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刑事政策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许福生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 ISBN:7802190223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458页
- 文件大小:29MB
- 文件页数:476页
- 主题词:刑事政策-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刑事政策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刑事政策基础编第一章 刑事政策之基本概念2
壹、刑事政策之意义2
一、德国之见解3
二、美国之见解4
三、日本之见解6
四、台湾地区之见解7
五、本文之见解8
贰、刑事政策之目的12
一、犯罪预防13
二、犯罪者处遇14
三、犯罪被害者保护15
叁、刑事政策学与其他相关学科之关系15
一、刑事政策学在刑事学中的地位15
二、刑事政策学与犯罪学之关系16
三、刑事政策学与刑事法学之关系17
四、刑事政策学与犯罪侦查学之关系18
五、以强制性交罪为例18
肆、刑事政策之基本原则19
一、人道主义原则19
二、法治主义原则20
三、科学主义原则21
伍、刑事政策之研究方法22
一、统计之方法22
二、个别化之方法24
三、比较之方法24
陆、刑事政策之界限25
一、犯罪原因论上之界限25
二、人道上之界限26
三、财政上之界限26
四、对象上之界限26
柒、刑事政策之国际化27
一、犯罪之国际化27
二、犯罪国际化之对策28
捌、结语31
第二章 台湾地区犯罪状况与评析35
壹、犯罪现象之掌握35
一、犯罪现象之概念35
二、犯罪统计之概念35
三、犯罪黑数之问题36
贰、台湾地区犯罪状况之变化38
一、整体犯罪之变化38
二、整体定罪数之变化45
三、监狱收容之变化48
叁、犯罪状况之国际比较50
一、各国及台湾地区主要性犯罪之比较51
二、各国及台湾地区杀人犯罪之比较52
三、各国及台湾地区窃盗犯罪之比较53
肆、综合评析55
一、整体犯罪之评析55
二、整体定罪数与监禁状况之评析57
三、整体犯罪状况所反映治安政策之问题58
伍、未来展望60
一、建构完善之社会治安指针60
二、适度降低犯罪恐惧感61
三、强化宽松的刑事政策63
陆、结语63
第三章 犯罪化与除罪化66
壹、犯罪之概念66
一、法律学上之犯罪概念66
二、社会学上之犯罪概念66
三、犯罪学上之犯罪概念67
四、形式上与实质上犯罪概念68
五、本文之见解69
贰、犯罪化之概念69
一、犯罪化之意义69
二、犯罪化之基准70
三、犯罪化之类型71
叁、除罪化之概念73
一、除罪化之意义73
二、除罪化之发展动向73
三、除罪化之类型77
肆、无被害人犯罪除罪化之检讨78
一、无被害人犯罪之概念78
二、非行少年身份犯除罪化之检讨79
三、药物滥用除罪化之检讨80
四、堕胎除罪化之检讨81
五、赌博除罪化之检讨82
六、猥亵除罪化之检讨83
七、通奸除罪化之检讨85
伍、“刑法”之修正与检讨87
一、“刑法”修正之动向87
二、“刑法”最新修正之重点89
三、“刑法”最新修正之检讨95
陆、结语104
第二编 犯罪原因编115
第四章 自由意志论115
壹、古典犯罪学派115
一、历史背景115
二、代表人物之思想115
三、对犯罪原因之基本看法117
四、理论评估117
五、现行发展趋势——“新古典犯罪学派”118
贰、理性选择理论119
一、理性选择理论抬头之背景119
二、理性选择理论之基础120
三、理性选择理论对刑事政策之影响120
叁、环境犯罪学121
一、环境犯罪学之意义与沿革121
二、环境犯罪学之发展背景123
三、环境犯罪学之理论基础125
四、环境犯罪学之具体措施128
五、环境犯罪学之评价129
肆、结语132
第五章 素质与环境论135
壹、实证犯罪学派135
一、历史背景135
二、主要论点135
三、实证学派之代表人物136
四、古典犯罪学派与实证犯罪学派之区别138
贰、犯罪生物学理论138
一、基本理念138
二、传统犯罪生物学派139
三、现代犯罪生物学派141
四、犯罪生物学派之评价142
叁、犯罪心理学理论142
一、犯罪心理学家所追求最基本问题142
二、心理分析理论与犯罪行为143
三、认知理论与犯罪行为144
四、学习理论与犯罪行为145
五、生物心理论与犯罪行为146
六、特征理论与刑事政策148
肆、犯罪社会学理论149
一、犯罪社会学理论导论149
二、社会控制理论152
三、犯罪副文化理论158
四、紧张犯罪理论162
伍、结语166
第六章 批判犯罪学168
壹、批判犯罪学导论168
一、起源168
二、目前发展趋势169
贰、卷标理论169
一、基本观点169
二、卷标理论之影响170
三、卷标理论之评价171
四、Katz之犯罪的诱惑172
叁、冲突犯罪理论172
一、兴起原因172
二、基本观点172
三、冲突犯罪理论之评价174
肆、和平建构犯罪学174
一、基本观点174
二、修复式正义174
伍、女性主义犯罪学177
一、基本观点177
二、女性主义犯罪学对刑事法学之影响177
三、女性主义犯罪学之评价178
陆、结语179
第七章 犯罪理论整合论181
壹、犯罪理论整合之发展181
一、犯罪理论整合之回顾181
二、犯罪理论整合之意涵181
贰、犯罪理论整合之类型182
一、赫胥之观点182
二、李斯卡之观点182
叁、犯罪理论整合之范例——以明耻整合理论为例182
一、明耻整合理论之基本观点183
二、明耻整合理论之争论184
三、明耻整合理论之犯罪控制政策185
肆、犯罪理论整合之评价186
一、犯罪理论整合之争论186
二、犯罪理论整合之未来发展方向186
伍、结语186
第三编 刑事制裁编190
第八章 刑罚理论190
壹、刑罚之概念190
一、刑罚之意义190
二、刑罚正当化之根据190
三、刑罚之本质192
贰、对立之刑罚理论193
一、应报理论194
二、预防理论195
叁、综合之刑罚理论198
一、并合说198
二、分配说200
肆、多元性发展性个别性之刑罚理论201
一、多元性发展性个别性说201
二、本文之见解203
伍、治乱世用重典之问题204
陆、结语205
第九章 刑罚制度210
壹、死刑210
一、死刑之概念210
二、死刑存置论211
三、死刑废止论212
四、对死刑存废之评论213
五、代替死刑之制度214
贰、自由刑215
一、自由刑之意义与种类215
二、自由刑之沿革216
三、自由刑在刑事政策上之意义217
四、自由刑在刑事政策上之限制218
五、短期自由刑219
六、不定期刑223
叁、罚金刑228
一、罚金之意义与种类228
二、罚金之沿革229
三、罚金刑在刑事政策之意义230
四、罚金刑之本质232
五、罚金刑可调整之处233
肆、资格刑239
一、资格刑之意义239
二、资格刑在刑事政策上的意义239
三、现行“刑法”上的资格刑240
四、资格刑可调整之处241
伍、没收242
一、没收之意义与种类242
二、没收的本质242
三、没收在刑事政策上的意义243
四、没收可调整之处244
陆、追征、追缴或抵偿245
一、追征之法律性质245
二、扩大财产没收及追征245
柒、结语247
第十章 保安处分与保护处分251
壹、保安处分之理论251
一、保安处分之意义251
二、保安处分之历史沿革251
三、保安处分之理论基础252
四、保安处分之限制253
五、保安处分与刑罚之关系254
贰、保安处分之制度258
一、保安处分之种类258
二、台湾地区“刑法”保安处分之立法例259
叁、保护处分265
一、保护处分之意义与法律性质265
二、保护事件266
三、保护处分之对象267
四、保护处分之种类268
五、处理程序269
肆、结语274
第四编 犯罪者处遇编第十一章 犯罪者之司法性处遇282
壹、刑事司法之概念282
一、刑事司法之意义282
二、刑事司法之程序283
贰、警察与犯罪者处遇285
一、警察在刑事司法体系之角色地位285
二、警察与犯罪侦查287
三、警察在犯罪者处遇上之问题点288
叁、检察官与犯罪者处遇300
一、检察官在刑事司法体系之角色地位300
二、不起诉处分制度303
三、缓起诉制度306
肆、法官与犯罪者处遇310
一、法官在刑事司法体系之角色地位310
二、刑之量处311
三、执行犹豫制度315
四、简易判决处刑324
伍、结语328
第十二章 机构内处遇332
壹、机构内处遇之概念332
一、机构内处遇之意义332
二、机构内处遇在刑事政策上之意义332
三、受刑人之法律地位333
贰、行刑之改革336
一、惩役场之设置336
二、霍华德之狱政改革运动338
三、美国之狱政改革运动339
四、爱尔兰制340
五、爱米拉感化院341
叁、改善主义之发展与反思342
一、实证学派之发展342
二、复归模式与医疗模式之发展344
三、反复归社会思想之抬头344
四、正义模式之发展347
五、台湾地区之行刑理念348
肆、受刑人之处遇制度349
一、受刑人之调查分类349
二、受刑人之累进处遇352
三、缩短刑期制度354
伍、受刑人之处遇方法355
一、受刑人之教化355
二、受刑人之作业357
三、受刑人之保健358
四、受刑人之纪律359
陆、开放式处遇361
一、开放式处遇之概念361
二、开放式处遇在刑事政策上之意义361
三、开放式处遇之形态362
柒、结语364
第十三章 社区处遇367
壹、社区处遇之概念367
一、社区处遇之意义367
二、社区处遇在刑事政策上之意义369
贰、假释制度369
一、假释制度之意义369
二、假释制度之沿革370
三、假释制度之功能370
四、假释制度之本质372
五、台湾地区假释制度之立法沿革373
六、现行假释制度之规定376
七、假释制度之问题点380
叁、保护管束386
一、保护管束之意义386
二、保护管束在刑事政策上之意义387
三、保护管束之种类388
四、保护管束之执行机关389
五、保护管束之撤销389
六、强化保护管束之建议389
肆、更生保护390
一、更生保护之意义390
二、更生保护在刑事政策上之意义390
三、台湾地区更生保护之沿革391
四、更生保护之对象392
五、更生保护之程序393
六、更生保护之方式394
七、更生保护之组织395
八、强化更生保护之建议397
伍、新形态的社区处遇400
一、损害回复400
二、社区服务命令403
三、电子监控404
陆、结语406
第五编 刑事政策趋势编第十四章 两极化刑事政策413
壹、两极化刑事政策之概念413
一、两极化刑事政策之意义、策略与目的413
二、两极化刑事政策之犯罪类型与对象者414
三、两极化刑事政策之发展背景415
贰、两极化刑事政策的理论依据与支持论点416
一、宽松刑事政策的理论依据与支持论点416
二、严格刑事政策的理论依据与支持论点418
叁、两极化刑事政策之具体措施420
一、宽松刑事政策之具体措施420
二、严格刑事政策之具体措施422
肆、两极化刑事政策之评价423
一、刑罚理论适用之问题423
二、责任主义适用之问题424
三、真否能合理有效防制犯罪之问题425
伍、结语427
第十五章 犯罪被害人与刑事政策431
壹、被害者学之发展演变431
一、被害者学之意义431
二、被害人角色之变迁431
三、初期被害者学之发展与评价432
四、犯罪被害人调查之实际情况433
五、80年代后新的被害者学理论435
贰、犯罪被害人之补偿438
一、犯罪被害人补偿之意义与历史发展438
二、犯罪被害人补偿之必要性439
三、犯罪被害人补偿制度之理论基础439
叁、台湾地区“犯罪被害人保护法”概要441
一、理论依据441
二、被害补偿442
三、诉讼救助444
四、成立被害人保护机构445
五、本法实施成效之评析445
肆、被害人在刑事诉讼上权益之保护446
一、被害人在刑事诉讼上权益保护之国际立法趋势446
二、台湾地区之现况与未来展望447
伍、被害人保护之新课题449
一、犯罪者处遇阶段导入被害人之观点449
二、强化对被害人之支持450
三、强化犯罪被害之预防模式451
陆、结语453
附:图表次456
编者的话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