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经济法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经济法
  • 李昌麒,刘瑞复主编;王卫国,顾功耘副主编;李昌麒,刘瑞复,单飞跃,卢代富,顾功耘,卢炯星,刘剑文,吴 著
  • 出版社: 北京:法律出版社
  • ISBN:7503650664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588页
  • 文件大小:37MB
  • 文件页数:613页
  • 主题词:经济法-中国-研究生-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经济法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一、正确揭示现代经济法产生和发展的理论基础1

目录1

二、运用多学科知识从多维度揭示经济法的本质属性7

三、重视经济法形式理性和实质理性的有机结合10

四、充分认识经济法与相关法律部门的互动机制14

五、关于本书结构和内容的几点说明19

第一编 经济法总论23

第一章 经济法的兴起23

第一节 经济法兴起的历史轨迹23

一、经济法兴起的不同观点23

二、本书对经济法起源的认识26

一、市场失灵34

第二节 经济法产生的客观基础34

二、政府失灵37

三、经济法对市场失灵的克服38

四、经济法对政府失灵的克服39

第三节 经济法发展前景展望41

一、经济全球化对经济法理论和实践的影响41

二、知识经济对经济法理论和实践的影响47

第二章 经济法的一般概念50

第一节 经济法的定义构成50

一、国民经济运行要素50

二、经济关系要素51

三、经济法律规范要素52

一、经济法是调整国民经济运行的法54

第二节 经济法的基本含义54

二、经济法是调整经济依赖关系的法56

三、经济法是经济法律制度体系的法57

第三节 经济法的特殊本质59

一、对经济活动关系复合调整的属性60

二、对经济组织关系复合调整的属性62

第四节 经济法的调整范围63

一、调整领域的限定63

二、具体调整范围68

第三章 经济法的基本原则73

第一节 经济法基本原则概述73

一、经济法基本原则的含义73

二、研究经济法基本原则的意义75

三、经济法基本原则的不同表述76

第二节 本书对经济法基本原则的概括82

一、社会本位原则82

二、资源优化配置原则84

三、可持续发展原则85

四、经济民主原则86

五、经济公平原则87

六、经济效益原则91

第四章 经济法主体93

第一节 经济法主体的理论研究概况93

一、经济法主体研究的起步93

二、经济法主体研究的发展94

三、经济法主体研究的深入94

一、经济法主体的定义和特征96

第二节 经济法主体的界定96

二、经济法主体的体系建构97

第三节 经济法主体资格的取得102

一、法定取得102

二、授权取得102

三、因参与经济法调整的经济关系而取得103

第四节 经济法主体的权限103

一、经济法主体的权限概述103

二、经济职权与经济职责104

三、经济自治权限106

四、经济权利与经济义务106

一、经济法主体多样性和具体性的司法要求108

第五节 经济法主体的司法实务问题108

二、经济法主体及其权限之间的冲突与司法平衡109

三、经济法主体责任的理解和适用110

四、行政机关在干预经济的过程中损害不特定多数人权益的司法救济111

第五章 经济法的实施112

第一节 经济法的实施概述112

一、经济法实施的概念和意义112

二、经济法实施的基本原则112

三、我国经济法实施的现状114

第二节 经济法责任116

一、经济法责任的表述方式和定义116

二、经济法责任独立性问题的争论117

三、经济法责任的构成要件118

五、经济法责任的承担方式119

四、经济法责任的特点119

六、经济法制裁121

第三节 经济公益诉讼122

一、经济公益诉讼的内涵及特点122

二、经济法的可诉性缺陷124

三、经济公益诉讼的理念及制度创新126

四、经济公益诉讼制度及程序设想128

第四节 经济法实施的监督132

一、经济法实施监督的目标132

二、经济法实施监督的要素132

三、经济法实施监督的主要形式133

四、经济法实施监督体系的完善134

第一节 宏观调控法概述137

一、宏观调控、宏观调控政策与宏观调控法137

第六章 宏观调控法律制度的一般原理137

第二编 宏观调控法律制度137

二、宏观调控法的理论研究和立法现状139

三、国外宏观调控法的理论与实践142

第二节 宏观调控的若干基本问题146

一、宏观调控政策与宏观调控的法治化研究146

二、宏观调控法的调整对象148

三、宏观调控法的基本原则149

四、宏观调控法律关系151

第三节 宏观调控法律体系156

一、宏观调控法律体系构成的不同观点156

二、划分宏观调控法律体系的不同标准157

三、创立和完善我国宏观调控法律体系的构想158

一、产业政策与产业调节法162

第七章 产业调节法162

第一节 产业调节法概述162

二、我国法学界有关产业调节法的研究现状165

三、国外产业调节法的理论与立法实践167

四、我国产业调节法的立法现状169

第二节 产业调节法的主要制度169

一、产业结构法律制度169

二、产业组织法律制度173

三、产业技术法律制度176

四、产业布局法律制度179

第三节 产业调节法的展望180

一、产业调节的法治化探讨180

二、当前我国产业调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81

三、建立和完善我国产业调节法体系的构想182

一、财政学与财政法学的分野与融合187

第八章 财政法187

第一节 财政法概述187

二、财政法的基本职能189

三、财政法的基本原则191

四、财政法的体系193

第二节 财政法发展前沿和财政法司法实践现状195

一、中国财政法学的建立与发展195

二、财政法学的前沿问题196

三、财政司法的现状197

第三节 财政法研究成果述评199

一、财政法基础理论研究199

二、财政法制度研究203

一、重视财政法理论研究206

第四节 财政法学发展的方向与趋势206

二、拓展财政法研究领域207

三、挖掘财政法研究资源207

四、加强财政法理论研究208

第九章 税法210

第一节 税法概述210

一、税收的概念与税法的体系210

二、税收法律关系的概念与要素211

三、税法的基本原则211

四、税收之债的概念、特征与运行213

第二节 税收法律制度概述217

一、增值税法217

二、消费税法217

三、营业税法218

四、企业所得税法219

五、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219

六、个人所得税法220

七、税收征收管理法222

第三节 税法学基础理论研究成果与现状述评226

一、税法学基本概念研究述评226

二、税收法律关系研究述评228

三、税法基本原则研究述评231

第四节 我国税法的完善与税法学发展展望233

一、税收基本法的立法233

二、税收实体法的修改与完善234

四、我国税法学发展展望235

三、税收程序法的修改与完善235

第十章 金融调控法240

第一节 金融调控法概述240

一、金融调控与金融调控法240

二、金融调控法的经济理论基础241

三、我国金融调控的实践与金融调控立法243

第二节 金融调控法基本制度245

一、金融调控的机构245

二、金融调控的目标248

三、金融调控的工具248

四、货币的发行与管理251

五、汇率调控252

一、中央银行的调控与监管职能分离问题253

第三节 金融调控法理论与实务若干问题的探讨253

六、政策性银行制度253

二、关于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254

三、关于货币工具的运用256

四、国有商业银行主导作用问题258

第三编 市场规制的法律制度263

第十一章 市场规制法律制度一般原理263

第一节 市场规制法概述263

一、市场规制法的对象263

二、市场规制法的目标264

三、市场规制法的体系266

第二节 市场规制法的理论基础267

一、市场规制法的经济学基础267

二、市场规制法的法学基础270

第三节 市场规制法需要探讨的几个问题273

一、市场规制法与民商法的关系273

二、市场规制法与行政法的关系274

三、市场规制法的政策问题274

四、市场规制法的技术问题275

第十二章 反垄断法276

第一节 反垄断法概述276

一、反垄断法的一般理论276

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反垄断立法实践281

第二节 反垄断法的基本制度研究286

一、禁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制度286

二、禁止联合限制竞争制度288

三、控制企业结合制度290

四、禁止行政性垄断制度293

五、反垄断执法机构与制裁措施295

第三节 我国反垄断法律制度的建立与完善297

一、我国目前关于反垄断立法的不同观点及其评论297

二、我国反垄断立法的现状300

三、加强我国反垄断立法的构想301

第十三章 反不正当竞争法305

第一节 反不正当竞争法概述305

一、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概念305

二、不正当竞争的范围306

第二节 反不正当竞争法对知名商品的保护308

一、知名商品的认定308

二、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名称、包装、装潢的法律责任311

一、商业贿赂的性质与构成312

第三节 反不正当竞争法对商业贿赂的规制312

二、商业贿赂的法律责任314

第四节 反不正当竞争法对商业秘密的保护316

一、商业秘密的界定316

二、侵犯商业秘密的表现形式319

三、侵犯商业秘密的法律责任320

第五节 反不正当竞争立法和司法展望324

一、我国反不正当竞争立法的完善324

二、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324

第一节 消费者保护法概述327

一、消费者保护法的理论基础327

第十四章 消费者保护法327

二、消费者保护立法概况328

第二节 消费者的权利与经营者的义务329

一、消费者的权利329

二、经营者的义务332

第三节 消费者保护体系334

一、国家行政机关对消费者的保护334

二、国家司法机关对消费者的保护335

三、消费者组织对消费者的保护335

四、社会对消费者的保护336

五、消费者意识的培育与消费者保护336

第四节 消费争议及其解决337

一、消费争议的解决途径337

二、侵犯消费者权益的法律责任338

一、关于消费者的界定340

第五节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若干理论和实践问题340

二、关于惩罚性赔偿343

三、知假买假和疑假买假适用法律的讨论346

四、医患纠纷适用法律的讨论347

五、商品房买卖纠纷适用法律的讨论349

六、经营者“假一赔十”许诺效力的讨论350

第十五章 产品质量法351

第一节 产品质量法概述351

一、产品、产品质量与产品质量法351

二、产品质量法的理论基础353

三、我国的产品质量立法354

一、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制度356

第二节 我国产品质量法律制度356

二、生产者、销售者的产品质量义务360

三、产品质量责任361

第三节 产品质量法若干理论和实践问题探讨363

一、产品质量法的归属363

二、产品质量法的调整范围364

三、关于产品责任归责原则的讨论368

第十六章 价格法371

第一节 价格法概述371

一、价格与价格法371

二、价格法的理论基础371

三、我国的价格改革与价格立法372

二、价格形式的法律规定374

一、价格管理体制374

第二节 我国价格法的主要内容374

三、经营者价格权利与义务376

四、价格的监督检查377

第三节 价格法若干理论和实践问题探讨378

一、政府在价格形成中的作用378

二、价格总水平的控制379

三、政府对价格的特殊干预制度381

四、价格决策听证制度382

第四编 经济监管法律制度387

第十七章 经济监管法的一般原理387

第一节 经济监管法概述387

一、经济监管与经济监管法387

二、经济监管法的原则389

三、经济监管法的体系390

第二节 经济监管法的理论基础393

一、经济监管法的经济学基础393

二、经济监管法的法学理论基础395

第三节 经济监管法需要探讨的几个问题396

一、经济监管法的属性396

二、经济监管法与市场规制法的关系398

三、经济监管与经济安全的关系400

四、完善经济监管法的思考401

第十八章 会计、审计法律制度403

第一节 会计制度改革的理论与立法实践403

一、会计基本理论403

二、会计立法状况405

三、会计基本法律制度406

四、会计制度的完善412

第二节 审计制度改革的理论与立法实践417

一、审计基本理论417

二、审计立法状况418

三、审计基本法律制度419

四、审计制度的完善421

第十九章 金融监管法425

第一节 金融监管法概述425

一、金融监管与金融监管法425

二、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426

第二节 金融监管基本法律制度428

一、商业银行监管法律制度428

三、我国的金融监管法体系428

二、证券和投资基金监管法律制度430

三、保险监管法律制度436

四、期货监管法律制度439

五、金融信托监管法律制度442

第三节 金融监管法律制度的完善444

一、我国金融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444

二、完善我国金融监管法律制度的基本思路447

第二十章 海关法与进出口商品检验法450

第一节 海关法和进出口商品检验法概述450

一、对外贸易管制措施与海关法和进出口商品检验法450

二、海关法与进出口商品检验法立法概况451

第二节 进出口货物海关监管法律制度452

一、海关体制与海关职权的一般规定452

二、进出口货物的监管453

三、关税制度455

第三节 进出口商品检验法律制度456

一、商检机构及其职权的一般规定456

二、进出口商品检验与出证索赔458

三、进出口商品的质量认证与商品鉴定460

第四节 海关法与进出口商品检验法实施中存在问题的探讨461

一、加入WTO对我国海关法和进出口商品检验法的影响461

二、进出口货物监管与知识产权保护464

三、走私屡禁不止的制度原因及其对策466

第一节 环境法概述473

一、环境、环境问题与环境法473

第二十一章 环境法473

第五编 经济法相关法律制度473

二、环境法的理论基础475

三、环境立法的历史发展476

第二节 环境法的基本制度479

一、环境监督管理制度480

二、预防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的法律制度482

三、治理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的法律制度484

第三节 环境执法和环境法律责任486

一、环境执法的定义和种类486

二、环境法律责任487

第四节 我国环境法的完善490

一、环境监督管理体制的改革490

二、重视经济手段在环境保护中的合理运用491

三、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改进493

四、环境公益诉讼的确立495

第二十二章 自然资源法496

第一节 自然资源法概述496

一、自然资源与自然资源法496

二、自然资源法的研究概况498

第二节 自然资源法的产权观与生态观501

一、自然资源法的产权观501

二、自然资源法的生态观506

第三节 自然资源法的基本制度509

一、自然资源权属制度509

二、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511

三、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禁限制度512

一、完善自然资源法的法治途径513

第四节 自然资源法的发展态势513

四、自然资源补救制度513

二、生态法:自然资源法的依归515

第二十三章 土地和房产法518

第一节 土地和房产法概述518

一、土地法、房产法与房地产法的含义518

二、土地和房产法研究概述519

第二节 土地法和房产法的基本制度521

一、土地有偿使用制度521

二、农户土地承包制度523

三、城市房地产开发制度525

四、城市房地产交易制度527

五、城市住房制度的法律化531

六、城市物业管理服务的法律保障534

七、有关法律责任536

第三节 土地和房产立法与司法中的问题探讨538

一、物权法和债权法对房地产法的影响538

二、国家(政府)在土地和房产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538

三、进一步建设规范化的土地市场和房产市场539

四、进一步建立科学的房地产法理论体系539

第二十四章 劳动法541

第一节 劳动法概述541

一、劳动与劳动法541

二、劳动法的理论基础542

三、劳动立法的发展543

第二节 劳动法的基本制度545

一、劳动就业促进制度545

二、劳动合同制度546

三、集体合同制度550

四、工资制度551

五、劳动保护制度554

六、劳动争议处理制度556

第三节 劳动法中若干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探讨557

一、劳动法的部门法归属557

二、劳动法的适用范围559

三、WTO与中国劳动制度改革560

四、劳动争议处理中的几个具体问题562

第二十五章 社会保障法564

第一节 社会保障法的调整对象和体系564

一、社会保障法的调整对象564

二、社会保障法的体系565

二、社会保障法的价值567

第二节 社会保障法的本质和价值567

一、社会保障法的本质567

第三节 社会保障组织体系的基本框架569

一、社会保障管理层次的主体569

二、社会保障供给层次的主体571

第四节 社会保障权的构成要素572

一、主体572

二、权利572

三、客体573

第五节 社会保障模式的选择573

一、社会保险模式的选择573

二、社会救助模式的选择575

三、社会福利模式的选择576

四、社会优抚模式的选择577

第六节 社会保障基金的运行579

一、社会保障基金的性质和结构579

二、社会保障基金的运行过程和产权体系579

三、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机制580

四、社会保障基金的使用机制582

五、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运营机制582

第七节 农民工社会保险问题探讨585

一、农民工社会保险立法现状585

二、农民工社会保险的制度定位585

三、农民工社会保险的制度建立顺序586

四、农民工社会保险的异地转移587

五、农民工社会保险的基金筹集58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