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可持续发展原理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可持续发展原理
  • 潘玉君等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7500449607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307页
  • 文件大小:15MB
  • 文件页数:322页
  • 主题词:可持续发展-理论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可持续发展原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篇 基本理论3

第一章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及其理性基础3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理性基础3

一、对“人地关系”史的理性认识3

目录3

二、对“发展”含义的理性认识5

三、对“人类的位置”的理性认识7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过程8

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过程9

一、朴素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萌芽9

第二章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20

第一节 地理环境整体性理论20

一、“整体性”的研究思路21

二、“整体性”的研究方法22

三、“整体性”的研究内容24

四、“整体性”的研究意义28

一、互补的两个根据29

第二节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29

二、基本的研究内容31

三、基本的理论构建32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33

一、科学发展观的客观基础34

二、科学发展观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理论基础35

三、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准备42

四、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44

五、“和平崛起”的区域可持续发展观45

第三章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47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的有关概念47

一、可持续发展概念的经典定义47

二、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其他定义48

第二节 “发展”的含义49

第三节 “可持续性”的含义52

第四节 “区域”的含义53

第五节 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定义54

第六节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55

一、发展性原则55

二、公平性原则56

三、可持续性原则57

四、主权性原则57

五、共同性原则57

第四章 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59

第一节 公平性的基本依据59

第二节 公平性的基本内涵61

一、从时间维来看公平性原则61

二、从空间维来看公平性原则64

三、从群际维来看公平性原则68

第三节 公平性原则的实施途径68

一、经济手段69

二、教育手段69

三、行政手段69

四、法律手段70

第五章 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原则71

第一节 伦理的本义71

第二节 环境伦理概念的确立72

第三节 环境伦理学的研究范畴73

第四节 “人类中心”与“非人类中心”的分野74

第五节 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的基本原则76

一、善待自然的基本原则76

二、规范人类行为的基本原则77

三、关注未来的基本原则78

第六节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补偿问题79

一、概念的界定79

二、基本的分析79

三、基本的结论83

第六章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方法论85

第一节 概述85

一、方法与方法论85

二、可持续发展学方法论的特点86

三、可持续发展学方法论的作用与基本原则87

第二节 科学哲学89

一、逻辑实证主义89

二、历史主义89

三、新历史主义90

第三节 归纳、演绎、类比90

一、科学归纳法90

三、科学类比法91

二、科学演绎法91

第四节 系统论思维93

一、系统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内涵93

二、系统科学方法论的基本特征93

三、熵方程96

四、S形曲线96

五、整体、涨落、突变、协同97

六、因果反馈98

一、综合集成法99

第五节 综合集成法99

二、定性与定量关系101

三、定量分析的特点103

第六节 模型方法103

一、模型方法的概念与功能103

二、模型的基本类型104

三、模型化的方法与步骤104

第七节 可持续发展学研究的程序和模式(Ⅰ)——传统的经验归纳模式106

一、确定研究课题106

二、积累知识、搜集资料107

三、观察、实验108

四、抽象、概括、判断、推理109

五、提出假说理论111

第八节 可持续发展学研究的程序和模式(Ⅱ)——波普尔的猜测反驳模式与库恩的范式更替模式112

一、波普尔的猜测、反驳模式112

二、库恩的范式更替模式114

一、系统动力学的研究对象116

第七章 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研究方法——系统动力学116

第一节 系统动力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116

二、系统动力学的主要特点117

第二节 系统动力学对系统的描述118

第三节 流程图及其构成要素119

一、构成要素及其符号119

二、构成元素之间的关系120

三、流程图的形式122

二、系统的结构分析123

一、系统分析123

第四节 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建模方法123

三、建立数学的规范模型124

四、模型模拟与政策分析124

第五节 系统动力学模型方程和计算125

一、计算顺序125

二、方程中的变量符号128

三、系统动力学方程129

二、可持续发展管理的实质、主要任务与组织实施机制132

一、可持续发展管理的概念132

第八章 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与管理132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管理的基本概念132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管理的基本原则133

一、系统性原则134

二、可持续性原则134

三、公正性原则135

四、共同性原则135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论概述135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概念136

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特点136

三、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涵137

四、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体系138

第四节 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模式的国际比较141

一、全球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行动准则——《21世纪议程》141

二、发达国家和区域:重点在于环境保护的维持性可持续发展战略142

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重点在于经济发展兼顾环境保护的赶超性可持续发展战略144

四、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情况综合分析145

第五节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整体框架设计146

一、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21世纪议程》产生的背景及其重要意义146

二、《中国21世纪议程》的基本构架及其主要内容147

第六节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148

一、《中国21世纪议程》实施框架149

二、《中国21世纪议程》实施步骤149

第七节 跨入21世纪中国将更加有效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150

一、实施可持续发展目标面临的严峻挑战150

二、立足国情,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之路151

三、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前提与步骤安排152

四、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确定案例154

第九章 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示范157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形成与发展157

一、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形成背景157

二、实验区的发展阶段158

三、实验区的发展现状159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内涵160

一、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的基本内涵160

二、几种可持续发展区域试点的联系与区别163

三、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概念165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的意义166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意义166

二、对实验区的意义166

第四节 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及建议167

一、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167

二、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建设的一般性的建议169

第五节 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实例分析171

下篇 评价方法177

第十章 可持续发展评价的方法论177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评价论177

一、认识论的评价论177

二、基于认识论的可持续发展评价178

三、本体论的评价论179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评价的相对性181

一、评价指标的相对性181

二、指标权重的相对性181

三、评价标准的相对性181

四、评价结果的相对性182

五、评价的合理性182

第十一章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进展184

第一节 国外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184

一、国际层次184

二、国家层次188

三、地区层次190

四、城市层次191

五、专题指标192

六、其他的可持续发展指标193

第二节 国内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194

一、国家层次194

二、自然区域层次195

三、省级层次196

四、县域、城镇层次198

五、部门、地方层次200

第三节 国际上有代表性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201

一、基于系统理论、方法构建的指标体系——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的指标体系201

二、社会发展类指标——人文发展指数(HDI)202

三、经济发展类指标——真实储蓄率203

四、生态环境类(生物物理类)指标——生态足迹204

第四节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特点与展望207

一、国外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特点207

二、国内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特点208

三、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认识与讨论209

四、研究展望211

第十二章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基本理论213

第一节 指标与指标体系的一般理论213

一、指标的内涵及其生成过程213

二、指标的主观性与客观性214

三、指标的类型215

四、指标的评价标准216

五、指标体系216

六、指标的一般理论与可持续发展指标217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指标的一般理论218

一、可持续发展指标的内涵与定位218

二、可持续发展指标的研究思路219

三、可持续发展指标的构建方法222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指标的框架模式224

一、概念模型与框架模式224

二、可持续发展指标的主要框架模式224

第四节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基本类型228

一、分类及其分类的意义228

二、可持续发展指标的类型228

第一节 巴拉顿小组的指标体系231

一、基本观点231

第十三章 系统学方向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231

二、可持续发展指标的环境导向与系统需求导向理论233

三、可持续发展指标的选择程序236

四、小结237

第二节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的指标体系237

一、基本观点238

二、五大支持系统理论238

四、指标体系241

三、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框架241

第十四章 可持续发展多指标综合评价的理论与方法253

第一节 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概述253

一、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的概念253

二、多指标综合评价的基本步骤254

三、计算性质254

四、评价结果的特点与作用255

第二节 多指标综合评价的三大类方法255

一、常规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255

二、模糊综合评判方法259

三、多元统计综合评价方法260

第三节 多指标综合评价中指标预处理和权处理262

一、评价指标选择262

二、指标阈值、参数确定262

三、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263

第四节 我国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分析265

一、我国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方法研究现状265

二、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方法研究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267

第十五章 可持续发展核算理论与方法269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核算的演化与发展269

一、自然资源与环境核算269

二、对传统国民经济计量指标的修正270

三、环境经济卫星账户法271

四、福利核算方法271

五、国民大核算思想体系272

一、SEEA的版本273

第二节 环境—经济一体化核算(SEEA)273

六、可持续发展核算体系(SSDA)273

二、核算方法275

三、基本框架276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核算体系(SSDA)279

一、可持续发展核算概述279

二、可持续发展核算的理论基础280

三、可持续发展核算体系的框架282

一、地球表层的结构284

第一节 地理学研究的科学维度284

第十六章 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地理学范式284

二、地理学研究的科学维度286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实证研究的地理学模式287

一、可持续发展实证研究现状287

二、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地理学范式288

三、地理学模式研究的相关理论支持289

主要参考文献291

后记30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