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https://www.shukui.net/cover/39/33208197.jpg)
- 陆学艺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ISBN:9787509712528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424页
- 文件大小:30MB
- 文件页数:444页
- 主题词:社会结构-研究报告-中国-现代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1
总报告3
一 中国进入社会建设为重点的新阶段3
(一)突出的经济发展成就与尖锐的社会矛盾问题4
(二)中国进入社会建设为重点的新阶段6
二 社会建设的核心任务:调整社会结构8
(一)社会结构的基本内涵9
(二)研究社会结构的意义13
三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深刻变动13
(一)社会结构的历史生成与发展过程14
(二)中国社会结构已经发生深刻变动15
四 社会结构变动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意义23
(一)家庭经济功能的强化推动着经济发展24
(二)就业结构调整,使劳动力配置合理化25
(三)社会组织功能的自主性回归,促进了经济体制改革26
(四)城乡结构调整,资源与机会空间配置的聚集效应得到发挥27
(五)新社会阶层的兴起与发展,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活力充分显现28
五 社会结构变动滞后:当前诸多社会矛盾问题的重要原因30
(一)社会结构变动滞后于经济结构变化30
(二)当前社会结构滞后经济结构大约15年31
(三)社会结构滞后的后果35
(四)社会结构滞后的主要原因36
六 目前是中国调整社会结构的关键时期38
(一)中国所处发展阶段需要社会结构调整39
(二)调整社会结构是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难题的重要举措39
(三)调整社会结构是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途径41
七 社会结构调整的政策取向43
(一)社会结构调整的原则43
(二)社会结构调整的目标44
(三)社会结构调整的重点45
(四)社会结构调整的具体政策建议48
第一章 入口结构53
第一节 人口结构的深刻变化及其社会动因53
一 人口年龄结构正值成年型而性别结构异常54
二 人口素质结构逐步改善和人力资源强国初现55
三 人口规模的空间分布流迁梯度化和二元化58
四 人口结构变迁的社会动因61
第二节 当前人口结构不合理及其社会影响66
一 生育率过低与未来人口结构图景66
二 人口年龄结构快速老化及其社会影响68
三 人口出生性别比攀升及其社会后果72
四 人口素质结构还不适应工业化发展要求73
五 人口流迁分布的质性结构差异及其双重影响74
第三节 中国到了人口结构调整的关键时刻81
一 树立科学人口发展观,推行弹性生育制度82
二 发展社会事业,以公平机制促进人口素质提高82
三 平抑老龄化的负面效应,确保社会“老而不衰”83
四 从根本上治理出生性别比偏高,确保“人口生态安全”83
五 盘活公共资源和机会,努力消除人口合理流动的障碍83
六 城乡一体化和区域协调化发展,须正视人口增减84
第二章 家庭结构87
第一节 家庭成员构成变迁87
一 家庭规模小型化87
二 核心家庭为主体91
三 家庭类型多样化95
第二节 家庭关系模式变迁101
一 家庭内部关系平等化102
二 家庭外部关系网络化104
三 婚姻关系的稳定性减弱107
第三节 家庭结构变迁的社会功能108
一 家庭结构变迁的社会正功能109
二 家庭功能变化对社会结构再造的不利影响112
第四节 家庭结构发展趋势与政策建议117
一 家庭结构发展趋势117
二 应对家庭结构变迁的政策建议119
第三章 就业结构125
第一节 制度变迁:行政主导,市场自发,社会缺位125
一 就业结构的分析框架125
二 就业结构的历史分析127
第二节 就业岗位生产:数量增加,内外生长,层次提高134
一 就业岗位的体制外生产134
二 就业岗位的全球化136
三 就业数量的较快增长137
四 就业层级的趋高级化137
五 职业层级的趋高级化139
六 职业类别的复杂化142
七 就业流动的自由化142
八 就业区位的集中化144
第三节 关系形态的紧张:质量降低,内外差异,冲突酝酿147
一 关系形态:极端性雇主点147
二 过度市场化:劳务派遣153
三 社会排斥——农民工158
四 市场自由——“鱼塘困境”的出现162
第四节 社会缺位:组织弱小,机制残缺,难于相容164
一 社会缺位:就业结构问题的症结164
二 传统“社会”的弱小和被破坏167
三“所设计的社会”与“所实现的社会”之间的大距离167
四 以社会主体的社会行动实现社会建设171
第四章 收入分配结构176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收入分配结构深刻变化176
一 全国基尼系数变化:相对平均—相对合理—差距过大176
二 不同群体收入变化:最高与最低差距日益扩大178
三 收入分配主观评价:收入差距过大成为民众的共识180
第二节 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社会动因和机制181
一 制度变迁:市场化改革中分配制度的阶段性转变182
二 要素参与:权力、资本、知识技能拥有者先富185
三 基本途径:市场化—非市场化与体制内—体制外187
四 外在结构:影响收入差距的主体、行业和空间因素195
五 个体差异:影响收入分配的先赋性和后致性因素202
第三节 收入差距过大对社会秩序的影响及建议204
一 收入分配机制或途径:不公平感加深的主因205
二 收入差距过大的结构风险日益转为社会整体风险208
三 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加深其他社会结构的不合理性210
四 收入分配结构调整建议:重点着眼于中下层收入提高211
第五章 消费结构217
第一节 导论217
一 消费结构217
二 消费结构与社会结构218
第二节 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变迁219
一 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过程220
二 居民消费结构变迁的动力机制230
第三节 当前我国消费结构存在的问题234
一 当前我国消费结构问题的主要表现234
二 当前我国消费问题产生的根源分析242
第四节 解决我国消费问题的政策建议247
一 增加公共服务投入247
二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248
三 调整分配结构249
四 促进阶层结构的合理化251
第六章 城乡结构255
第一节 城乡结构的建构(1949~1978年)255
一 城乡体制的建构255
二 城乡不平等的表现257
三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结构性错位259
第二节 城乡结构的艰难转型(1978年至今)261
一 市场经济改革与城乡结构261
二 发展与错位并存的城市化之路264
第三节 城乡结构面临的问题及实质267
一 城乡结构面临的问题268
二 城乡结构的实质性问题是城市化滞后275
第四节 调整城乡结构的紧迫性及可能性277
一 城乡二元结构是当前我国社会矛盾突出的根本原因277
二 构建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的紧迫性及基本思路279
第七章 区域结构289
第一节 区域结构:社会结构的空间表征289
一 区域结构的经济学和社会学比较289
二 空间平等:区域结构研究的重要议题290
第二节 新中国区域结构的历史性变迁292
一 区域划分的阶段性演变及中国式区域理论292
二 我国区域结构问题的历史变迁296
第三节 当前我国区域结构的基本特征300
一 改革开放以来区域发展总趋势:差距不断扩大300
二 当前区域结构性差距扩大的基本表现303
三 当前区域结构性差距拉大的原因:多因素共同作用309
第四节 调整区域结构和协调区域发展313
一 区域差距过大的影响:不利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313
二 调整区域结构的关键: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316
第八章 组织结构323
第一节 组织结构研究的目的与分析框架323
一 组织结构研究的目的与理论模式323
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组织结构的总体变迁327
三 组织结构分类与分析框架328
第二节 从总体性控制到职能转变:国家组织的现代转型329
一 总体性控制:改革开放前的国家组织结构329
二 分权与政府职能转变: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组织结构变迁335
三 国家组织的合理结构和规模问题342
第三节 从单位化到市场化:中国经济组织的转型与发展345
一 单位化:计划经济时代的中国经济组织345
二 市场化:经济体制改革时代的经济组织351
三 经济组织结构变迁的社会意义与限度354
第四节 从国家化到社会化:当代中国社会组织发展的艰难历程355
一 取缔、改造与收编:国家总体性控制下的社会组织355
二 再生:改革开放时代的中国社会组织358
三 中国社会组织发展的意义、特征与困境364
第五节 改革社会管理体制,发展社会组织372
第九章 社会阶层结构387
第一节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变迁387
一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变迁轨迹387
二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变迁机制397
第二节 当前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状况401
一 中产阶层加快崛起402
二 社会中下阶层规模比例缩小407
三 社会阶层日益分化408
四 阶层位序的变化413
第三节 中国社会阶层结构走向与调整417
一 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发展走向417
二 社会阶层结构调整的政策取向419
后记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