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德育思想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德育思想史
  • 张锡生主编;周安华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 ISBN:7534318734
  • 出版时间:1993
  • 标注页数:774页
  • 文件大小:30MB
  • 文件页数:80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德育思想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引言1

一 中国德育思想的整体扫描1

第一编 先秦时期的德育思想1

概述1

二 中国德育思想的历史脉络6

第一章 中国德育思想的发轫8

一 原始人群生存、生产思想的萌发9

三 中国德育思想的继承发展12

二 氏族公社时期交往思想的产生12

三 奴隶社会阶级统治思想的产生18

第二章 人性论——诸子百家德育思想的立论基点25

一 孔子“性相近,习相远”的命题25

二 孟子“扩而充之”的“善端”论29

三 荀子“化性起伪”的“积善”论32

四 韩非“人性利己”的“性恶”论35

五 老庄“无善无恶”的“自然”论38

第三章 德行论——先秦德育思想的伦理构架42

一 “德天相配”的崇德意识42

二 “中庸之道”的道德哲学44

三 “喜利恶害”的道德规范48

四 “自然无为”的道德理想52

第四章 利民观——先秦德育思想的政绩意识57

一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主张57

二 “民贵君轻”、“施德于民”的主张61

三 “利民萌”和“便民庶”的主张64

第五章 治政论——先秦德育思想的宏观视野72

一 “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的思想72

二 “兼相爱”和“交相利”的思想76

三 “道常无为”、“天下自正”的思想80

四 “古人亟于德”、“当今争于力”的思想83

一 “家天下”、“重刑主义”的法理说90

第六章 法理观——先秦德育思想的法制内容90

二 “公而不党”、“任法去私”的法理说93

三 “法、术、势”相结合的法理说95

四 “德治礼治”、“非礼无法”的法理说98

第七章 治身论——先秦德育思想的人生自调104

一 “慎其所立”、“贵其全也”自身发展的思想104

二 “谨言慎行”、“好学多思”自身修养的思想107

三 “内美”、“修能”、“求索”个人形象的思想111

四 “五美四恶”、“十三戒”个人自律的思想113

五 “自知”、“自得”、“自信”自我调节的思想116

第八章 贤才论——先秦德育思想的人才要求120

一 “尚贤使能”、“为政之本”的人才观120

二 “无德不贵”、“无能不官”的人才观123

三 “八观六验”、“不避亲仇”的人才观124

四 “任其所长”、“誉不虚出”的人才观127

五 “志为气帅”、“自知者明”的人才观129

六 “赏罚从严”、“奸才要防”的人才观130

第九章 灌教说——先秦德育思想的实施途径135

一 “学在官府”、“居官教民”途径说135

二 “严以师保”、“教化社会”途径说139

三 “用士养士”、“稷下学宫”途径说141

四 “自我修养”、“以友辅仁”途径说144

第二编 两汉时期的德育思想149

概述149

第十章 性命论——两汉德育思想的哲学基础157

一 “天人感应”、“阴阳五行”说158

二 “二重三品”、“善恶混”说164

三 “性本自然”、“善恶有质”说168

四 “学以治性”、“虑以变性”说171

第十一章 纲常论——两汉德育思想的伦理内涵174

一 “三纲五常”的道德内容174

二 “修齐治平”的道德内容179

三 “正谊明道”的道德内容183

一 “尊师重道”、“教学相长”的主张188

第十二章 尚学观——两汉德育思想的立体透视188

二 “志在修德”、“务在立化”的主张192

三 “强学力行”、“可以有为”的主张197

第十三章 修身论——两汉德育思想的主体自觉201

一 “以仁安人”、“以义正我”论201

二 “非法不言”、“非道不行”论206

三 “谨身节用”、“孝敬为本”论209

四 “真人之道”、“自敬自爱”论211

第十四章 齐家说——两汉德育思想的社会指向217

一 “王孝之德”、“以宽民力”的思想217

二 “以孝事君”、“以敬事长”的思想220

三 “以慈待子”、“以诚待友”的思想223

四 “孝德之本”、“教所由生”的思想227

第十五章 选士制——两汉德育思想的人才政策231

一 “反情治性”、“尽才成德”的政策232

二 “开创太学”、“公府辟举”的政策236

三 “订其真伪”、“辨其虚实”的政策240

第十六章 鸿儒观——两汉德育思想的贤才标准246

一 “从义向善”、“远利止恶”的标准247

二 “既美其道”、“有慎其行”的标准250

三 “贤良方正”、“鸿儒超文人”的标准254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德育思想258

概述258

第十七章 人生论——魏晋南北朝德育思想的哲理准则264

一 “圣人无喜怒哀乐”和“因性、无为”的思想264

二 “达生任性”和“清虚静泰”的思想269

三 “安分自得”和“为欲尽一生之欢”的思想273

四 “法性不变”和“众生有性”的思想276

第十八章 名教论——魏晋南北朝德育思想的伦理分歧279

一 名教和自然之辩280

二 名教和佛教之争284

三 名教伦理的延续和发展288

第十九章 才德论——魏晋南北朝德育思想的人才理论294

一 “才性之辩”:人才标准的争论295

二 “唯才是举”、“任人唯贤”的方针296

三 刘劭《人物志》的才德思想300

四 “明哲为先”、“舍仁用明”的思想302

第二十章 礼刑论——魏晋南北朝德育思想的法德要求307

一 “礼刑并重”、“先礼后刑”的思想307

二 “重法慎刑”、“赏罚必信”的思想310

三 “刑为仁佐”、“明刑审赏”的思想316

第二十一章 修养论——魏晋南北朝德育思想的自律主张320

一 “任性”、“养生”、“逍遥”的养身论320

二 “崇教”、“知止”、“仁明”的修身论323

三 “渐修”“顿悟”的修行论326

第二十二章 家教说——魏晋南北朝德育思想的新机制论330

一 “不教不知”、“固须早教”的思想330

二 “礼为教本”、“人伦为重”的思想333

三 严爱结合、适当体罚的思想335

概述338

第四编 隋唐时期的德育思想338

第二十三章 心性论——隋唐德育思想的内向倾斜345

一 韩愈与“性三品”说346

二 李翱的性情思想349

三 慧能“本性是佛”论352

第二十四章 善恶说——隋唐德育思想的伦理阐释358

一 源于“四谛”、“十二因缘”的“定慧双修”论359

二 以“博爱”为核心的“礼乐刑政”说364

三 传道、授业、解惑的师道观368

第二十五章 用人论——隋唐德育思想的雄才思索372

一 李世民论人才373

二 武则天论人才377

三 李隆基论人才379

四 陆贽“求才贵广”说382

五 柳宗元“贤者居上”说384

第二十六章 民本论——隋唐德育思想的人文精髓387

一 “贞观之治”时期的贵民主张388

二 “开元之盛”时期的养民主张391

三 永贞革新时期的利民主张395

第二十七章 立政说——隋唐德育思想的理性归宿399

一 选贤任能的治政思想400

二 虚心纳谏的明君思想403

三 厉行法制的吏治思想407

四 偃武修文的兴业思想409

第二十八章 修性论——隋唐德育思想方法述要413

一 王通“以性制情”的养性论414

二 韩愈、柳宗元卫道的明性论417

三 李翱求“至诚”的复性说420

四 佛教“三学”、“六度”、“顿悟”的修行说423

第五编 宋元时期的德育思想428

概述428

第二十九章 人性二元论——宋元德育思想的理学学风436

一 邵雍、周敦颐“天、理、性、命”的概念437

二 张载“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人性论440

三 “天命之性”和“气禀之性”的人性论443

四 朱熹的“道心人心”与“革欲复理”说445

五 与理学对立和相异的人性论448

第三十章 礼政观——宋元德育思想的价值取向453

一 治政理想——“礼乐刑政”454

二 治政教育——“知礼成性”与“民胞物与”457

三 治政方针——“礼先乐后”与“顺理安分”461

第三十一章 德才兼备说——宋元德育思想的人格境界467

一 司马光的“德才全尽”说467

二 王安石的“有用之才”说470

三 理学家的“学为圣人”说472

四 陆九渊的“立心做人”说478

第三十二章 穷理说——宋元德育思想的道德拓展481

一 “敬义夹持”、“格物致知”的伦理说481

二 “居敬”“穷理”的伦理说484

三 “变化气质”、“集义养气”的伦理说486

四 “切己自反”、“自存本心”的伦理说488

五 “利欲可言”、“功成即德”的伦理说490

第三十三章 知行论——宋元德育思想的实施方法494

一 “养正于蒙”、“洒扫应对”494

二 “读书明理”、“触类见道”497

三 “尊德性”、“道问学”502

第六编 明清时期的德育思想506

概述506

第三十四章 性理说——明清德育思想的哲学底蕴512

一 刘基、薛瑄的天赋人性论512

二 王阳明的“心性合一”论516

三 王廷相的“气质之性”论520

四 王夫之的“性日生日成”论523

五 戴震的“理欲统一”论526

一 以“重典治国”为基本国策530

第三十五章 法德说——明清德育思想的规范强化530

二 “制法”、“行法”的道德思考535

三 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540

第三十六章 国政论——明清德育思想的主题思路544

一 “忧先天下”的政教思想544

二 “君为天下之大害”的君政思想547

三 “清正廉洁”、“实心任事”的吏政思想551

四 “爱商恤民”的民政思想555

一 修心养性的主张558

第三十七章 风教论——明清德育思想的立人学说558

二 立身立言的主张564

三 家教戒怠的主张569

第三十八章 治学论——明清德育思想的仕进理论572

一 “安天下,成个性”的德才兼备论572

二 “先进于礼乐”的治学起点论576

三 “明道求理”的治学方向论579

四 “知行合一”的治学途径论581

一 “穷理修身”、“施政以礼”的政治教化论586

第三十九章 明德论——明清德育思想的贯彻方法586

二 “非经不读”、“学变气质”的教育训政论589

三 “良知共存”、“则与异子”的道德大众化论591

四 “省察克治”、“反躬静思”的品德修养论593

第七编 近代中国的德育思想597

概述597

第四十章 人道说——近代德育思想的心灵探询605

一 龚自珍的“无善无不善”与“崇私”说605

二 康有为的“去苦求乐”与“性全是气质”说608

三 谭嗣同的“以太即性”说611

四 孙中山的进化观与“以真理服人”说613

第四十一章 新民德论——近代德育思想的伦理超越617

一 “明耻”、“无欲”的地主阶级革新派道德观617

二 富有宗教色彩的太平天国道德观621

三 “隆礼”、“正心”、“易俗”与中西并重的洋务派道德观624

四 “冲决网罗”、“新民德”的维新派道德观628

五 “自由、平等、博爱”的革命派道德观633

六 辛亥革命后道德思想的历史分流637

第四十二章 经世致用论——近代德育思想的治术研究643

一 革新派“开眼看世界”的思考643

二 太平天国“无处不均匀”的思考647

三 洋务派“中体西用”的思考650

四 维新派“变法成天下之治”的思考653

五 孙中山等人“三民主义”的思考658

第四十三章 德刑论——近代德育思想的法制分歧662

一 革新派——“德主刑辅,以刑辅治”说662

二 太平天国——“重刑惩罚”、“教法兼行”说666

三 维新派——“鼎革维新,法典居其要”说669

四 法理派——“德(礼)先刑辅,明刑弼教”说673

五 革命派——“以律治国,人人平等”说676

第四十四章 唯贤说——近代德育思想的人才论走向681

一 “人才进则军政修”的理论681

二 “致治必在兴贤”的理论685

三 “人存而后政举”的理论689

四 “才智之士多则国强”的理论692

五 “人尽其才”“治国之大本”的理论695

第八编 现代中国德育思想699

概述699

第四十五章 “德”“赛”论——现代德育思想的伟大开端703

一 新文化运动对封建道德的批判703

二 早期共产主义者的德育主张708

三 新民主主义德育理论的萌芽712

第四十六章 救世论——现代德育思想的观念对立715

一 “科学救国”、“教育救国”的救国说715

二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的民生史观718

三 “好政府主义”、“兼容并包”的改良主张722

四 “戴季陶主义”、“四维八德”的复古逆流726

五 新民主主义为工农大众的政教理论730

第四十七章 公德论——现代德育思想的伦理提升734

一 “公民道德”和“孺子牛”说734

二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说737

三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说739

四 “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说741

第四十八章 个性论——现代德育思想的文明进展744

一 与封建专制对垒的个性解放思想744

二 “尚自然”、“展个性”和“解放儿童”的思想747

三 “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及“愚公移山”的思想749

第四十九章 红专论——现代德育思想的人才理想753

一 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论753

二 徐特立的“实事求是”论755

三 毛泽东的“又红又专”论758

四 邓小平的“坚持真理”论761

第五十章 实践论——现代德育思想的中国特色764

一 地位作用——“放在首位”说764

二 内容要求——“改革开放”说766

三 途径前景——“继承发展”说769

后记77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