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湄潭县志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湄潭县志](https://www.shukui.net/cover/48/33294801.jpg)
- 湄潭县志编纂委员会编 著
- 出版社: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 ISBN:722102880X
- 出版时间:1993
- 标注页数:952页
- 文件大小:62MB
- 文件页数:97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湄潭县志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概述1
大事记7
第一编 建置45
第一章 建置沿革45
第一节 置县45
第二节 境域46
第二章 区划沿革48
第一节 明清时期48
第二节 民国时期48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60
第三章 现行政区67
第一节 义泉镇67
第二节 城关区67
第三节 永兴区68
第四节 兴隆区69
第五节 高台区70
第六节 黄家坝区72
第七节 鱼泉沟区73
第八节 马山区74
第九节 复兴场区75
第十节 茅坪区76
第二编 自然环境79
第一章 地质 地貌79
第一节 地质79
第二节 地貌83
第二章 气候86
第一节 气候特征86
第二节 气候要素87
第三节 灾害性天气91
第三章 水文93
第一节 水系93
第二节 水文特征97
第三节 地下水98
第四章 土壤98
第一节 类型98
第二节 理化状态103
第三节 等级104
第五章 野生动植物106
第一节 野生植物106
第二节 野生动物108
第六章 自然灾害109
第一节 旱灾109
第二节 水灾111
第三节 雹灾112
第四节 雪凌115
第五节 倒春寒、霪雨、秋风115
第六节 地震116
第三编 人口 民族117
第一章 人口117
第一节 人口规模117
第二节 人口构成127
第三节 人口素质136
第四节 人口变动139
第五节 家庭结构143
第六节 人口控制146
第七节 人口普查150
第二章 民族151
第一节 民族分布151
第二节 苗族152
第三节 民族工作169
第四编 经济综述171
第一章 经济发展171
第一节 经济恢复时期171
第二节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71
第三节 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172
第四节 经济调整时期173
第五节 第三个五年计划时期174
第六节 第四个五年计划时期174
第七节 第五个五年计划时期175
第八节 第六个五年计划时期177
第九节 1988年计划实施178
第二章 经济结构182
第一节 社会总产值182
第二节 工农业比重183
第三节 农林牧副渔各业比重184
第四节 轻重工业比重184
第三章 生产关系变革185
第一节 土地改革185
第二节 农业合作化187
第三节 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0
第四节 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1
第五节 人民公社193
第六节 经济责任制195
第四章 人民生活199
第一节 收入水平199
第二节 消费水平199
第三节 文化生活201
第五编 农业203
第一章 种植业203
第一节 耕地 劳力203
第二节 耕作制度210
第三节 作物种植210
第四节 作物品种220
第五节 植物保护223
第六节 农场226
第七节 管理机构226
第二章 林业227
第一节 林业资源227
第二节 植树造林229
第三节 森林保护232
第四节 采伐运销234
第五节 林业技术238
第六节 国营林场239
第七节 林政管理240
第三章 养殖业242
第一节 畜类242
第二节 禽类246
第三节 水产247
第四节 养蜂 养蚕248
第五节 饲料饲草249
第六节 疫病防治249
第七节 养殖场站254
第八节 管理机构254
第四章 水利 电力255
第一节 水利建设255
第二节 电站建设268
第三节 水土保持270
第四节 管理271
第五章 农机具274
第一节 使用与推广274
第二节 供应 管理 维修276
第三节 机构277
第六编 工业 交通 邮电279
第一章 工业279
第一节 私营企业 个体工业279
第二节 集体工业281
第三节 公私合营工业285
第四节 国营工业285
第五节 产量产值300
第六节 管理303
第二章 交通308
第一节 道路308
第二节 运输321
第三节 管理326
第三章 邮电330
第一节 机构330
第二节 邮政332
第三节 电讯336
第七编 城乡建设 环境保护339
第一章 县城建设339
第一节 街道340
第二节 房屋340
第三节 公共设施341
第四节 县城规划344
第二章 村镇建设344
第一节 区公所所在地344
第二节 乡场建设347
第三节 农房350
第三章 建筑业351
第一节 建筑队伍351
第二节 设计施工351
第三节 建筑技术352
第四节 建筑管理353
第四章 房地产管理353
第一节 规划管理353
第二节 房屋管理354
第三节 宅基管理355
第五章 环境保护356
第一节 环境污染356
第二节 污染治理357
第八编 乡镇企业359
第一章 沿革359
第二章 行业结构360
第一节 农业360
第二节 工业361
第三节 建筑业364
第四节 交通运输业364
第五节 商业、服务业365
第三章 管理367
第一节 管理机构367
第二节 企业管理367
第三节 经济效益368
第九编 贸易371
第一章 商业371
第一节 管理机构371
第二节 商业体制371
第三节 商品购销379
第四节 基建储运386
第二章 供销合作387
第一节 组织与管理387
第二节 社员397
第三节 采购398
第四节 销售404
第五节 支援生产410
第六节 农村饮食服务业414
第七节 储运加工416
第三章 粮油418
第一节 管理机构418
第二节 购销419
第三节 储运加工430
第四节 经营管理435
第四章 对外贸易435
第一节 购销435
第二节 扶持出口商品生产437
第三节 经营管理439
第五章 物资440
第一节 购销440
第二节 经营管理442
第六章 烟草444
第一节 机构444
第二节 购销444
第三节 申湄优质烟生产基地448
第七章 集市交易450
第一节 集市450
第二节 交易456
第十编 名优特产459
第一章 名优产品459
第一节 酒类459
第二节 茶叶461
第三节 农机462
第四节 油料462
第五节 刺绣462
第二章 土特产品463
第一节 烤烟463
第二节 油菜子464
第三节 茶叶464
第四节 茅坝米465
第五节 藤制品465
第六节 棕制品465
第三章 风味小吃466
第一节 荞面条466
第二节 金家豆腐丸466
第三节 周五椒麻鸡466
第四节 湄潭永兴绿豆粉466
第五节 湄潭豌豆粉466
第十一编 财税金融467
第一章 财政 审计467
第一节 机构467
第二节 财政体制469
第三节 财政收入472
第四节 财政支出479
第五节 财政管理482
第六节 审计485
第七节 债券发行488
第二章 税务490
第一节 机构491
第二节 税捐493
第三节 税收征管506
第四节 税收减免、罚款509
第五节 国营企业利润监交510
第三章 金融 保险512
第一节 机构512
第二节 货币516
第三节 储蓄521
第四节 信贷523
第五节 会计核算530
第六节 基本建设投资拨款533
第七节 代理业务536
第八节 农村信用社537
第九节 保险539
第十二编 经济管理543
第一章 计划管理543
第一节 计划体制543
第二节 编制程序544
第三节 管理机构544
第二章 统计管理545
第一节 全面统计管理545
第二节 统计报表546
第三节 统计调查548
第四节 管理机构549
第三章 标准计量管理550
第一节 计量管理550
第二节 标准化管理552
第三节 管理机构553
第四章 物价管理553
第一节 商品价格553
第二节 价格管理562
第三节 价格改革565
第五章 工商行政管理567
第一节 工商企业登记管理567
第二节 集市贸易管理568
第三节 个体经济管理570
第四节 经济合同管理571
第五节 商标广告管理571
第六节 打击投机倒把572
第七节 管理机构573
第十三编 政党群团575
第一章 中国国民党575
第一节 机构575
第二节 党务575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577
第一节 地下组织579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湄潭县委员会579
第三节 党的基层组织582
第四节 党的代表大会584
第五节 县委直属机构586
第六节 党员教育587
第七节 整党整风589
第八节 落实政策593
第九节 宣传工作594
第十节 统一战线工作597
第十一节 纪律检查599
第十二节 重大政治运动602
第三章 社会团体613
第一节 工会613
第二节 青年团体617
第三节 妇女组织620
第四节 科学技术协会、学会623
第五节 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626
第六节 归侨侨眷联合会626
第七节 农(协)会628
第八节 工商联合会629
第九节 个体劳动者协会630
第十节 消费者协会632
第十四编 政权 政协633
第一章 明、清、民国时期的政权机构633
第一节 县衙 县署 县政府633
第二节 县参议会638
第二章 权力机构639
第一节 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639
第二节 县人民代表大会641
第三节 县人大常委会648
第四节 县人民代表的活动652
第五节 提(议)案的办理653
第六节 选举654
第三章 行政机构657
第一节 县人民政府657
第二节 直属机构660
第三节 派出机构663
第四节 乡(镇)人民政府664
第四章 政务667
第一节 民政667
第二节 劳动人事管理675
第三节 土地管理689
第四节 监察工作691
第五节 档案工作693
第六节 信访工作696
第七节 战备工作698
第五章 政治协商会议699
第一节 机构699
第二节 县政协历届会议701
第三节 提案工作702
第四节 文史资料征集703
第五节 其它活动703
第十五编 公安司法707
第一章 公安707
第一节 机构707
第二节 人民武装警察709
第三节 治安保卫709
第四节 户政管理714
第五节 消防管理715
第六节 监所管理716
第二章 检察717
第一节 机构717
第二节 刑事检察718
第三节 经济检察718
第四节 法纪检察719
第五节 监所检察719
第六节 控告申诉检察720
第三章 审判720
第一节 机构720
第二节 审判制度723
第三节 刑事审判724
第四节 民事审判725
第五节 经济审判726
第六节 行政审判726
第七节 执行工作726
第八节 申诉复查727
第四章 司法行政728
第一节 机构728
第二节 法制宣传728
第三节 法律顾问729
第四节 公证729
第五节 调解730
第十六编 军事733
第一章 军事机构及驻军733
第一节 军事机构733
第二节 驻军735
第三节 地方武装736
第二章 兵役737
第一节 兵役制度737
第二节 兵员征集738
第三章 民众武装740
第一节 组织建制740
第二节 民兵活动741
第四章 战事纪略745
第一节 庚子平播745
第二节 白号起义745
第三节 红军长征在湄潭745
第四节 遵、湄、绥游击队活动747
第五节 解放湄潭748
第六节 剿匪战斗748
第十七编 教育751
第一章 私塾 书院 义学751
第一节 私塾751
第二节 书院751
第三节 义学751
附:科举制度752
第二章 初等教育752
第一节 学前教育752
第二节 小学教育754
第三章 中等教育761
第一节 普通中学761
第二节 师范768
第三节 中等专业769
第四章 成人教育771
第一节 职工业余教育771
第二节 农民业余教育772
第三节 电大函授教育773
第五章 教师774
第一节 来源与发展774
第二节 素质与培训775
第三节 任用776
第四节 待遇777
第六章 学生778
第一节 学生组织及活动778
第二节 待遇780
第三节 学生守则781
第四节 接受义务教育782
第七章 教育研究782
第一节 教研机构782
第二节 教研活动783
第八章 教育行政784
第一节 教育管理784
第二节 教育经费786
第三节 教学措施788
第九章 浙江大学在湄潭790
第一节 迁湄始末790
第二节 教学组织790
第三节 活动791
第十八编 科技文化793
第一章 科学技术793
第一节 机构、队伍793
第二节 科技活动795
第三节 科技成果801
第四节 科技管理803
第二章 文化艺术804
第一节 群众文化804
第二节 电影发行、放映807
第三节 图书发行、阅览810
第四节 文艺创作813
第五节 文物古迹818
第六节 风景名胜826
第七节 文化行政机构829
第三章 新闻 广播 电视829
第一节 报刊829
第二节 通讯830
第三节 广播831
第四节 电视833
第十九编 卫生 体育837
第一章 卫生837
第一节 机构837
第二节 卫生防疫840
第三节 妇幼保健845
第四节 医疗846
第五节 医药849
第六节 医学教育及科研851
第七节 计划生育手术852
第八节 卫生事业费852
第二章 体育853
第一节 体育机构853
第二节 学校体育853
第三节 群众体育854
第四节 体育竞赛856
第五节 体育培训869
第六节 体育经费 场地设施870
第二十编 民情习俗873
第一章 宗教信仰873
第一节 佛教873
第二节 道教875
第三节 天主教875
第四节 基督教876
第五节 伊斯兰教877
第六节 宗教管理877
第二章 会道门877
第一节 一贯道878
第二节 同善社879
第三节 归根道880
第四节 万全道880
第五节 西华堂881
第六节 皇极道881
第三章 民俗881
第一节 生产881
第二节 生活883
第三节 婚丧885
第四节 节日887
第五节 生辰889
第六节 传统美德890
第七节 陋习891
第四章 宗族893
第一节 家族893
第二节 家庭894
第三节 宗祠895
第四节 族规895
第五节 族谱895
第六节 姓氏896
第五章 方言896
第一节 语音897
第二节 词汇909
第三节 语法920
第二十一编 人物925
第一章 人物(25名)925
郑之垙937
李之华937
范鑛937
冯世宠937
钱邦芑937
唐宗937
安盘金937
李廷瑛937
欧阳曙937
魏维新937
梁友轩937
李由之937
王友发937
关祖潜937
陈光型937
乔光鉴937
李卓然937
王陶薰937
杨世操937
苟中一937
竺可桢937
侯正修937
邹卓群937
郑周康937
吴雪俦937
第二章 革命烈士英名录(烈士153名)937
附录:947
一、专志稿存目947
二、后记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