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孔子的生命境界 儒学的反思与开展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孔子的生命境界 儒学的反思与开展](https://www.shukui.net/cover/4/30279368.jpg)
- 蔡仁厚著 著
- 出版社: 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ISBN:9787546326207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332页
- 文件大小:12MB
- 文件页数:348页
- 主题词:儒家-文集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孔子的生命境界 儒学的反思与开展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自序1
卷上 生命境界3
第一章 孔子的生命境界:兼论道德宗教之融通3
一、孔子的生命境界:下学上达3
二、从有限通向无限5
(一)五十而知天命5
(二)六十而耳顺9
(三)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11
三、祭(宗教)与礼(人文)的融一13
第二章 “诗、礼、乐”与文化生命17
一、“诗”的兴、观、群、怨:生命的兴发19
二、“礼”的别异与规矩:生命的自立22
三、“乐”的合同与感通:生命的圆成25
四、文化的“诗、礼、乐”与生命的“兴、立、成”27
第三章 生命的本始:天地、祖先、圣贤30
第四章 天道与上帝:以儒耶的“天人关系”为线索34
一、儒家之天道与耶教之上帝34
二、儒家之性善与耶教之原罪39
三、天人合德与神人关系42
四、人类自救与上帝救赎46
第五章 从儒家思想看人权问题51
一、先看一个对比——儒、道、墨、法的特色51
二、“个人”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52
1.从伦常关系中看(人伦)52
2.从人格世界来看(人道)53
3.从政治分位上看(人爵)54
三、人权之“实”与人权之“名”54
1.人伦、人道与人权54
2.从刑罚刑具比较中西人权的实况55
3.现代人权的“观念”与“事实”56
四、人权与自由57
1.万物一体与主客对列57
2.主体自由与人权58
五、人权的实现59
1.民主政体的建立59
2.人民权益的保障60
六、结语:学习圣之时者62
第六章 先秦儒家心论要旨64
一、弁言64
二、孔子由“不安”之仁以言心64
三、孟子由“四端、不忍、良知良能”言心65
四、荀子由人之“知道、知统类”而言心65
五、儒家心论之影响与展望65
第七章 荀子的思想体系67
一、天与人67
1.天之自然义67
2.天人之分69
3.天生人成70
4.制天用天71
二、性与心72
1.性恶说72
2.化性起伪,以心治性74
3.以智识心75
三、心之义用78
1.解蔽78
2.正名80
3.知类明统83
四、礼义之统83
1.隆礼义而杀诗书83
2.法后王85
3.知统类86
4.礼与义、辨、分、群88
五、论君——荀子政治思想阐微89
1.天子无让说90
2.君之四义与天子之道德担负92
3.君之恰当的地位与三统并建93
附:杨著《荀子类存有论之研究》序95
卷中 返本开新99
第一章 文化生命的坦途:返本开新99
一、离根拔土三百年99
二、什么是儒家之本100
三、什么是文化之新102
四、为什么要“返本”而“开新”104
五、文化生命的坦途106
六、由会通到达时中109
第二章 从继往开来看当代新儒家的学术功绩111
一、弁言111
二、儒家学术的回顾及其未来之发展112
1.从孔、孟、荀到董仲舒112
2.宋明心性之学的意义113
3.明清之际的大崩塌与起死回生113
4.儒学与中国文化之未来114
三、当代新儒家的努力及其学术功绩115
1.阐扬内圣心性之学的义理116
2.开展儒家外王学的宏规117
3.抉发中国哲学思想中所涵蕴的问题120
4.打通“中国哲学史”开合发展的关节脉络121
5.疏通中西哲学会通的道路123
四、结论:超越与开扩125
第三章 斯人千古不磨心——当代新儒学的精神开展127
第四章 当代儒家的学术贡献及其文化功能之省察131
一、一个回顾:当代新儒家的精神开展131
二、当代新儒家的用心及其成就133
1.对中国传统学术的新诠释133
2.对中国文化前景的新设计135
3.对西方哲学之译解、融摄与消化137
4.对中国哲学史上哲学问题之省察139
5.对中西哲学会通之路的疏导141
三、义理上的具足与功能上的限制143
第五章 当代新儒学的回顾与前瞻147
一、当代新儒家的成就——以牟宗三先生的著作为主线147
1.阐明三教:儒、释、道三教义理系统之表述147
2.开立三统:文化生命途径之疏导148
3.畅通慧命:抉发中国哲学所涵蕴的问题150
4.融摄西学:康德三大批判之译注与消化151
5.疏导新路:中西哲学会通的道路152
二、未来中国文化的走向154
1.重开生命的学问154
2.贯彻现代化的道路156
3.落实人文教化158
三、结语:一心璀璨,万树竞荣162
第六章 当代学术界的大豪杰:徐复观先生164
一、由权力中心走向学术王国164
二、豪杰性情与豪杰境界之升华165
三、文化脉动与学术器识166
四、《盐铁论》:一个深透研究的例证167
五、对历史文化的大见识168
第七章 徐复观先生的学术通识与专家研究170
一、学术通识方面171
1.对人性论的大分别171
2.对中国艺术精神的特识172
3.对古代社会结构与姓氏之辨察173
4.衡定两汉学术在历史上的地位174
5.“忧患意识”与“为己之学”175
二、专家研究方面176
1.对董仲舒的研究176
2.对王充的评价177
3.对《盐铁论》的辨识178
4.《史记》与汉代精神178
第八章 牟教授的生平及其学术贡献180
第九章 牟宗三传(国史拟传)185
一、家世与简历185
二、北大求学,化腐朽为神奇186
三、从美感直觉到架构思辨(扭转罗素、提升康德)187
四、回向生命,契入儒圣之学189
五、新外王与外王三书190
六、表述儒、释、道(从魏晋到宋明)191
七、一心开二门:两层存有论(汉译三批判)193
八、《圆善论》:哲学系统之究极完成195
九、一生著作,古今无两196
卷下 理学新诠201
第一章 宋明理学与当时的世界思潮201
一、宋明理学是什么类型的学问202
1.是生命的学问202
2.是道德的形上学203
3.是显发理性之光的学问205
二、略说11至16世纪的世界思潮207
1.中国和朝鲜、日本的性理学207
2.佛教与印度文化之持续208
3.伊斯兰教世界与伊斯兰教文化之伸展208
4.基督教文明的中古世纪209
三、宋明理学对人类文化的重大贡献209
1.中世纪世界史概述209
2.宋明理学为人类理性光辉之独显210
四、余言:当代新儒学的走向问题212
第二章 宋明理学之新的疏导——牟先生研究宋明理学过程之探析214
一、早期的熏习与讲论214
二、重新开端:宋明儒学综述215
三、《二程遗书》之简别与类编217
四、对朱子学之大的理解219
五、宋明理学三系之衡定221
六、陆王学与蕺山学之表述223
第三章 王阳明致良知宗旨之蕴酿与确立226
一、龙场悟道以后226
1.默坐澄心227
2.存天理,去人欲228
二、巡抚南赣,事上磨炼229
1.触之不动:山中贼与心中贼229
2.在兵马倥偬中传习良知之学230
三、平宸濠之乱,解危疑之困:确立致良知宗旨231
1.宸濠之乱与忠泰之谗的深刻考验231
2.良知之学,乃从百死千难中得来232
四、结语:揭示宗旨之后的圆熟233
第四章 王阳明的知行思想235
一、知的实义与行的意旨236
二、知与行的关系237
1.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237
2.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238
3.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238
三、从“知行不合一”到“知行一贯”239
四、良知学实践工夫之落实241
1.主观面的落实241
2.客观面的落实241
五、结论:兼为金泰昌教授“新儒美学”进一解243
第五章 王阳明对心性工夫的指点——《传习录·答陆原静第二书》疏解247
一、良知之体用248
二、良知天理与动静249
三、良知与前后、内外、动静、阴阳250
四、良知与喜怒戒惧253
五、良知无妄无照254
六、天理与私欲255
七、辩“不思善、不思恶”与念之生灭256
八、必有事焉与自生迷惑257
九、良知莹彻,致之则明258
十、辨天资之美与著察知行259
十一、乐是心之本体261
十二、致知之功,至诚无息262
第六章 王阳明言礼之精义——《〈礼记〉纂言序》之义理疏解264
一、礼与“理性命、仁义智”之融贯相通265
二、评老庄“外礼以言性”与世儒“外性以求礼”之非268
三、论礼之于节文,犹规矩之于方圆269
四、言朱子考礼之志弗就与吴氏《礼记纂言》之价值270
附录:“礼”的社会功能273
一、培养礼让之风273
二、救济功利之弊274
三、促成社会和谐274
第七章 王阳明辨“心学与禅学”——《重修山阴县学记》之疏解276
一、弁言:为师为弟子者之修学在于“求仁”277
二、圣人之学,心学也278
1.道心与人心278
2.心性与达道280
3.心学晦而世儒乖281
三、圣学与禅学282
1.圣人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而求尽其心282
2.禅学“外人伦、遗事物”而不可以治家国天下283
3.斥世儒“以心学为禅学”之非284
四、结语:以仁恕之心昭告天下士285
五、附论《象山文集·序》之大旨286
1.孔孟之学,惟务求仁,心学之传也286
2.世儒不知吾心即物理,佛老不知物理即吾心288
3.象山之学,孟子学也(何得诬指为禅?)289
第八章 论江右王门的学脉流衍292
一、缘起:唐牟二先生有关江右王学的论评292
二、江右王学之传承:三支一脉294
1.东廓、南野、明水——阳明之亲炙嫡传294
2.聂双江与罗念庵——私淑而滋生疑误297
3.两峰、师泉、塘南:渐离心宗而别走蹊径300
4.罗近溪的造诣——王学的圆熟之境305
三、结论:兼述江右学风之特色308
第九章 宋明理学的殿军——刘蕺山310
一、严分意念,摄知于意312
二、诚意慎独,归显于密313
三、述学见志,以道自任315
余论319
第一章 二十星霜话“鹅湖”319
第二章 忆念傅伟勋教授321
第三章 新的思考和具体的建议——为第四届当代新儒学国际会议而作326
第四章 在解构中重建,在诠释中开展——记一段会议论文的讲评328
一、以“与古人交谈”的方式读《论语》328
二、天地人交与为参赞329
三、何谓“六经皆我注脚”330
四、为什么“父为子隐,子为父隐”330
五、天理、国法、人情331
六、孔子为历史文化“解构”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