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政府网络传播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政府网络传播](https://www.shukui.net/cover/14/30279695.jpg)
- 曹劲松著 著
- 出版社: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14056184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263页
- 文件大小:100MB
- 文件页数:275页
- 主题词:国家行政机关-行政管理-计算机网络-传播学-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政府网络传播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 加强和改进互联网宣传与管理工作的思考1
一、充分认识互联网宣传与管理的重要意义1
二、切实提高运用互联网宣传的能力和水平3
三、着力加强对互联网信息传播的有效管理6
四、积极应对互联网上传播的负面热点事件9
第一章 政府网络传播现状及其机制分析13
第一节 政府网络传播的生态环境13
一、技术环境13
二、信息环境17
三、受众环境21
四、舆论环境25
第二节 政府网络传播现状29
一、技术平台29
二、信息供给33
三、舆论场38
四、传播效果43
第三节 政府网络传播机制48
一、组织构架48
二、管理方式52
三、激励机制56
四、功能定位60
第二章 网络媒体议程中的政府形象建构65
第一节 网络媒体议程的特点及其形象传播65
一、网络媒体议程的主要特点65
二、网络媒体议程的传播影响69
三、网络媒体形象传播的认知效果72
第二节 基于网络舆论引导的政府形象塑造77
一、网络媒体议程与网络舆论77
二、网络舆论的自发与引导81
三、运用网络舆论塑造政府形象85
第三节 网络发言人机制与网络形象管理89
一、建立网络发言人机制的意义90
二、政府网络形象维护原则93
三、政府网络形象管理方法97
四、媒体(网络)危机事件处置流程101
第三章 突发事件报道的议程设置和舆论引导106
第一节 突发事件报道的议程特点106
一、轰动性——放大影响,引发关注106
二、连续性——跟踪进程,持续关注107
三、解剖性——透视事件,深层关注108
四、拓展性——放眼周边,广泛关注108
五、评论性——表达意见,发展关注109
第二节 突发事件报道的议程设置110
一、运用现场信源——嵌入法111
二、运用权威信源——发布法111
三、运用外部信源——印证法112
四、运用延伸信源——发展法112
五、运用有限信源——淹没法113
六、运用媒体信源——选择法113
第三节 突发事件报道中的舆论引导114
一、宜疏不宜堵——体现信息的公开性115
二、宜解不宜避——体现主体的责任性116
三、宜全不宜偏——体现观点的辩证性116
四、宜软不宜硬——体现认识的启发性116
五、宜缓不宜急——体现效果的渐进性117
第四章 网络危机事件处置的第一时间法则118
第一节 第一时间发现危机信息119
一、识别危机信息119
二、控制危机信息121
三、处理危机信息122
四、消解错误信息124
第二节 第一时间发布准确信息125
一、尽早发布信息125
二、主动发布信息127
三、准确发布信息129
四、动态发布信息130
第三节 第一时间进行权威评论132
一、官方评论132
二、新闻媒体评论133
三、网上意见领袖评论134
四、网上跟帖评论135
第四节 第一时间设置传播议程137
一、以表态设置议程138
二、以处置设置议程139
三、以问责设置议程140
四、以制度设置议程142
第五节 第一时间落实责任主体143
一、当事责任主体143
二、直接管理责任主体145
三、间接管理责任主体146
四、社会管理责任主体148
第六节 第一时间回应质询议题151
一、直接触题151
二、真诚答题152
三、合理解题153
四、重构议题155
第七节 第一时间坦诚对待公众156
一、坦然面对156
二、坦诚沟通158
三、坦荡做事160
四、坦白做人161
第八节 第一时间开展民意互动161
一、畅通民意162
二、吸纳民意164
三、疏导民意167
四、顺应民意168
第五章 网络舆情研判的机制和方法171
第一节 网络舆情的特点171
一、传播爆炸性172
二、主体隐蔽性172
三、信源模糊性173
四、网民动员性174
五、意见指向性175
六、影响显著性176
第二节 网络舆情的发展规律177
一、网络舆情发展的四个阶段177
二、网络舆情发展的三个关口180
第三节 网络舆情的研判机制183
一、搜集——筛选机制184
二、分析——归因机制187
三、报告——决策机制189
四、预测——干预机制192
第四节 网络舆情的研判方法196
一、人海浏览法196
二、关键词搜索法199
三、多文档精选法203
四、模板因子法205
五、网络实验法209
六、案例库比对法211
第六章 政府网络传播能力建设213
第一节 政府网络传播的能力结构213
一、政府的网络公信力塑造了政府的网络形象力214
二、政府的网络影响力锻造了政府的网络竞争力216
三、政府的网络引导力构造了政府的网络劝服力219
第二节 政府网络传播能力现状与问题221
一、政府信息透明度低,导致政府网络公信力不高222
二、忽视网络传播设计,导致政府网络形象力较差225
三、政府网站建设滞后,导致政府网络影响力不强229
四、新闻网站实力较弱,导致政府网络竞争力不足232
五、政府网络议程被动,导致政府网络引导力偏弱234
六、政府网络话语单调,导致政府网络劝服力低效236
第三节 政府网络传播能力建设路径239
一、加强政府网络传播机构建设240
二、保障政府网络传播信源供给244
三、提高政府网络传播议程水平248
四、强化政府网络传播平台建设251
五、提升政府公务人员传播素养254
六、优化政府网络传播舆论格局257
后记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