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通史 第11卷 近代前编(1940-1919)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通史 第11卷 近代前编(1940-1919) 上](https://www.shukui.net/cover/64/33243693.jpg)
- 白寿彝总主编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ISBN:7208049971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1112页
- 文件大小:39MB
- 文件页数:1144页
- 主题词: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通史 第11卷 近代前编(1940-1919)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甲编 序说第一章 文献资料1
第一节 政府官书1
综合类1
军事类(方略)8
夷务和外交10
第二节 各级官员文书12
奏议13
其他公牍17
第三节 典章制度27
大清会典27
清修《文献通考》30
《清史稿》16志32
《北洋政府时期的政治制度》32
第四节 私家著作33
专著33
诗文集36
书信38
日记40
野史、回忆录、笔记等43
第五节 人物史料47
人物传47
人名录52
第六节 经世文选编56
《经世文编》和《补编》56
洋务运动时期的《经世文续编》57
甲午战后至戊戌时期的经世文选编58
庚子以后“新政”时期的经世文选编59
第七节 报刊61
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报纸61
中国人创办的报刊和维新运动63
戊戌以后的立宪派报刊64
辛亥革命前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报刊65
辛亥革命及民国建立后的报刊67
第八节 建国以来近代文献的整理出版68
中国近代大事件专题史料68
中国近代专史、专题资料70
有关中国近代史外文资料选译72
近代史资料期刊72
第二章 研究概况75
第一节 建国前的近代史研究75
第二节 建国后近代史新学科体系的建立与发展77
第三节 建国后关于近代政治史的研究81
鸦片战争史81
太平天国史84
甲午战争史85
戊戌变法史87
义和团运动史90
辛亥革命史92
北洋军阀史95
第四节 建国后关于近代经济史的研究96
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96
中国资产阶级的结构98
洋务企业的性质与作用100
第五节 建国后关于近代文化史的研究102
近代文化的发展历程、结构变化及特点103
近代社会文化思潮105
近代学术思想史106
第六节 建国后关于近代社会史的研究109
第七节 建国后关于近代中外关系史的研究111
帝国主义侵华史111
中外关系史研究113
关于正确把握近代中外关系史的实质问题115
第八节 近些年来有关近代史重大理论问题的争论117
关于近代社会性质研究117
关于近代史的基本线索研究118
关于中国近代化问题研究119
第三章 本卷编写旨趣122
乙编 综述第一章 鸦片战争和中国近代史的开端125
第一节 英国发动侵华战争125
第二节 战争的进程和清廷的失败132
第三节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38
第四节 鸦片战争前后的学术文化142
第二章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兴起和发展146
第一节 太平天国的兴起146
第二节 太平天国的制度和政策150
第三节 清廷对抗太平军的措施153
第四节 太平军北伐和西征155
第三章 各族人民的反清斗争159
第一节 云南各族人民大起义159
第二节 贵州苗民大起义161
第三节 西北回民大起义163
第四节 新疆各族人民的反清斗争166
第四章 第二次鸦片战争。清廷政局的变化168
第一节 英、法发动侵华战争和《天津条约》168
第二节 英法侵略战争再起和《北京条约》170
第三节 俄国侵占中国领土173
第四节 清廷政局的变化175
第五章 太平天国后期的斗争180
第一节 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分裂180
第二节 艰苦转战和改革内政的努力182
第三节 保卫安庆和经营苏浙185
第四节 太平天国的失败187
第六章 外国的经济侵略和官员的洋务活动191
第一节 外国的经济侵略191
第二节 洋务派的出现194
第三节 军用工业和新式海陆军的建立196
第四节 官督商办民用企业的兴办201
第七章 商办企业的出现。新阶级的产生。思想文化的变化206
第一节 商办企业的出现206
第二节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产生209
第三节 思想文化的变化212
第八章 中国边疆地区在侵略势力下的危机。中法战争217
第一节 中国边疆地区在侵略势力下的危机217
第二节 中法战争221
第九章 中日战争和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活动227
第一节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227
第二节 战争进程和清廷的失败229
第三节 《马关条约》的签订和中国人民的反割台斗争233
第四节 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236
第十章 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维新运动242
第一节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242
第二节 维新思潮的兴起和维新运动的高涨244
第三节 百日维新及其失败252
第十一章 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259
第一节 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259
第二节 八国联军的侵华和清廷的宣战263
第三节 八国联军的暴行267
第四节 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和《辛丑条约》的签订269
第十二章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275
第一节 空前加剧的社会危机275
第二节 人民的反抗斗争和资产阶级领导的爱国运动279
第三节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283
第十三章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清廷的“预备立宪”290
第一节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290
第二节 清廷的“预备立宪”298
第十四章 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和清皇朝的灭亡303
第一节 武昌起义及全国的响应303
第二节 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306
第三节 袁世凯的窃权和辛亥革命的失败309
第四节 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思想文化312
附表:清世系表317
第十五章 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318
第一节 袁世凯专制统治的建立318
第二节 洪宪帝制和护国运动321
第三节 军阀的割据统治328
第十六章 中国革命的新曙光334
第一节 民族工业的发展和工人阶级的壮大334
第二节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338
丙编 典志第一章 近代农业和农学技术345
第一节 中国农业经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开端(1842—1894)345
传统农业经济的衰落345
外国资本的冲击和自然经济开始解体350
第二节 中国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半殖民地半封建化(1895—1927)355
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掠夺和对中国经济命脉的控制355
中国农村经济的半殖民地化356
第三节 中国农村经济中资本主义的滋长363
富农经济是中国近代农业资本主义的主要成分363
租地农场主和农牧垦殖公司的出现364
经营地主的增加366
农村手工业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生长367
第四节 中国农业生产力水平的低下369
第五节 鸦片战争后中西农学的交汇372
中西农业生产技术在国际范围比较、竞争372
列强对中国农林资源的肆意掠夺374
农业技术必须兼采中西各法的走向375
第六节 《农学报》的刊行和农业学堂、农事试验场的创办380
建立农学会、出版农学报刊的先导作用380
创办农业学堂382
创办农事试验场384
第二章 手工业386
第一节 鸦片战争前后至太平天国时期的手工业386
第二节 同光年间手工业的衰落392
第三节 官手工业的变化403
第四节 清末手工业的新变化406
第三章 工业410
第一节 中国机器工业的产生(1840—1894)411
外资工业的入侵411
中国机器工业的兴起417
第二节 中国机器工业的初步发展(1895—1919)437
外资工业的扩张438
官属工业的演变与发展444
民间机器工业的壮大454
第四章 工业工程技术464
第一节 土木工程464
建筑464
水利475
第二节 能源477
电力477
煤炭484
石油489
第三节 冶金491
钢铁冶炼492
有色金属497
第四节 交通501
铁路501
造船504
航空509
通信516
第五节 其他重工业523
兵器523
化工532
第六节 轻工业537
纺织537
陶瓷541
造纸545
印刷550
第五章 土地制度、租佃关系的演变及自然经济的分解562
第一节 封建土地制度的演变562
第二节 封建租佃关系的演变566
第三节 自然经济的解体571
城乡家庭棉纺织业的衰落及其与农业的分离572
农产品商品化的发展576
第六章 商业582
第一节 外国资本主义商品侵略下的中国商业(1848—1894)582
鸦片战争后的中外贸易582
鸦片战争后国内商业的变化589
买办的商业高利贷资本剥削网的逐步形成593
第二节 甲午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支配下的中国贸易596
资本输出和外国资本主义支配下的中国贸易596
外国资本主义控制下的中国对外贸易598
外国资本主义支配下的国内商业600
第七章 交通邮电606
第一节 航运607
外轮的侵入与旧式航运的衰落607
近代航运业的兴起609
近代航运业的发展614
近代航运体系的初步形成617
第二节 铁路619
列强在华建筑铁路的阴谋与我国自建铁路的开端619
甲午战争后铁路的发展与西方列强抢夺路权活动623
民国初年铁路建设趋向停滞630
第三节 电信632
有线电报633
电话643
无线电报645
第四节 邮政649
旧式邮递的衰落649
西方列强“客邮”的入侵与泛滥650
海关试办邮政653
国家专门邮政机构的设立与统一656
第八章 河工、漕运、盐政的衰败660
第一节 清代财政经济的三大痼疾660
清代的漕运、盐政和河工660
清代财政经济的三大弊政662
第二节 为增加封建剥削而进行的改革664
漕粮的海运商运及漕粮改折664
票盐制的推行667
第三节 近代河工的衰落671
鸦片战争后河工费的减少671
地主阶级改革派的努力672
河工的衰落673
第四节 中国盐政的殖民地化676
第九章 海关、关税和子口税678
第一节 近代海关行政管理制度的演变和确立678
鸦片战争后海关行政主权的开始丧失678
李泰国与“帮办税务”制度的建立683
赫德与半殖民地化海关行政制度的完备689
近代海关行政机构的组织设置及其沿革695
第二节 近代关税制度699
《南京条约》与关税自主权的丧失699
咸丰八年(1858)的协定税则与同治年后进出口税率水准的变动702
沿海贸易“复进口半税”707
免税与减税708
船钞(吨税)及其指定用途710
第三节 子口税制度712
子口税制度的建立712
子口税制度与国内外贸易713
第四节 近代海关与关税制度对晚清政局的影响717
海关与海防717
海关与外交719
关税与晚清财政722
近代收回海关行政与关税自主权的斗争725
第十章 法制728
第一节 晚清法律制度的变化(1840—1911)728
修订律例729
改变司法736
第二节 太平天国的法律制度(1851—1864)739
主要立法739
司法制度748
第三节 中华民国的法律制度(1912—1919年5月4日)750
南京临时政府的法制建设与改革(1912年元旦—3月)750
北洋政府的法律制度(1912年4月—1919年5月4日)755
第十一章 中央和地方政权机构762
第一节 晚清政权机构的变化762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等机构的设立762
“新政”时期政权机构的变化764
“预备立宪”时期的官制改革765
“责任内阁”的成立767
第二节 太平天国的政权机构769
天国中枢职官769
天国中枢机构772
地方职官773
乡官774
第三节 民国初年的政权机构776
南京临时政府776
中央政权机关777
立法机关779
地方政权机关780
第四节 北洋政府的政权机构781
袁世凯统治期间的中央政权机关782
袁世凯统治结束后的中央政权机关794
北洋政府地方机关797
第十二章 宪政808
第一节 清末“预备立宪”808
第一阶段:光绪三十一年至三十四年(1905—1908)808
第二阶段:光绪三十四年至宣统三年八月(1908—1911年10月)812
第二节 民国初年的宪政821
武昌起义与《鄂州约法》的颁布821
“各省都督代表联合会”的召开与《临时政府组织大纲》的制订823
临时参议院的成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公布825
第三节 袁世凯时期的宪政827
从临时参议院北迁到第一届国会827
正式宪法的起草832
先制宪还是先举总统之争834
从政治会议到约法会议835
《中华民国约法》的颁布与袁世凯的皇帝梦837
第四节 皖系军阀时期的宪政841
新旧约法之争841
国会的恢复与《天坛宪法草案》的修订842
从国会再解散到临时参议院的成立845
孙中山的护法和非常国会的召开849
北方新国会的成立与制宪的流产851
第十三章 兵制853
第一节 湘军853
湘军起源与初创853
湘军的组建与营制855
湘军的发展与撤留858
第二节 淮军860
淮军的创办及其特点860
淮军的扩充与作为防军留用863
第三节 新军866
胡燏芬与定武军866
张之洞与自强军868
袁世凯与北洋新军870
第四节 近代海军874
清廷筹议海防与筹建新式海军874
清末民初的海军879
第十四章 秘密结社883
第一节 鸦片战争到太平天国时期885
教门885
会党888
其他会党895
青帮与哥老会的兴起897
第二节 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时期905
义和团运动期间的会党905
辛亥革命时期的会党907
第十五章 新式学堂的开办与留学运动兴起921
第一节 洋务学堂的开办与留学生的派遣921
洋务学堂的开办921
留学生的派遣928
第二节 维新学堂的开办与留学政策的确定933
维新运动与维新学堂933
留学政策的确立939
第三节 科举制度的废除与新政学堂的开办943
科举制度的废除943
新式学校的兴办和新学制的颁布945
女子教育章程的制定及女子学堂的开办949
留学高潮的出现950
第十六章 学术957
第一节 哲学957
龚自珍、魏源的历史——政治哲学958
回光返照的晚清理学963
康有为的新考据和唯心主义哲学967
谭嗣同的《仁学》972
严复的西学介绍及哲学思想975
梁启超的新学和哲学思想979
章太炎对旧学的总结批判及哲学思想982
孙中山的进化论思想、知行学说和民生史观986
第二节 史地之学和考古学992
龚自珍、魏源的史学思想和史地著作993
其他有关鸦片战争的史地著作997
边疆史地和元史研究的发展998
突破禁忌的明史研究1001
西方史学的输入和中国人走向世界1002
王韬和黄遵宪的外国史著作1003
清末的当代史料编次和有关历史研究1004
对其他古史、古学的讨论和研究1006
梁启超、夏曾佑、章太炎等与近代新史学1017
近代新史学的首次低落和传统史学的回潮1021
考古学的巨大进展1022
第十七章 文学、艺术1027
第一节 诗文1027
龚自珍、魏源1027
桐城派、宋诗运动及其他1030
太平天国的诗文1037
梁启超、黄遵宪及其他1039
秋瑾、章太炎及南社1044
第二节 小说1047
狭邪小说与侠义小说1047
谴责小说的繁荣与发展1049
宣传民主革命的小说1054
第三节 翻译文学的发展1055
晚清时期翻译文学的初起1055
近代翻译文学的两个流派1056
第四节 白话文运动与文学革命1059
近代白话文运动的形成与发展1059
文学革命的开展1061
第五节 戏剧1062
京剧和其他各种地方戏1062
戏曲改良运动1063
话剧的产生1065
第六节 音乐1066
学堂乐歌的兴起1067
近代音乐教育家1068
近代器乐的发展1070
第七节 绘画、书法1073
第十八章 新闻出版1080
第一节 新闻事业1080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和外人在华办报活动1080
戊戌变法前后的国人办报高潮1084
辛亥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1088
北洋军阀统治初期的新闻事业1094
第二节 图书出版事业1097
中国近代出版事业的逐步发展1097
新式铅印、石印书局的产生和近代出版企业的创建1106
传统刻书业的发展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