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物理污染控制工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物理污染控制工程](https://www.shukui.net/cover/20/30282495.jpg)
- 杜翠凤,宋波等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502451202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214页
- 文件大小:13MB
- 文件页数:228页
- 主题词:环境物理学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物理污染控制工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 绪论1
1.1 物理性污染的概念及分类1
1.1.1 噪声1
1.1.2 振动1
1.1.3 放射性2
1.1.4 电磁辐射2
1.1.5 热污染2
1.1.6 光污染3
1.2 物理性污染的危害3
1.2.1 噪声危害3
1.2.2 振动危害5
1.2.3 放射性危害5
1.2.4 电磁辐射危害9
1.2.5 热污染危害11
1.2.6 光污染危害12
习题14
2 声学的基础知识15
2.1 声波的产生及传播15
2.2 描述声波的基本物理量15
2.3 声压、声能量、声强、声功率16
2.3.1 声压16
2.3.2 声能量17
2.3.3 声强17
2.3.4 功率17
2.4 声级概念及声级计算18
2.4.1 分贝的定义18
2.4.2 声压级、声强级和声功率级的定义18
2.4.3 声强级与声压级的关系19
2.4.4 声功率级与声强级的关系19
2.4.5 声功率级与声压级的关系19
2.4.6 声波的叠加19
2.4.7 声级计算21
2.5 声波的传播特性23
2.5.1 声波的反射、透射和折射23
2.5.2 声波的绕射25
2.6 声波在传播中的衰减25
2.6.1 声发散衰减25
2.6.2 空气吸收的附加衰减27
2.6.3 地面吸收的附加衰减27
2.6.4 气象条件对声传播影响27
2.7 噪声频谱28
2.7.1 倍频程28
2.7.2 频谱分析29
习题30
3 噪声评价和标准31
3.1 噪声的评价量31
3.1.1 等响度曲线、响度及响度级31
3.1.2 斯蒂文斯响度32
3.1.3 计权声级和计权网络32
3.1.4 A声级34
3.1.5 等效A声级34
3.1.6 昼夜等效声级34
3.1.7 累计百分数声级35
3.1.8 交通噪声指数TNI35
3.1.9 噪声污染级35
3.1.10 噪声评价数(NR)曲线36
3.1.11 噪度和感觉噪声级37
3.1.12 噪声冲击指数38
3.1.13 噪声掩蔽39
3.1.14 语言清晰度指数和语言干扰级39
3.2 环境噪声法规和标准40
3.2.1 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40
3.2.2 产品噪声标准40
3.2.3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41
3.2.4 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41
3.2.5 噪声排放标准42
3.2.6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43
习题43
4 噪声测量技术44
4.1 噪声测量仪器44
4.1.1 声级计44
4.1.2 频谱分析仪和滤波器46
4.1.3 电平记录仪47
4.1.4 录音机47
4.1.5 噪声统计分析仪47
4.2 噪声测量方法48
4.2.1 道路交通噪声测量48
4.2.2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测量48
4.2.3 厂界噪声测量49
4.2.4 企业生产环境噪声测量49
4.2.5 车间内机器噪声测量50
4.2.6 进、排气噪声测量50
4.2.7 机动车辆噪声测量50
4.3 吸声材料吸声系数的测量51
4.3.1 混响室法测量吸声材料无规入射吸声系数51
4.3.2 驻波管方法测量吸声材料的垂直入射吸声系数53
习题55
5 噪声污染控制技术56
5.1 噪声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56
5.1.1 从声源控制噪声56
5.1.2 传播途径控制57
5.1.3 接收者的防护57
5.2 噪声控制的一般原则58
5.3 噪声控制的基本程序58
5.4 噪声源分析58
5.4.1 机械噪声59
5.4.2 气动力性噪声59
5.4.3 电磁噪声59
5.5 城市环境噪声控制59
5.5.1 城市噪声源分类59
5.5.2 城市环境噪声控制措施62
习题64
6 吸声和室内声场65
6.1 材料的声学分类及吸声特性65
6.1.1 吸声材料的分类65
6.1.2 吸声系数和吸声量66
6.2 多孔性吸声材料67
6.2.1 多孔吸声材料的构造特征及吸声机理67
6.2.2 多孔吸声材料的吸声性能及其影响因素68
6.3 共振吸声结构71
6.3.1 薄膜与薄板共振吸声结构71
6.3.2 穿孔板共振吸声结构72
6.3.3 微穿孔板吸声结构74
6.3.4 空间吸声体75
6.3.5 吸声尖劈76
6.4 室内声场和吸声降噪77
6.4.1 扩散声场中的声能密度和声压级77
6.4.2 室内吸声减噪量79
6.4.3 混响时间及其计算80
6.4.4 吸声处理注意事项81
6.4.5 吸声降噪设计程序81
习题83
7 隔声技术84
7.1 隔声的评价量84
7.1.1 透声系数84
7.1.2 隔声量84
7.1.3 平均隔声量85
7.1.4 空气隔声指数85
7.2 单层均质墙的隔声性能85
7.2.1 单层均质墙隔声的质量定律85
7.2.2 吻合效应86
7.2.3 单层均质墙隔声的频率特性87
7.3 双层均质隔墙的隔声性能88
7.3.1 双层隔墙的隔声原理88
7.3.2 双层墙的隔声特性曲线88
7.3.3 双层墙共振频率89
7.3.4 双层墙的隔声量89
7.3.5 声桥89
7.3.6 双层墙结构设计注意事项89
7.4 隔声间90
7.4.1 具有门、窗的组合墙平均隔声量的计算90
7.4.2 门窗的隔声91
7.5 隔声罩91
7.5.1 隔声罩的插入损失91
7.5.2 隔声罩设计注意事项92
7.6 隔声屏92
7.6.1 隔声屏的隔声量93
7.6.2 隔声屏的设计要点及注意事项94
习题95
8 消声器96
8.1 消声器的种类、性能要求及评价量96
8.1.1 消声器的种类96
8.1.2 消声器的性能要求96
8.1.3 消声器声学性能评价量96
8.1.4 消声器的压力损失97
8.2 阻性消声器98
8.2.1 阻性消声器的消声原理98
8.2.2 阻性消声器的分类98
8.2.3 直管消声器的消声量计算100
8.2.4 高频失效频率100
8.2.5 气流对阻性消声器的影响101
8.2.6 阻性消声器设计102
8.3 抗性消声器104
8.3.1 扩张室消声器104
8.3.2 共振式消声器108
8.4 阻抗复合式消声器110
8.4.1 阻抗复合式消声器种类110
8.4.2 消声原理111
8.4.3 阻抗复合式消声器设计要点111
8.5 扩散消声器112
8.5.1 射流噪声112
8.5.2 节流减压消声器113
8.5.3 小孔喷注消声器114
8.6 微穿孔板消声器114
8.6.1 消声原理及分类114
8.6.2 消声量计算115
8.7 消声器的设计制造及安装应用115
8.7.1 消声器的设计制造116
8.7.2 消声器的安装117
习题118
9 振动污染及其控制119
9.1 振动容许标准119
9.1.1 局部振动标准119
9.1.2 整体振动标准119
9.1.3 环境振动标准120
9.2 振动测量方法和常用仪器120
9.2.1 加速度计120
9.2.2 振动前置放大器121
9.2.3 灵敏度校准121
9.2.4 通用振动计121
9.3 振动的控制技术和方法122
9.3.1 振源控制122
9.3.2 振动传递过程中的控制123
9.3.3 对防振对象采取的振动控制措施123
9.4 隔振原理124
9.4.1 振动的传递和隔离124
9.4.2 隔振的力传递率125
9.4.3 隔振设计126
9.4.4 隔振器和隔振材料127
9.5 阻尼减振及阻尼材料129
9.5.1 阻尼减振原理129
9.5.2 阻尼减振材料130
习题132
10 放射性污染控制133
10.1 放射性概论133
10.1.1 原子和原子核133
10.1.2 放射性和同位素133
10.1.3 放射性衰变的类型134
10.1.4 放射性衰变的一般规律136
10.1.5 核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137
10.2 环境中的放射性来源138
10.2.1 天然辐射源138
10.2.2 人工放射性污染源140
10.2.3 放射性污染在自然环境中的动态142
10.3 辐射剂量的基本量和单位144
10.3.1 放射性活度144
10.3.2 吸收剂量144
10.3.3 照射量145
10.3.4 剂量当量145
10.4 环境放射性对人群所致的辐射剂量145
10.4.1 环境放射性物质进入人体的途径145
10.4.2 天然辐射源的正常照射剂量146
10.4.3 人工辐射源的辐射剂量147
10.5 环境放射性标准149
10.5.1 辐射防护的基本原则149
10.5.2 辐射的防护标准149
10.6 放射性污染的防治150
10.6.1 辐射防护技术150
10.6.2 放射性废物的治理151
10.6.3 放射性废物管理156
10.7 放射性监测与评价158
10.7.1 放射性监测158
10.7.2 放射性评价159
10.7.3 辐射环境质量评价的整体模式160
10.8 放射性污染处理典型案例161
10.8.1 核燃料加工厂放射性污染事故161
10.8.2 铀金属车屑自燃造成污染事故162
习题163
11 电磁辐射污染控制164
11.1 电磁场的基本概念164
11.1.1 电场与磁场164
11.1.2 电磁场与电磁辐射165
11.1.3 射频电磁场165
11.2 电磁污染的量度单位167
11.2.1 辐射强度167
11.2.2 辐射剂量168
11.3 电磁辐射污染源种类及传播途径168
11.3.1 电磁污染源种类168
11.3.2 电磁污染的传播途径170
11.4 电磁辐射的监测及标准170
11.4.1 电磁辐射监测170
11.4.2 作业场所电磁辐射安全卫生标准171
11.4.3 电磁辐射环境安全标准173
11.5 电磁辐射污染的控制175
11.5.1 电磁辐射的主要防护措施175
11.5.2 高频设备的电磁辐射防护177
11.5.3 广播、电视发射台的电磁辐射防护180
11.5.4 微波设备的电磁辐射防护180
11.5.5 电磁辐射的管理181
11.6 电磁辐射污染评价185
11.6.1 电磁辐射环境影响报告书主要章节和内容185
11.6.2 评价范围和方法186
11.6.3 评价标准187
11.6.4 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应用的仪器和方法187
习题188
12 热污染及其防治189
12.1 概述189
12.1.1 热环境189
12.1.2 热污染类型及成因190
12.2 人类活动对热环境的影响191
12.2.1 温室效应191
12.2.2 热岛效应193
12.3 水体热污染源及其防治196
12.3.1 水体热污染的来源196
12.3.2 水体热污染防治196
12.4 大气热污染源及其防治197
12.4.1 大气热污染的来源197
12.4.2 大气热污染的防治198
习题199
13 光污染及其防治200
13.1 概述200
13.1.1 光环境200
13.1.2 光污染201
13.2 光学基础203
13.2.1 光的基本物理量203
13.2.2 电光源的基本技术参数205
13.3 光环境质量评价207
13.3.1 照度标准207
13.3.2 照度均匀度208
13.3.3 空间照度209
13.3.4 舒适亮度比209
13.3.5 光色对环境的影响209
13.3.6 充足的日照时间210
13.4 光污染的防治210
13.4.1 可见光污染防治210
13.4.2 红外线、紫外线污染防治212
13.4.3 加强对光污染的管理212
习题213
参考文献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