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道体心体审美 魏晋玄佛及其对魏晋审美风尚的影响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道体心体审美 魏晋玄佛及其对魏晋审美风尚的影响](https://www.shukui.net/cover/67/33273845.jpg)
- 韩国良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华书局
- ISBN:9787101070750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534页
- 文件大小:25MB
- 文件页数:550页
- 主题词:玄学-研究-中国-魏晋南北朝时代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道体心体审美 魏晋玄佛及其对魏晋审美风尚的影响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1
引言1
上编 道体论35
第一章 正始贵无派的道体论35
第一节 正始玄学的政治文化背景35
一、士人集团的尾大不掉35
二、曹魏的名法之治及其危机36
三、儒家德教观念的重新抬头及其实质37
四、刘邵的才性说及其实质38
第二节 正始道体论之生成论思想40
一、前人对何王宇宙生成论的认识41
二、如何看待何晏与王弼的学术关系44
三、何王宇宙生成论的基本内容46
四、何王的宇宙生成论在其“贵无论”玄学中的地位48
第三节 正始道体论之本体论思想48
一、王弼宇宙本体论的基本内容48
二、何晏宇宙本体论的含混性53
三、两个需要说明的问题54
第四节 何王道体论的历史地位56
一、何王道体论对前代哲学的超越56
二、何王道体论的现实意义57
第二章 竹林自然派的道体论59
第一节 竹林玄学的政治文化背景59
一、司马氏的宫廷政变60
二、司马氏的名教统治及其实质60
第二节 嵇阮的道体论思想62
一、对嵇康道体论的具体分析63
二、阮籍道体论的基本内容65
第三节 向秀的道体论思想71
一、前人对向秀玄学产生误解的原因71
二、向秀道体论的主要内容81
第四节 竹林道体论的历史地位84
一、竹林道体论与正始之同及其原因84
二、竹林道体论与正始之异及其原因87
第三章 西晋崇有派的道体论89
第一节 西晋玄学的政治文化背景89
一、太康之治89
二、八王之乱与元康之放91
第二节 裴頠的道体论思想93
一、对裴頠所崇之“有”的概括介绍94
二、裴頠道体论的基本内容95
第三节 郭象的道体论思想97
一、郭象玄学的基本属性98
二、郭象道体论的基本内容98
第四节 裴郭道体论的现实意义103
一、从裴郭道体论与正始竹林之异看其现实意义103
二、从裴郭二氏道体论之异看其现实意义105
第四章 东晋佛学的道体论107
第一节 东晋佛教对玄学的吸纳107
一、佛教初入的尴尬处境108
二、佛教学者对印度佛教的积极改造109
三、门阀士族对佛教的青睐111
第二节 释道安的道体论思想112
一、“六家七宗”概述112
二、释道安道体论的基本内容113
三、释道安的“本无宗”与“本无异宗”的关系119
第三节 心无派的道体论思想122
一、对“心无论”已有研究的简单分析122
二、心无派道体论的基本内容124
三、新义、旧义、识含宗和幻化宗四者的关系125
第四节 支道林的道体论思想128
一、支道林道体论的基本内容128
二、支道林的“即色论”与“缘会宗”的异同132
第五节 僧肇的道体论思想133
一、物不迁论134
二、不真空论137
第六节 从道体论看东晋佛学对中印文化的融合143
一、释道安的道体论与中印玄佛的关系143
二、心无宗的道体论与中印玄佛的关系144
三、支道林的道体论与中印玄佛的关系145
四、僧肇的道体论与中印玄佛的关系146
中编 心体论151
第一章 正始贵无派的心体论151
第一节 对前代心体论思想的简单回顾151
一、性情异同151
二、性情善恶153
三、心的作用157
第二节 道体、物体与心体158
一、道体与物体的差异性159
二、道体与物体的同一性161
三、道体与物体的另一共性:自然163
四、何王的道物异同观念在心体论上的反映165
第三节 崇本息末与崇本举末170
一、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170
二、何王的“性其情”理论对其心体论的体现171
三、何王“名教出于自然”的思想与其心体论的关系172
第四节 何王心体论的历史意义175
一、何王的心体论对前代人性论思想的超越175
二、何王心体论与圣人论的关系177
三、何王心体论的现实意义181
第二章 竹林自然派的心体论183
第一节 向秀的心体论思想183
第二节 阮籍的心体论思想186
一、阮籍前期的心体论思想187
二、阮籍后期的心体论思想188
第三节 嵇康的心体论思想194
一、嵇康前期的心体论思想194
二、嵇康后期的心体论思想195
第四节 竹林心体论的现实意义202
一、阮籍心体论的现实意义203
二、嵇康心体论的现实意义209
三、向秀心体论的现实意义214
第三章 西晋崇有派的心体论217
第一节 裴頠的心体论思想217
一、裴頠心体论的基本内容217
二、裴頠的心体论与圣人论及儒家名教的关系221
三、如何看待裴頠的心体论思想224
第二节 郭象的心体论思想225
一、性分与定命225
二、性分与等级226
三、适性与逍遥227
四、适性与玄冥230
五、玄冥与和谐234
六、玄冥与良知237
七、良知与仁义239
第三节 如何看待郭象的心体论思想242
一、郭象心体论对其圣人论的影响242
二、郭象心体论的现实意义246
三、郭象玄学在当时缺乏回应的原因249
四、郭象玄学在当时缺乏回应的具体表现252
第四章 东晋佛学的心体论254
第一节 释道安的心体论思想254
一、两个需要说明的问题254
二、对释道安心体论的具体分析256
三、释道安的心体论与道体论的矛盾261
第二节 心无义、即色义的心体论思想262
一、心无义的心体论思想262
二、心无义的内在矛盾264
三、支道林的心体论思想265
四、支道林的“新逍遥论”被崇尚的原因270
第三节 东晋后期的心体论思想271
一、僧肇的心体论思想271
二、慧远的心体论思想276
三、竺道生的心体论思想283
第四节 东晋佛学如何安排儒家的名教和圣人290
一、东晋佛学的圣人观290
二、东晋佛学对儒家仁义礼法观念的重新阐释291
三、东晋佛学的思想解放意义292
下编 审美论297
第一章 智识与高逸297
第一节 魏晋士文化的智性特征298
一、两汉君臣的德性文化299
二、魏氏三祖的法治文化300
三、魏晋士人的智性文化302
第二节 魏晋士人对智的礼赞303
一、魏晋玄佛理论对“智”、“识”、“明”、“慧”的解读304
二、魏晋名士对“智”、“识”、“明”、“慧”的标举306
三、魏晋名士评断“智”、“识”、“明”、“慧”的五大特征308
第三节 魏晋士人的跨世高逸309
一、魏晋玄佛学家对“觉”、“悟”、“通”、“达”境界的表述309
二、魏晋名士对“觉”、“悟”、“通”、“达”境界的倾慕312
三、魏晋名士的高逸及其表现314
第四节 魏晋士人的崇智尚逸对文风的影响317
一、魏晋作家对“智”、“识”、“达”、“悟”的标榜318
二、魏晋作家对“高”、“逸”之风的向往319
三、魏晋文学对“高”、“逸”情怀的生动展现320
四、议论入诗及魏晋文学的逸趣323
第二章 真性与情兴327
第一节 魏晋玄佛对真性的强调327
一、魏晋玄学对生命真性的强调328
二、魏晋佛学对生命真性的强调330
第二节 魏晋士人的情感生活333
一、魏晋士人情感生活的基本特征333
二、魏晋士人情感生活的主要内容337
第三节 魏晋文学的情感特征343
一、魏晋作家对生命真性的高扬344
二、“缘情论”的流行及其意义345
三、魏晋人对“缘情论”的具体实践一:写情性351
四、魏晋人对“缘情论”的具体实践二:重情兴353
第三章 理致与山水363
第一节 山水审美的玄佛依据363
一、山水审美的历史回顾364
二、“道”理与山水365
三、“性”理与山水371
第二节 魏晋士人的山水审美活动376
一、景物游赏与自然山水376
二、人物鉴赏与自然山水378
三、文学艺术与自然山水379
第三节 玄言诗与山水田园诗的关系384
一、南朝人在玄言诗上的不同认识384
二、如何看待当下玄言诗研究存在的分歧390
三、玄言诗对山水田园诗风的影响392
第四章 自然与丽素406
第一节 本末与自然406
一、有无与本末406
二、息末与举末407
三、崇本与自然408
四、魏晋玄佛的“本末”、“自然”理论对审美的影响409
第二节 魏晋士人的自然美追求与生活410
一、衣饰:不修边幅与剃须敷粉410
二、容仪:质而不陋与秀美清朗411
三、行止:真率放意与举止风雅414
四、清谈:清要简约与才藻丰蔚415
第三节 魏晋士人的自然美追求与文艺419
一、词色:秀丽与素淡420
二、物象:巧似与勾染421
三、句法:骈骊与散奇422
四、工夫:锤炼与即目424
五、书画:写形与写意426
第四节 如何看待魏晋士人的自然美追求430
一、理论的自觉430
二、太康作家与魏晋玄学433
三、魏晋士人在自然美追求上的主流倾向435
四、如何看待谢赫对顾恺之的评价441
第五章 言象与妙悟442
第一节 《周易》与“言意之辩”442
一、“言不尽意”与“立象尽意”442
二、“书不尽言”与“系辞尽言”444
三、对《周易》之“辞”所具含义的补充论证447
第二节 王弼与“得意忘言”449
一、《庄子》、《周易》“言意”观的异同449
二、荀粲与《庄》、《易》“言意观”的异同452
三、王弼与《庄》、《易》“言意观”的异同454
四、如何看待王弼“言意观”的文本阐释地位458
第三节 郭象与“寄言出意”460
一、辞对意的修辞遮蔽460
二、《论语》、《周易》提出的解决方案462
三、孟子提出的解决方案462
四、孟子“以意逆志”的双重价值463
五、郭象“寄言出意”说的创新意义467
第四节 道生与“顿悟圆义”474
一、庄子论“意”与“道”475
二、王弼论“意”与“道”476
三、郭象论“意”与“道”478
四、道生论“意”与“道”478
五、道生“得意忘言”的美学意义485
第六章 至乐与音声487
第一节 魏晋乐论繁荣的原因487
一、魏明帝与音乐之争487
二、音乐之争得以持续的原因488
三、心性与至乐491
第二节 阮籍的乐论493
一、阮籍乐论的基本内容494
二、阮籍乐论的思想意义501
第三节 嵇康的乐论504
一、对前人研究的简单回顾504
二、嵇康乐论的主要内容508
三、嵇康“声无哀乐”的思想意蕴515
主要参考文献523
后记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