方以智与《周易图象几表》&蒋国保2291

方以智易学思想散论&蒋国保2299

方以智象数易学平议&罗炽2308

清代易学史2325

明清之际在华耶稣会士之《易》说&杨宏声2325

评孙奇逢“变通趋时”的易学思想&李之鉴2340

黄宗羲《象数论》与清初官方易学的变化&[美]司徒琳2349

张尔岐易学中的经世思想&汪学群2364

王船山的易学&[中国香港]梁亦桥2376

王船山的易学(上)&[中国台湾]罗光2386

《周易内传》中的若干辩证法思想&唐明邦2401

船山易学之研究纲领&[中国台湾]曾春海2412

试论王船山的易学体系&萧汉明2424

王夫之论卦象、卦德与卦序&萧汉明2433

王夫之《易》学成就的深刻总结——评萧汉明《船山易学研究》&张善文2441

王夫之易哲学在哲学史上的意义&金珍根2446

王船山易学渊源试探&汪学群2456

读船山先生《周易大象解》&梁韦弦2464

王夫之易学中的人性论&汪学群2469

《周易》与中国天人之学的模式——以船山易学为中心&陈赟2486

《易图明辨》与儒道之辨&[中国台湾]郑吉雄2499

李光地与《易》学&詹石窗2520

读《周易折中》&刘大钧2527

惠栋治《易》的特色与贡献&[中国台湾]孙剑秋2538

惠栋易学著述考&漆永祥2554

张惠言的词学与易学&陈水云2565

论焦循《易》学的“相错”、“比例”与数理&陈居渊2570

焦循《雕菰楼易学》述评&[中国台湾]赖贵三2583

实证与实测——从方法论角度看焦循的易学研究&陈居渊2601

焦循的易学诠释学&李兰芝2610

论焦循“假卜筮而行教”的易学观&陈居渊2621

江都焦循手批《周易兼义》释文(一)&[中国台湾]赖贵三2628

焦循《孟子正义》易学思想析论&[中国台湾]赖贵三2644

论焦循对“卦变”说之批评及其《易》学建构&[马来西亚]庾潍诚2666

魏源易学初探&廖名春2675

康有为和20世纪中国易学的现代转化&施炎平2686

近现代易学史2695

民国以来象数与义理派之易学&[中国台湾]徐芹庭2695

20世纪的《周易》古史研究&陈桐生2741

20世纪初《周易》经传分离说的形成&[中国台湾]郑吉雄2750

杭辛斋《周易》象数思想评介——兼述杭氏象数理论和自然科学的关系&李树菁2770

尚秉和易学思想初探&刘光本2779

本易理以诂易辞 由易辞以准易象——试论尚氏易学的特色及其对易学史的贡献&赵杰2787

《周易古史观》驳议&刘长允2794

天才学者刘咸炘易学初解——写于《推十书》(增补全本)刊后&汪启明2799

刘咸炘对老、孔之整合与重塑——《周易》思想在《推十书》中的作用&欧阳祯人2816

马一浮易论&耿成鹏2824

熊十力易学思想探微&颜炳罡2830

天人体用 贞一不二——新唯识论与周易哲学之比较&黄玉顺2839

熊十力之《周易》新诠释与儒学复兴&[韩]郑炳硕2844

易理诠释与哲学创造:以熊十力为例&高瑞泉2856

成就与不足——浅议郭沫若的《周易》研究&魏晓丽2864

冯友兰易学思想初探&彭卫国2869

高亨的《周易古经今注》&范宁2872

《周易讲座》序&金景芳2875

论牟宗三哲学中的易学研究&王兴国2882

乾坤大义的现代启示(上)——当代新儒家易学思想综论&黄黎星2893

乾坤大义的现代启示(下)——当代新儒家易学思想综论&黄黎星2907

现代新儒家的易学思想论纲&郭齐勇2921

黄寿祺《周易尚氏学札记》评述&黄高宪2933

杨向奎先生易学研究述略&张涛2941

冯契对《周易》辩证逻辑思想的研究&丁祯彦2949

《周易表解》自序&潘雨廷2955

近十年来海峡两岸易学研究的比较&[中国台湾]黄沛荣2963

《易》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中国台湾]黄沛荣2973

试论现代易学的特点及意义&林忠军2987

其他2997

《清史稿·艺文志》易类拾遗概谈&王绍曾2997

《清史稿·艺文志》易类拾遗&王绍曾3009

《清史稿·艺文志》易类拾遗(续)&王绍曾3023

《清史稿·艺文志》易类拾遗(三)&王绍曾3030

易学文献原论(一)&周玉山3037

易学文献原论(二)&周玉山3050

易学文献原论(三)&周玉山3059

易学文献原论(四)&周玉山3069

《南塘易说》与《周易辑闻》&王煦华3076

说《易本》&于亦时3078

《四库提要》易类订疑&杜泽逊3080

广东之易学&饶宗颐3084

韩国易学思想之特质及其文化的影响&[韩]柳承国3090

退溪易学初论&吕绍纲3108

再论退溪易学&吕绍纲3121

金一夫与《正易》&[美]李钟勇著 梦海译3126

《易经》英译版前言&[瑞士]C.G.荣格 楼格译313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