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古典哲学通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古典哲学通论
  • 庞万里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 ISBN:7810776754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223页
  • 文件大小:15MB
  • 文件页数:237页
  • 主题词:古典哲学-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古典哲学通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3

绪论3

第一章 先秦诸子之学3

第一节 孔子3

一、孔子生平3

二、哲学思想4

(一)仁学4

(二)中庸之道5

(三)义利观6

(四)认识论6

第二节 孟子8

一、孟子生平8

二、哲学思想8

(一)“民为贵”的政治思想8

(三)性善论9

(二)“制民之产”的经济主张9

(四)仁义思想11

第三节 老子12

一、老子生平12

二、哲学思想12

(一)道的概念12

(二)辩证法思想13

第四节 庄子15

一、庄子生平15

二、哲学思想16

(一)逍遥游16

(二)齐物论17

(三)生死观18

第五节 周易及其哲学20

一、《易经》与《易传》简介20

二、《易传》的辩证法思想21

附:《周易》筮法(简单筮法)22

第六节 孙武及其《孙子兵法》23

一、孙武与《孙子》一书23

(一)孙武生平23

(二)《孙子》一书简介23

(三)《孙子》一书的结构及主要内容24

二、哲学思想25

(一)无神论和唯物论的自然观25

(二)“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认识论思想25

(三)“奇正相生”的军事辩证法25

(四)得道者胜的观点26

第七节 墨翟及墨家学派28

一、墨子和墨家28

二、哲学思想28

(一)义利统一观28

(四)“好学而博”29

(三)“天志”“明鬼”29

(二)“兼相爱,交相利”29

第八节 惠施31

一、惠施生平31

二、哲学思想32

(一)大小皆一32

(二)“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33

(三)“天与地卑,山与泽平”33

(四)“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34

(五)相对的“小同异”和绝对的“大同异”34

(六)“南方无穷而有穷”34

(七)“今日适越而昔来”35

(八)“连环可解也”35

(九)“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35

(十)“汜爱万物,天地一体也”35

(十一)辩者二十一事中属于惠施派的命题36

二、哲学思想37

(一)名实观37

第九节 公孙龙37

一、公孙龙生平37

(二)“白马非马”38

(三)“离坚白”39

(四)“物莫非指,而指非指”41

(五)“二无一”41

(六)辩者二十一事中属于公孙龙派的命题43

二、哲学思想45

(一)“明于天人之分”和人定胜天的思想45

一、荀子生平45

第十节 荀子45

(二)性恶论与道德观46

第十一节 韩非48

一、韩非生平48

二、哲学思想48

(一)不离事物之道48

(三)“以法治国”和变法思想49

(二)参验的认识论49

第二章 汉至唐时期的哲学51

第一节 董仲舒51

一、董仲舒生平51

二、哲学思想52

(一)“天人感应”论52

(二)“三统”的历史观和“三纲”“五常”的伦理观54

第二节 扬雄58

一、扬雄生平58

二、哲学思想58

(一)天有“无为之为”58

(二)“好其所新”“损其所成”的发展观点59

(三)“阳不极则阴不萌,阴不极则阳不牙”60

(四)“君子之言”“必有验”60

第三节 王充62

一、王充生平62

(二)对迷信思想的批驳63

(一)天道自然无为63

二、哲学思想63

第四节 王弼65

一、王弼生平65

二、哲学思想65

(一)名教与自然65

(二)以无为本66

(三)“得意在忘象”“得意在忘言”66

第五节 郭象68

一、向秀、郭象生平与《庄子注》68

二、哲学思想69

(一)“物各自造而无所待焉”69

(二)“各当其分,逍遥一也”70

(三)“天地万物,无时而不移也”72

二、哲学思想74

(一)道统说74

第六节 韩愈74

一、韩愈生平74

(二)性三品说76

第七节 柳宗元77

一、柳宗元生平77

二、哲学思想78

(一)天是自然之天78

(二)势与生人之意79

二、哲学思想82

(一)“天人交相胜,还相用”82

一、刘禹锡生平82

第八节 刘禹锡82

(二)“人不宰则归乎天”84

第三章 宋明理学与明清实学86

第一节 周敦颐86

一、周敦颐生平86

二、哲学思想87

(一)“无极而太极”87

(二)寻孔颜乐处88

(三)立诚和主静90

(四)动静互涵91

第二节 张载93

一、张载生平93

二、哲学思想94

(一)太虚与气94

(二)“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96

(三)“一故神,两故化”97

(四)“德性所知”与“见闻之知”98

(五)“民吾同胞,物吾与也”99

第三节 程颢和程颐101

一、二程生平101

二、程颢的哲学思想102

(一)“仁者浑然与物同体”102

(二)动静皆定的定性103

(四)“器亦道,道亦器”104

(三)一元论104

(五)“性即气,气即性”105

三、程颐的哲学思想106

(一)抽象的理本体论106

(二)二元的倾向107

(三)“所以阴阳者道”107

(四)天命之谓性和生之谓性107

(五)“与理为一”的修养108

(六)格物穷理108

第四节 朱熹110

一、朱熹生平110

二、哲学思想110

(一)理气关系110

(二)体用二元倾向111

(三)格物致知113

(一)“心即理也”115

二、哲学思想115

一、陆九渊生平115

第五节 陆九渊115

(二)义利之辨116

(三)高扬道德主体性117

第六节 王阳明118

一、王阳明生平与王阳明学派118

(一)王阳明生平118

(二)王阳明学派118

二、哲学思想121

(一)知行合一121

(二)致良知之教123

(三)四句教法125

第七节 罗钦顺128

一、罗钦顺生平128

二、哲学思想128

(一)“理只是气之理”128

(二)从二元向一元转化中的心性论130

(三)“通彻无间”的格物说132

第八节 王廷相134

一、王廷相生平134

二、哲学思想134

(一)元气实体论134

(二)气质即性137

(三)“思与见闻之会”和“知行兼举”138

第九节 李贽141

一、李贽生平141

二、哲学思想141

(一)“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141

(二)童心说143

(三)妙明真心146

(四)个体本位价值观的高扬147

第十节 顾宪成151

一、顾宪成生平151

(一)“重修所以重悟”152

二、哲学思想152

(二)心之体至善154

第十一节 高攀龙158

一、高攀龙生平158

二、哲学思想159

(一)中庸:心体自然流行159

(二)心即气,性即理159

(三)修悟并重160

(四)格物穷理,以善为宗161

(五)对“三教统一”说的驳斥162

第十二节 刘宗周164

一、刘宗周生平164

二、哲学思想164

(一)反对王学的禅学化164

(二)“盈天地间皆气也”165

(三)离气无理,离气无性166

(四)“心以物为体,离物无知”167

(五)本体即在工夫中168

(六)否定无善无恶之说169

(七)“慎独”实修,经世务实169

第十三节 黄宗羲171

一、黄宗羲生平171

二、哲学思想172

(一)“天下为主,君为客”172

(二)“公其是非于学校”174

(三)工商皆本174

(四)“盈天地皆气”175

第十四节 方以智178

一、方以智生平178

二、哲学思想179

(一)“通几”与“质测”179

(二)“盈天地间皆物”180

(三)“离气执理,扫物尊心,皆病也”182

(四)“欲挽虚窃,必重实学”183

(五)“圆?三点”“公因反因”说185

(六)“借远西为郯子,申禹周之矩积”186

第十五节 顾炎武188

一、顾炎武生平188

二、哲学思想189

(一)经世致用之学189

(二)清学开山190

(三)“文不关于经术政理之大,不足为也”192

(四)“博学于文”“行己有耻”193

第十六节 王夫之194

一、王夫之生平194

二、哲学思想195

(一)“阴阳未分”“气之本体”195

(二)“一物两体”198

(三)性存气中,理寓欲中199

(四)“能必副其所”与“行先知后”201

(一)“性、情、才之气质”的性一元论204

二、哲学思想204

第十七节 颜元204

一、颜元生平204

(二)习行、践履为主的认识论206

(三)实事实用之学209

第十八节 戴震213

一、戴震生平213

二、哲学思想213

(一)“气化即道”和“事物之理”213

(二)“心能辨理”215

(三)“理存乎欲”215

第十九节 阮元218

一、阮元生平218

二、哲学思想218

(一)“实事求是之教”218

(二)科学乃儒者“实事求是之学”219

(三)“性中本有欲”“情括于性”220

热门推荐