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史品上中 菁英教育的缩影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唐盛昌主编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544424226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263页
- 文件大小:108MB
- 文件页数:283页
- 主题词:上海中学-校史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史品上中 菁英教育的缩影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忧国忧民 探索近代新学教育之路1
第一节 近代沪上新学的历史开篇1
一、敢为人先的高起点办学2
1.传承中思变的精神2
龙门楼的由来2
龙门书院开办为何4
由道台办书院的特殊背景说开去5
2.为国育才的办学思想6
储人才为国家所用6
新一代口岸知识分子的代表6
龙门士子与日本学者的对话7
上海城隍庙九曲桥旁的青铜像为何人9
二、名师治校的办学理念10
1.不重功名重德行11
龙门师长对胡适之父的毕业寄语11
书品、人品,鱼与熊掌可兼得12
2.不求空谈重思辨12
“东方黑格尔”的“五日一问”13
朝中宰相两门生的“取重于世”13
3.不逐名利重实用14
投身边防事业的使命意识14
龙门书院地理与海防方面人才为何频出15
淡泊名利的龙门学子15
第二节 居安思危的教育和管理16
一、严字当头的招生与管理16
1.招考严格,择优录取16
鱼跃龙门非易事16
“八行书”行不通17
2.严谨有序的管理与运作17
途遇学徒,望而知为院中人17
龙门书院正式的课规17
住院生按月根据读书业绩领取津贴18
每日填写做事、读书日记18
二、中西兼容的教育内容19
1.重强国实学19
令人耳目一新的龙门实学19
第一所中国人办的新式小学20
南洋公学总教习与中国最早的大学校歌21
2.重方域边学22
同治《上海县志》开列的存院书目22
晚清地理三杰22
胡适之父胡铁花与台湾防务22
姚文栋的边防、外交贡献24
3.重英语与西学25
姚明辉(姚文栋之子)回忆25
由孙锵鸣学西文(英语)笔记说开去26
三、学生为本的教学特色27
1.明志求实27
龙门分斋教学27
治学的最高境界为“三知”27
上海名绅李平书评说28
2.质疑思过28
龙门教学模式28
胡适对龙门日记的口述29
3.博览慎思29
龙门书院注重藏书29
外文原版藏书价值最大30
龙门书院藏书初略统计30
述评30
第二章 挽救国难 探索中国师范教育之路32
第一节 领跑中国师范教育的龙门师范33
一、融入世界潮流的师范教育34
1.起步博采众长34
兴学必先师范34
从模仿日本中起步35
美国现代教育之父杜威来校演讲37
2.不拘程式变革40
校址的变迁与学制的沿革41
读经一科的废与立43
部视学省二师报告44
龙门书局的由来45
五四运动对省二师的影响47
北伐战争前后的省二师49
二、占领初等师范教育的制高点50
1.学习为我所用与改造50
对小学教科书的商榷50
学校二十年的真相52
2.基于理论的实践探究53
龙门之义务教育普及的纪念53
在乡村设立分校的渊源54
龙门大学的构想54
训练未来乡村领袖的“集团”55
第二节 奠基近代师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56
一、师范教育理论研究成果丰硕56
1.深厚底蕴的自编教材、讲义56
龙门师范学校讲义56
异彩纷呈的《教育学》56
2.规范有序的课堂教学57
吴人英《初等四年级国文科教授案》57
顾树森《初等一年级国文教授案》58
3.兼容并蓄的开阔胸怀59
单式、复式、单级教学59
道尔顿制引入的率先实践经验分享60
礼堂悬挂学生自画的西方教育家画像60
二、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建设62
1.注重灵活多样62
本科和简易科的教育内容62
省二师的课程亮点63
2.注重各育并举64
关于训育者64
关于知育者64
关于体育者65
关于美育者65
3.注重实践体验65
龙华远足记66
进膳制改为分食制66
异彩纷呈的课外活动67
国不能自立必受欺侮68
刘正芳日记一则69
4.注重艺术修养69
课堂音乐的启蒙69
中华民国国歌与龙门人69
三、制度化管理的开创性奠基70
1.学校发展有规划70
90多年前的学校五年规划70
1912年4月至1913年3月省第二师范发展概况71
1914年省二师的发展设想72
2.学校管理有制度72
校训“诚敬”72
教室规则12条73
寄宿舍规则19条73
食堂规则10条74
3.学校招生有规则74
师范时期毕业生计五千之众74
生源地与服务地比较75
4.学校教师有专长76
师范时期专长教员举隅76
从《登龙集》、省二师校庆纪念册上搜寻的名教员76
述评77
第三章 生生不息 探索救亡图存教育之路83
第一节 坚忍不拔彰显龙门办学神韵84
一、国运艰难省上中曲折发展84
1.经久不息的办学追求85
从龙门村起步85
异地建校86
国难中借地续弦90
复校吴家巷92
2.忍辱负重的使命意识93
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在省上中活动概略94
省上中地下党积蓄力量的成功经验96
二、爱国荣校的校园精神97
1.民族利益高于一切98
找寻“阿庆嫂”的原型98
“无冕校长”的危难抉择99
慰问抗日伤兵99
反汪斗争100
反奴化教育102
2.社会责任义不容辞104
成立革命社团104
十三勇士义赴解放区106
解放战争期间争取民主与和平107
重返吴家巷的护校斗争108
3.科学精神坚定不移109
赵彰明校友来自美国的书信109
“中国比尔·盖茨”的《教训》110
三峡情缘112
第二节 教育教学形成自己的个性特点112
一、欧美教育思想和理论的吸收与实践113
1.融入“潮流”113
“中央大学区立上海中学”的由来114
长期“合科”的学制模式115
纯教育实验116
名流来校宣讲欧美教育117
2.追求“模范”118
自主招生与选拔生源118
上中精神之讨论120
五年一贯制天才实验班121
二、良师益友的教育终身难忘123
1.着眼学生长远发展,重视“基础”123
重视英语学习123
教学大量使用原版教材、大学教材与自编教材125
关注实验实习126
2.学习应当走出书斋,开阔视野126
聘请名流开设讲座126
聘请大学教授来校讲课127
3.为人之本于求知立志,指点“人生”128
学生心目中的良师益友128
针砭时局的学生作文受到老师的肯定130
三、学校的课余生活与严格管理130
1.长期的寄宿生活131
半军事化的管理131
吴家巷校园生活的一天132
2.自主的社团活动133
学生体育、郊游、各类竞赛133
举行专题研究与兴趣研究会135
3.严格的校规校纪135
课余作业的规范与练习136
学生零花钱使用规范137
食堂分食制138
分级谈话制与个别谈话法139
述评139
第四章 尊师重教 探索社会主义教育之路141
第一节 传承爱国荣校精神的新史篇142
一、上海中学的凤凰涅槃143
1.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领导143
接收改造中迎来新曙光143
上海市上海中学校名的确立144
2.在党的召唤面前义不容辞144
作为知识分子改造的重要阵地145
积极参加保家卫国、抗美援朝运动145
对新中国文化高教事业的贡献146
教育事关祖国的明天147
少年理想主义者148
二、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成功探索150
1.旗帜鲜明风气正150
写在校庆120周年纪念册上的成功秘诀150
三代人的情与思152
2.尊师重教育人成154
部长的老师在京城走失后154
能为社会作点贡献当归之于母校154
第二节 在学习与自主探索中树沪上名校新风范156
一、学制改造和课程建设风雨历程156
1.关注学制与时代发展同步156
纯粹的普通中学制的出现156
从完中到非完中再到完中的曲折反复157
2.重视因材施教的课程探索157
早期的课外活动157
课余生活弦歌不绝157
3.注重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58
制度化的生产劳动教育158
活跃在教育大跃进中159
二、在学习与借鉴中走向自主建设160
1.在学习中走向自主160
回眸“学苏”历程160
中苏友好交流蜜月的见证161
苏联专家提不出意见的生物课教学162
2.在探索中走向成功163
战斗团队的出现164
“滚雪球”经验164
红旗读书运动165
对上中一次期考的分析166
严谨治学三板斧167
怀念解放初上海中学的老师们168
在上中读书是一生最大的幸事170
述评173
第五章 求真务实 探索改革开放教育之路176
第一节 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177
一、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177
1.秉承信念,百折不挠178
在奔走呼告中艰难复校178
重振龙门179
叶克平儿女的回忆180
2.公益在心,甘于奉献181
与上海交大的“借地”之缘,中兴楼的由来181
舍小家,支援“吴家巷”换新颜182
二、更新观念是学校办学成功的基础183
1.直面教育困苦,勇于开拓的变革精神183
受命于危难之际183
拔掉“钉子户”,打破“大锅饭”185
坐镇校办工厂,实现开源增收186
三张军令状的完成186
2.扎根学校实践,持之以恒的求索精神187
终身的准备与超越187
引领知识春风188
把握数字节拍189
第一块成功的试验田191
名校名师相得益彰191
3.寻求平等对话,具有反思与批判精神192
上中—哈佛夏令营192
国际舞台上的中国声音193
挑战世界名校195
第二节 中国特色的国际教育探索196
一、中国人能够办好外国人子女学校197
1.把握机遇创新197
发现“新奶酪”197
“一千万”带来的震动198
巧借东风199
2.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199
从18个到1800个199
新加坡《联合早报》的报道201
“你们就是21世纪的学校”202
二、注重与国际主流教育衔接203
1.多元、高选择性课程203
倾听每一个声音203
走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205
2.多方位国际教育交流206
IB是通往国际教育的快车道206
面向世界的路越走越宽207
三、国际教育必须凸显中国特色208
1.注重滋润学生的中国情结209
要教中文,更要教中国文化209
中国结,中国心210
2.注重法理情结合的管理211
入门时的量体裁衣212
无边的圆212
活用人力资源213
第三节 名校素质教育的开创性探索214
一、首创性实践资优生德育215
1.注重社会责任215
别样的里程215
CPS活动——首张残障人地图的问世217
2.注重体验内化219
十年长兴岛219
军训纪录片220
24小时到48小时的生存训练220
3.注重领袖气质222
进哈佛、耶鲁就算成功?222
做真正开放的中国人222
二、着力构建校本课程体系224
1.强调个性化发展(注重选择性)224
每一个人都有一张课程表225
上海第一个数学班226
2.强调创新性发展(注重现代性)228
我们的创新点子并非异想天开228
课题研究性学习228
3.强调可持续发展(注重系统性)230
一样都不能少230
编写我们自己的教材232
三、率先构建数字化校园233
1.需求引导技术进步234
从“有线”到“无线”再到“MP”234
花千万元建现代实验室值还是不值234
2.应用关注明确导向235
五用主义235
开发合适软件236
3.决策基于信息整合237
图书信息中心237
校园网络的安全运行237
“信息不对称”市场的应对238
四、构建高绩效组织系统239
1.注重集体矢量最大239
双焦十二点240
不设首席教师241
一花独放不是春242
2.注重突出经营思想243
累并快乐着243
由“坑坑洼洼”到“模范绿化”244
述评246
结语 构建世界一流·文明和谐的中国名校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